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一家量化私募大厂出现“大额赎回”的消息引发市场关注。据了解,传闻中所涉私募为北京涵德投资,虽然旗下产品触及大额赎回条款,但实际上赎回金额仅500多万元。
在经历了业绩下滑的一季度后,量化行业进入了“草木皆兵”的状态,业绩坑、裁员风、赎回潮……一点风吹草动都能掀起波澜。未来,量化行业应当如何应对?业内人士表示,每次危机也是试金石,优秀的管理人虽然无法对抗市场的整体趋势,但是总会熬过寒冬;赌博型等风控不佳的管理人,则可能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在未来,平衡好风险和收益已成为行业的当务之急。
量化私募现“大额赎回”
近日,北京一家量化私募大厂出现“大额赎回”的消息引发市场关注,旗下一产品于今年3月初打开申购赎回,但之后很快披露“大额赎回”公告。中国报记者此前独家获悉,传闻中所涉私募为北京涵德投资,遭遇赎回的产品为旗下涵德金选量化混合1期私募投资基金,基金净赎回申请份额为上一工作日基金总份额的27.72%。
不过,所谓的“大额赎回”则与市场所猜想的不同。
4月10日下午,涵德投资发布公告称,传闻中的私募基金所谓“大额赎回”,属于日常运作过程中自然发生的赎回,且公司已按照监管要求及信息披露标准流程及时进行了信息披露,赎回金额500余万元,就产品整体规模而言比例较小,对公司日常经营运作没有影响。公司相关产品在过去一段时期内业绩表现一切正常。涵德投资非常重视投资者的利益和权益,经过持续迭代积累,公司投资表现不断提升,未来会持续努力,为投资者创造稳定价值。
据业内人士介绍,一般私募基金合同都会设定大额赎回条款,在赎回达到20%或其他比例时触发。但如果基金总规模较小时,金额不大的赎回也可能会触发大额赎回条款。涵德投资此次就属于这类情况。
涵德投资成立于2013年8月,专注于通过系统性的量化分析进行投资。公司的两位主要创始人是Millennium Management(“千禧管理”)中国量化研究机构的创始成员。公司主要利用统计方法分析市场趋势和套利机会并建立交易策略获利。现有交易模型主要包括期货CTA策略、股票阿尔法策略,股票套利策略(统称股票市场中性策略),交易标的为中国国内商品期货、股指期货、股票和ETF。中国投资基金业协会信息显示,涵德投资当前管理规模在50亿元-100亿元,全职员工人数为72人。
作为一家老牌量化机构,涵德投资在CTA方面的投资能力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不过,涵德投资仍未能从这场风波中幸免,此次仅500余万元的赎回就引发了市