教育基础知识习题和答案汇总

维珺 健康资讯 2024-12-20 3 0

教育基础知识习题和答案汇总

1. 教育学史上第一次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是( ) A.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B.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C.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D.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2.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 ) A.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 B.上帝造人 C.天降生民 D.《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3. 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 ) A.埃及 B.中国 C.印度 D.希腊 4. 我国学校最早产生于( ) A.夏代 B.商代 C.周代 D.春秋战国时期 5. 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有( ) A.四书五经 B.七艺 C.六艺 D.骑士七技 6.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 )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A.普及教育 B.义务教育 C.教育机会平等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7.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 A.教育现象 B.教育事实 C.教育规律 D.教育问题 8. 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是 ( ) A.夸美纽斯 B.康德 C.赫尔巴特 D.洛克 9. 被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的是 ( ) A.《大教学论》 B.《学记》 C.《康德论教育》 D.《普通教育学》 10. 最早建构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的人是 ( ) A.洛克 B.卢梭 C.康德 D.赫尔巴特 11. “自然教育”的提出者是 ( ) A.康德 B.赫尔巴特 C.洛克 D.卢梭 答案: 1. B 2. D 3. A 4. B 5. A 6. D 7. D 8. C 9. D 10. A 11. D 1. “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提出者是 (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裴斯特洛齐 D.梅伊曼 2. 实验教育学所强调的( )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 A.定量研究 B.定性研究 C.思辨研究 D.理论研究 3.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 )理论的代表性著作。 A.文化教育学 B.实用主义教育学 C.制度教育学 D.批判教育学 4. 教育社会性是教育这一永恒的社会现象的 ( ) A.一般属性 B.根本属性 C.特殊属性 D.不相关 5. 教育社会性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 ( ) A.教育的生产性 B.教育的历史性 C.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D.教育的民族性 6. 衡量劳动者素质高低的标准是 ( ) A.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B.劳动者智商的高C.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 D.劳动者的创新能力 7. 在未来的社会中,教育的阶级性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 ) A.呈现超阶级性 B.交替出现 C.不变 D.消灭 8. 前苏联学者认为评价教育储备大国的标志是 ( ) A.培养人才的多少 B.教育费用的积累 C.学历层次高的人占的比例 D.教育投资的多少 9. 经济基础是制约教育的 ( ) A.前提因素 B.中介因素 C.直接因素 D.首要因素 10. 《学记》中“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强调的是 ( ) A.教育对生产力的作用 B.教育对经济基础的作用 C.教育对政治制度的作用 D.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1. 教育的领导权及受教育者的权利是由下面哪一种因素决定的 ( ) A.生产力 B.政治制度 C.教育思想 D.政治思想 12. 教育对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 ( ) A.决定作用 B.根本动力 C.制约作用 D.重要影响 13.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 )提出的。 A.维果茨基 B.赞可夫 C.皮亚杰 D.埃里克森 14. “一般发展”理论是由( )提出的。 A.维果茨基 B.赞可夫 C.皮亚杰 D.埃里克森 15. 认知发生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 A.维果茨基 B.赞可夫 C.皮亚杰 D.埃里克森 答案: 1. C 2. A 3. B 4. B 5. C 6. A 7. D 8. B 9. B 10. C 11. B 12. D 13. A 14. B 15. C 1. “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提出者是 (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裴斯特洛齐 D.梅伊曼 2. 实验教育学所强调的( )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 A.定量研究 B.定性研究 C.思辨研究 D.理论研究 3.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 )理论的代表性著作。 A.文化教育学 B.实用主义教育学 C.制度教育学 D.批判教育学 4. 教育社会性是教育这一永恒的社会现象的 ( ) A.一般属性 B.根本属性 C.特殊属性 D.不相关 5. 教育社会性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 ( ) A.教育的生产性 B.教育的历史性 C.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D.教育的民族性 6. 衡量劳动者素质高低的标准是 ( ) A.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B.劳动者智商的高C.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 D.劳动者的创新能力 7. 在未来的社会中,教育的阶级性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 ) A.呈现超阶级性 B.交替出现 C.不变 D.消灭 8. 前苏联学者认为评价教育储备大国的标志是 ( ) A.培养人才的多少 B.教育费用的积累 C.学历层次高的人占的比例 D.教育投资的多少 9. 经济基础是制约教育的 ( ) A.前提因素 B.中介因素 C.直接因素 D.首要因素 10. 《学记》中“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强调的是 ( ) A.教育对生产力的作用 B.教育对经济基础的作用 C.教育对政治制度的作用 D.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1. 教育的领导权及受教育者的权利是由下面哪一种因素决定的 ( ) A.生产力 B.政治制度 C.教育思想 D.政治思想 12. 教育对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 ( ) A.决定作用 B.根本动力 C.制约作用 D.重要影响 13.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 )提出的。 A.维果茨基 B.赞可夫 C.皮亚杰 D.埃里克森 14. “一般发展”理论是由( )提出的。 A.维果茨基 B.赞可夫 C.皮亚杰 D.埃里克森 15. 认知发生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 A.维果茨基 B.赞可夫 C.皮亚杰 D.埃里克森 答案: 1. C 2. A 3. B 4. B 5. C 6. A 7. D 8. B 9. B 10. C 11. B 12. D 13. A 14. B 15. C 1. 活动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 A.维果茨基 B.赞可夫 C.皮亚杰 D.埃里克森 2.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时期划分中,儿童以日益复杂的方式运用符号的能力的发展为特点是 ( ) A.感觉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为 ( ) A.生理前提 B.制约作用 C.主导作用 D.动力因素 4. “性相近,习相远”体现了( )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A.遗传因素 B.环境 C.教育 D.个体能动性 5.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体现了( )对人的发展的作的作用。 A.遗传因素 B.环境 C.教育 D.个体能动性 6.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 ( ) A.前提作用 B.动力作用 C.制约作用 D.主导作用 7. 人的社会化贯穿于每一个人一生的始终,其中( )是人的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A.幼儿时期 B.儿童时期 C.少年时期 D.青年时期 8. “揠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中的 ( ) A.顺序性和阶段性 B.不均衡性 C.稳定性和可变性 D.个体差异性 9.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和阶段性 B.不均衡性 C.稳定性和可变性 D.个体差异性 10. 西方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研究中,以认知活动作为指标的代表人物是 ( ) A.弗洛伊德 B.皮亚杰 C.柯尔伯格 D.选维多夫 11. 所有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学习,可以由小学升入中学、人学,各级各类学女互相衔接,这反映的是哪个学制的特点 ( ) A.双轨学制 B.单轨学制 C.混合学制 D.分支型学制 12. “勤奋好学”在教育制度中属于 ( ) A.正式制度 B.非正式制度 C.显性制度 D.隐性制度 13. 教育制度中处于核心位置的是 ( ) A.学校教育制度 B.电化教育制度 C.社会教育制度 D.企业教育制度 14. 建立独具特色的军事教育制度的国家是 ( ) A.埃及 B.巴比伦 C.斯巴达 D.雅典 15. 在古岁马学校教育制度中为平民子弟准备的学校是 ( ) A.游乐学校 B.文法学校 C.修辞学校 D.教区学校 答案 1. D 2. B 3. A 4. B 5. C 6. D 7. B 8. A9. D 10. B 11. B 12. D 13. A 14. C 15. A 1. 活动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 A.维果茨基 B.赞可夫 C.皮亚杰 D.埃里克森 2.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时期划分中,儿童以日益复杂的方式运用符号的能力的发展为特点是 ( ) A.感觉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为 ( ) A.生理前提 B.制约作用 C.主导作用 D.动力因素 4. “性相近,习相远”体现了( )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A.遗传因素 B.环境 C.教育 D.个体能动性 5.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体现了( )对人的发展的作的作用。 A.遗传因素 B.环境 C.教育 D.个体能动性 6.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 ( ) A.前提作用 B.动力作用 C.制约作用 D.主导作用 7. 人的社会化贯穿于每一个人一生的始终,其中( )是人的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A.幼儿时期 B.儿童时期 C.少年时期 D.青年时期 8. “揠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中的 ( ) A.顺序性和阶段性 B.不均衡性 C.稳定性和可变性 D.个体差异性 9.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和阶段性 B.不均衡性 C.稳定性和可变性 D.个体差异性 10. 西方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研究中,以认知活动作为指标的代表人物是 ( ) A.弗洛伊德 B.皮亚杰 C.柯尔伯格 D.选维多夫 11. 所有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学习,可以由小学升入中学、人学,各级各类学女互相衔接,这反映的是哪个学制的特点 ( ) A.双轨学制 B.单轨学制 C.混合学制 D.分支型学制 12. “勤奋好学”在教育制度中属于 ( ) A.正式制度 B.非正式制度 C.显性制度 D.隐性制度 13. 教育制度中处于核心位置的是 ( ) A.学校教育制度 B.电化教育制度 C.社会教育制度 D.企业教育制度 14. 建立独具特色的军事教育制度的国家是 ( ) A.埃及 B.巴比伦 C.斯巴达 D.雅典 15. 在古岁马学校教育制度中为平民子弟准备的学校是 ( ) A.游乐学校 B.文法学校 C.修辞学校 D.教区学校 答案 1. D 2. B 3. A 4. B 5. C 6. D 7. B 8. A9. D 10. B 11. B 12. D 13. A 14. C 15. A 1. 在西欧社会学校中,教学内容主要是神学和 ( ) A.骑士七技 B.六艺 C.七艺 D.十二铜表法 2. 英国现代学制最终确立是由( )通过的。 A.怀特布雷提案 B.巴特勒教育法案 C.初等教育法案 D.中等教育法案 3. 德国双轨制的初步形成是由( )促成的。 A.路德学校改革运动 B.《乡村学校规程》的颁布 C.赫克开办“经济学数学实科中学” D.洪堡领导教育改革 4. 美国初步实现了或从形式上实现了“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的标志是建立( ),这是世界教育制度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 A.富兰克林的实科性质的学院 B.义务教育法 C.八四四学制 D.六三三学制 5. 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可概括为双轨制、单轨制和 ( ) A.混合制 B.复合制 C.中观制 D.分支制 6. 我国近代第一个颁行全国的学制是 ( ) 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子-癸丑学制 7. 壬戌学制是以( )学制为蓝本制定的。 A.德国 B.日本 C.美国 D.英国 8. 在整个教育工作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 ) A.教育目的 B.教育制度 C.教育结构 D.教育功能 9. ( )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是其出发点和归宿。 A.教育制度 B.教育方针 C.教育内容 D.教育目的 10. 反映一个国家教育工作总要求的是 ( ) A.教育途径 B.教育内容 C.教育方法 D.教育方针 11. 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的物质基础是 ( ) A.独立手工业生产 B.工场手工业生产 C.机器大生产 D.原始个人生产 12. 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是 ( ) A.社会生产力 B.社会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 D.文化制度 13. 在现代社会中,各个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其教育目的制定首先适应它的 A.政治制度 B.科技水平 C.经济基础 D.文化传统 14. 教育活动所要完成的项目及其过程是 ( ) A.教育方法 B.教育内容 C.教育组织形式 D.教育目的 15. 在教育过程中,活动的主导因素是 ( ) A.教育目的 B.教育方法 C.教育内容 D.教育组织形式 16. 教育活动作为一种具有高度自觉性的活动,其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 ) A.教育功能 B.教育本质 C.教育内容 D.教育对象 答案 1. C 2. B 3. D 4. C 5. D 6. A 7. C 8. A 9. D 10. D 11. C 12. A 13. A 14. B 15. A 16. C 1. 在西欧社会学校中,教学内容主要是神学和 ( ) A.骑士七技 B.六艺 C.七艺 D.十二铜表法 2. 英国现代学制最终确立是由( )通过的。 A.怀特布雷提案 B.巴特勒教育法案 C.初等教育法案 D.中等教育法案 3. 德国双轨制的初步形成是由( )促成的。 A.路德学校改革运动 B.《乡村学校规程》的颁布 C.赫克开办“经济学数学实科中学” D.洪堡领导教育改革 4. 美国初步实现了或从形式上实现了“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的标志是建立( ),这是世界教育制度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 A.富兰克林的实科性质的学院 B.义务教育法 C.八四四学制 D.六三三学制 5. 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可概括为双轨制、单轨制和 ( ) A.混合制 B.复合制 C.中观制 D.分支制 6. 我国近代第一个颁行全国的学制是 ( ) 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子-癸丑学制 7. 壬戌学制是以( )学制为蓝本制定的。 A.德国 B.日本 C.美国 D.英国 8. 在整个教育工作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 ) A.教育目的 B.教育制度 C.教育结构 D.教育功能 9. ( )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是其出发点和归宿。 A.教育制度 B.教育方针 C.教育内容 D.教育目的 10. 反映一个国家教育工作总要求的是 ( ) A.教育途径 B.教育内容 C.教育方法 D.教育方针 11. 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的物质基础是 ( ) A.独立手工业生产 B.工场手工业生产 C.机器大生产 D.原始个人生产 12. 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是 ( ) A.社会生产力 B.社会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 D.文化制度 13. 在现代社会中,各个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其教育目的制定首先适应它的 A.政治制度 B.科技水平 C.经济基础 D.文化传统 14. 教育活动所要完成的项目及其过程是 ( ) A.教育方法 B.教育内容 C.教育组织形式 D.教育目的 15. 在教育过程中,活动的主导因素是 ( ) A.教育目的 B.教育方法 C.教育内容 D.教育组织形式 16. 教育活动作为一种具有高度自觉性的活动,其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 ) A.教育功能 B.教育本质 C.教育内容 D.教育对象 答案 1. C 2. B 3. D 4. C 5. D 6. A 7. C 8. A 9. D 10. D 11. C 12. A 13. A 14. B 15. A 16. C 1. 教育内容要与社会的当前需要和未来发展的需求 ( ) A.无关系 B.相背离 C.不相关 D.相一致 2. 教育内容对文化的吸收或选择是建立在( )的基础之上的。 A.大众文化 B.世俗文化 C.现实文化 D.传统文化 3. 学校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中文化功能起( )作用。 A.中介 B.基础 C.评价 D.适应 4. 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本质体现与最高境界是 ( ) A.生存性功能 B.发展性功能 C.享用性功能 D.适应性功能 5. 德育功能可以概括为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 ( ) A.文化性功能 B.生态性功能 C.适应性功能 D.教育性功能 6. 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是( ) A.智育 B.德育 C.美育 D.环境教育 7. 学生通过体育活动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这说明学校体育具有 ( ) A.思想性 B.技能性 C.娱乐性 D.竞技性 8. 学校美育的主要内容有艺术美育、自然美育、社会美育和 ( ) A.形式美育 H.生活美育 C.教育美育 D.家庭美育 9. 中国教育史上蔡元培先生倡导的“以美育代宗教说”体现了美育的( ) A.直接功能 B.间接功能 C.特殊功能 D.超美育功能 10. 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 ( ) A.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B.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C.教育活动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实际之间的矛盾 D.学生与课堂之间的矛盾 11. 下列选项不是对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实际的矛盾的解决方式的是 ( ) A.因材施教 B.直观性原则 C.量力性原则 D.可接受性原则 12. 一个最基本的教育过程从时间流程上可以大体归纳为 ( ) A.预备—内化一巩固 B. 预备—吸收—巩固 C.导入—内化一巩固 D.导入—内化—终结 13. 以教师的语言作为主要媒介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播知识,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方法是 ( ) A.讲授法 B.谈话法 C.陶冶法 D.实践法 答案 1. D 2. C 3. A 4. C 5. D 6. A 7. C 8. C 9. D 10. C 11. B 12. A 13. A 1. 教育内容要与社会的当前需要和未来发展的需求 ( ) A.无关系 B.相背离 C.不相关 D.相一致 2. 教育内容对文化的吸收或选择是建立在( )的基础之上的。 A.大众文化 B.世俗文化 C.现实文化 D.传统文化 3. 学校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中文化功能起( )作用。 A.中介 B.基础 C.评价 D.适应 4. 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本质体现与最高境界是 ( ) A.生存性功能 B.发展性功能 C.享用性功能 D.适应性功能 5. 德育功能可以概括为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 ( ) A.文化性功能 B.生态性功能 C.适应性功能 D.教育性功能 6. 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是( ) A.智育 B.德育 C.美育 D.环境教育 7. 学生通过体育活动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这说明学校体育具有 ( ) A.思想性 B.技能性 C.娱乐性 D.竞技性 8. 学校美育的主要内容有艺术美育、自然美育、社会美育和 ( ) A.形式美育 H.生活美育 C.教育美育 D.家庭美育 9. 中国教育史上蔡元培先生倡导的“以美育代宗教说”体现了美育的( ) A.直接功能 B.间接功能 C.特殊功能 D.超美育功能 10. 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 ( ) A.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B.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C.教育活动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实际之间的矛盾 D.学生与课堂之间的矛盾 11. 下列选项不是对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实际的矛盾的解决方式的是 ( ) A.因材施教 B.直观性原则 C.量力性原则 D.可接受性原则 12. 一个最基本的教育过程从时间流程上可以大体归纳为 ( ) A.预备—内化一巩固 B. 预备—吸收—巩固 C.导入—内化一巩固 D.导入—内化—终结 13. 以教师的语言作为主要媒介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播知识,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方法是 ( ) A.讲授法 B.谈话法 C.陶冶法 D.实践法 答案 1. D 2. C 3. A 4. C 5. D 6. A 7. C 8. C 9. D 10. C 11. B 12. A 13. A 1. 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教育的教育方法是 ( ) A.讲授法 B.谈话法 C.陶冶法 D.实践法 2. 完成学校教育任务,实现教育过程的基本途径是 ( ) A.课外活动 B.社会实践 C.学校管理 D.教学 3. 学生主体接受客体文化以建构其整体人格的过程是 ( ) A.预备 B.内化 C.分析 D.巩固 4. 下列不是应用惩罚手段应当注意的基本问题的是 ( ) A.惩罚的目的是教育 B.惩罚应当合情合理、公平、准确、灵活 C.惩罚应以物质上的惩罚为本质 D.惩罚与对学生的尊重相结合 5. 下列不是以教师活动为主导的教育方法的是 ( ) A.讲授法 B.演示法 C.实践法 D.训练法 6. 以师生双边活动起平衡作用的方法不包括 ( )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陶冶法 7. 下列不是教育方法选择的影响因素的是 ( ) A.教师和学生因素 B.对教育过程的理解与设计 C.对教育过程的反思与批判 D.教育目标、内容、手段等因素 8. 体现“无言之教”的教育方法属于 ( ) A.讲授法 B.谈话法 C.宴践法 D.陶冶法 9. 要使“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变为“程序性知飒”的学习,其必要条件之一是( ) A.教师的作用 B.直接经验的参与 C.课堂教学作用 D.教材体系的建构 10. 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巴班斯基 11. 学生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巴班斯基 12. 教师主导的根本任务在于 ( ) A.否定学生主体性 B.否定学生的主体地 C.否定学生能动 D.提高学生的主体性 13. 社会主义教育的师生关系是 ( ) A.和谐和平等的 B.民主和平等的 C.民主和法制的 D.和谐和亲密的 14. 教师的根奉任务是 ( ) A.教书育人 B.传授知识 C.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D.关心学生身心发展 15.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 ( ) A.搞好教学 B.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C.关心学生的身体和生活 D.关心他们的全面发展 答案 1. C 2. D 3. B 4. C 5. C 6. A 7. C 8. D 9. B 10. B 11. C 12. D 13. B 14. A 15. A 1. 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教育的教育方法是 ( ) A.讲授法 B.谈话法 C.陶冶法 D.实践法 2. 完成学校教育任务,实现教育过程的基本途径是 ( ) A.课外活动 B.社会实践 C.学校管理 D.教学 3. 学生主体接受客体文化以建构其整体人格的过程是 ( ) A.预备 B.内化 C.分析 D.巩固 4. 下列不是应用惩罚手段应当注意的基本问题的是 ( ) A.惩罚的目的是教育 B.惩罚应当合情合理、公平、准确、灵活 C.惩罚应以物质上的惩罚为本质 D.惩罚与对学生的尊重相结合 5. 下列不是以教师活动为主导的教育方法的是 ( ) A.讲授法 B.演示法 C.实践法 D.训练法 6. 以师生双边活动起平衡作用的方法不包括 ( )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陶冶法 7. 下列不是教育方法选择的影响因素的是 ( ) A.教师和学生因素 B.对教育过程的理解与设计 C.对教育过程的反思与批判 D.教育目标、内容、手段等因素 8. 体现“无言之教”的教育方法属于 ( ) A.讲授法 B.谈话法 C.宴践法 D.陶冶法 9. 要使“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变为“程序性知飒”的学习,其必要条件之一是( ) A.教师的作用 B.直接经验的参与 C.课堂教学作用 D.教材体系的建构 10. 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巴班斯基 11. 学生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巴班斯基 12. 教师主导的根本任务在于 ( ) A.否定学生主体性 B.否定学生的主体地 C.否定学生能动 D.提高学生的主体性 13. 社会主义教育的师生关系是 ( ) A.和谐和平等的 B.民主和平等的 C.民主和法制的 D.和谐和亲密的 14. 教师的根奉任务是 ( ) A.教书育人 B.传授知识 C.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D.关心学生身心发展 15.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 ( ) A.搞好教学 B.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C.关心学生的身体和生活 D.关心他们的全面发展 答案 1. C 2. D 3. B 4. C 5. C 6. A 7. C 8. D 9. B 10. B 11. C 12. D 13. B 14. A 15. A 1.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教师劳动特点的 ( ) A.连续性、广延性 B.复杂性、创造性 C.长期性、问接性 D.示范性、主体性 2.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现教师劳动特点的 ( ) A.连续性、广延性 B.复杂性、创造性 C.长期性、间接性 D.示范性、主体性 3.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体现教师劳动特点的 ( ) A.连续性、广延性 B.复杂性、创造性 C.长期性、间接性 D.示范性、主体性 4. “捧着一颗心而来,不带半根草而去”是我国教育家( )的名言。 A.张雪门 B.陶行知 C.蔡元培 D.叶圣陶 5. 衡量教师是否胜任本职工作的基本条件是 ( ) A.教师的年龄 B.教师的体质 C.教师素养 D.教师的能力 6. 学生是教育的 ( ) A.主体 B.客体 C.主客体 D.本质 7. 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是 ( ) A.自觉性 B.创造性 C.独立性 D.可塑性 8. 初中生生理发展方面最重要的,也是初中生各种心理变化最根本的生物基础是 ( ) A.身高增长 B.体重增加 C.脑重量接近成人 D.性成熟 9. 初中生个性发展的重要特征是 ( ) A.自我意识的发展 B.感受能力的发展 C.有意记忆的发展 D.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10. 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 (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青年中期 11.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不包括 ( ) A.教育者 B.教育行政机构 C.受教育者 D.教育影响 12.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的中介,下列不属于其包括的内容的是 ( ) A.教育行政机构 B.教育内容 C.教育方式 D.教育手段 13. 教师的具体任务不包括 ( ) A.搞好教学 B.做好家长工作 C.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D.关心学生的身体和生活,关心他们的全面发展 14. 教师劳动的特点不包括 ( ) A.复杂性、创造性、主体性 B.连续性、广延性、示范性 C.长期性、间接性 D.主导性、创新性 15. 教师的知识结构素养不包括 ( ) A.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 B.精深的专业知识 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D.一定的管理科学知识 答案 1. B 2. C 3. D 4. B 5. C 6. A 7. B 8. D 9. A 10. C 11. B 12. A 13. B 14. D 15. D 1.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教师劳动特点的 ( ) A.连续性、广延性 B.复杂性、创造性 C.长期性、问接性 D.示范性、主体性 2.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现教师劳动特点的 ( ) A.连续性、广延性 B.复杂性、创造性 C.长期性、间接性 D.示范性、主体性 3.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体现教师劳动特点的 ( ) A.连续性、广延性 B.复杂性、创造性 C.长期性、间接性 D.示范性、主体性 4. “捧着一颗心而来,不带半根草而去”是我国教育家( )的名言。 A.张雪门 B.陶行知 C.蔡元培 D.叶圣陶 5. 衡量教师是否胜任本职工作的基本条件是 ( ) A.教师的年龄 B.教师的体质 C.教师素养 D.教师的能力 6. 学生是教育的 ( ) A.主体 B.客体 C.主客体 D.本质 7. 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是 ( ) A.自觉性 B.创造性 C.独立性 D.可塑性 8. 初中生生理发展方面最重要的,也是初中生各种心理变化最根本的生物基础是 ( ) A.身高增长 B.体重增加 C.脑重量接近成人 D.性成熟 9. 初中生个性发展的重要特征是 ( ) A.自我意识的发展 B.感受能力的发展 C.有意记忆的发展 D.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10. 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 (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青年中期 11.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不包括 ( ) A.教育者 B.教育行政机构 C.受教育者 D.教育影响 12.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的中介,下列不属于其包括的内容的是 ( ) A.教育行政机构 B.教育内容 C.教育方式 D.教育手段 13. 教师的具体任务不包括 ( ) A.搞好教学 B.做好家长工作 C.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D.关心学生的身体和生活,关心他们的全面发展 14. 教师劳动的特点不包括 ( ) A.复杂性、创造性、主体性 B.连续性、广延性、示范性 C.长期性、间接性 D.主导性、创新性 15. 教师的知识结构素养不包括 ( ) A.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 B.精深的专业知识 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D.一定的管理科学知识 答案 1. B 2. C 3. D 4. B 5. C 6. A 7. B 8. D 9. A 10. C 11. B 12. A 13. B 14. D 15. D 1. 普通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特点不包括 ( ) A.基础性、发展性 B.理论性 C.科学性、单一性 D.系统性 2. 教师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所指基本课程不包括 ( ) A.心理学 B.德育原理 C.教育学 D.各科教学法 3. 教师的能力结构素养不包括 ( ) A.辨别政治方向,坚持原则能力 B.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的能力 C.语言表达能力 D.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 4.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足教育的主体,下列不是其主要表现的是( ) A.主观性 B.自觉性 C.创造性 D.独立性 5. 下列不是高中生学习的最著特点的是 ( ) A.自觉性、选择性强 B.独立性强 C.注重效率 D.目的性强 6. 师范教育的奠基人是 (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巴班斯基 D.裴斯泰洛齐 7. 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是 ( ) A.学生和教育内容 B.学生和教育方式 C.教师和学生 D.教师和教育方式 8. 教师必须统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影响,这体现了教师劳动具有 ( ) A.复杂性 B.广延性 C.创造性 D.长期性 9. 父母的榜样作川对个人成长的作用是 ( ) A.深刻、长久 B.一般、短暂 C.深刻、短暂 D.一般、长久 10. 与制度化的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的特点首先表现为 ( ) A.情感化 B.多样化 C.生活化 D.潜在化 11. 家庭教育成功的前提是 ( ) A.对孩子提出合理、统一要求 B.理解、尊重孩子 C.不断提高家长文化素养和品德修养 D.具有和谐的家庭环境 12. 下列哪一项不是社会存在对人的意识的影响 ( ) A.物质生活条件 B.个人基本遗传素质 C.文化背景 D.社会风气 13. 在协调家庭、社会和学校对儿童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时,学校是起( )的因素。 A.关键作用 B.主体作用 C.主导作用 D.中立作用 14. 关于家庭教育,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 A.儿童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可以说是家庭 B.儿童出生后的第一任教师是自己的父母 C.家庭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D.从时间上看,家庭教育是开始最早持续最长的 15. 下列不是家庭教育的特点的是 ( ) A.生活化 B.单一化 C.情感化 D.多样化 16. 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不包括 ( ) A.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要理解和尊重孩子 B.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统一 C.不断提高家长的文化素养和思想修养 D.注重社区对家庭的影响 17. 社会对中小学生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形式不包括 ( ) A.街道、胡同、邻里对中小学生的教育 B.社区对中小学生的教育 C.学校教师在室外对中小学生的教育 D.大众传播媒介、各种校外机构对中小学生的教育 18. 互联网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不包括 ( ) A.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使用信息资源的技能 B.可以为学生建立起环球交流网,增加学生接触世界的途径 C.可以使得学生更勇敢、经常地表达自己 D.可以对学生起到主导作用 19. 学生家长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组织形式足 ( ) A.学校董事会 B.家长联谊会 C.家长委员会 D.家长学校 20. 师生关系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研究,主要是一种( ) A.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 B.社会化与反社会化的关系 C.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D.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答案 1. C 2. B 3. A 4. A 5. D 6. D 7. C 8. B 9. A 10. C 11. D 12. B 13. C 14. C 15. B 16. D 17. C 18. D 19. C 20. A 1. 普通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特点不包括 ( ) A.基础性、发展性 B.理论性 C.科学性、单一性 D.系统性 2. 教师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所指基本课程不包括 ( ) A.心理学 B.德育原理 C.教育学 D.各科教学法 3. 教师的能力结构素养不包括 ( ) A.辨别政治方向,坚持原则能力 B.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的能力 C.语言表达能力 D.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 4.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足教育的主体,下列不是其主要表现的是( ) A.主观性 B.自觉性 C.创造性 D.独立性 5. 下列不是高中生学习的最著特点的是 ( ) A.自觉性、选择性强 B.独立性强 C.注重效率 D.目的性强 6. 师范教育的奠基人是 (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巴班斯基 D.裴斯泰洛齐 7. 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是 ( ) A.学生和教育内容 B.学生和教育方式 C.教师和学生 D.教师和教育方式 8. 教师必须统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影响,这体现了教师劳动具有 ( ) A.复杂性 B.广延性 C.创造性 D.长期性 9. 父母的榜样作川对个人成长的作用是 ( ) A.深刻、长久 B.一般、短暂 C.深刻、短暂 D.一般、长久 10. 与制度化的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的特点首先表现为 ( ) A.情感化 B.多样化 C.生活化 D.潜在化 11. 家庭教育成功的前提是 ( ) A.对孩子提出合理、统一要求 B.理解、尊重孩子 C.不断提高家长文化素养和品德修养 D.具有和谐的家庭环境 12. 下列哪一项不是社会存在对人的意识的影响 ( ) A.物质生活条件 B.个人基本遗传素质 C.文化背景 D.社会风气 13. 在协调家庭、社会和学校对儿童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时,学校是起( )的因素。 A.关键作用 B.主体作用 C.主导作用 D.中立作用 14. 关于家庭教育,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 A.儿童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可以说是家庭 B.儿童出生后的第一任教师是自己的父母 C.家庭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D.从时间上看,家庭教育是开始最早持续最长的 15. 下列不是家庭教育的特点的是 ( ) A.生活化 B.单一化 C.情感化 D.多样化 16. 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不包括 ( ) A.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要理解和尊重孩子 B.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统一 C.不断提高家长的文化素养和思想修养 D.注重社区对家庭的影响 17. 社会对中小学生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形式不包括 ( ) A.街道、胡同、邻里对中小学生的教育 B.社区对中小学生的教育 C.学校教师在室外对中小学生的教育 D.大众传播媒介、各种校外机构对中小学生的教育 18. 互联网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不包括 ( ) A.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使用信息资源的技能 B.可以为学生建立起环球交流网,增加学生接触世界的途径 C.可以使得学生更勇敢、经常地表达自己 D.可以对学生起到主导作用 19. 学生家长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组织形式足 ( ) A.学校董事会 B.家长联谊会 C.家长委员会 D.家长学校 20. 师生关系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研究,主要是一种( ) A.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 B.社会化与反社会化的关系 C.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D.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答案 1. C 2. B 3. A 4. A 5. D 6. D 7. C 8. B 9. A 10. C 11. D 12. B 13. C 14. C 15. B 16. D 17. C 18. D 19. C 20. A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维珺

这家伙太懒。。。

  •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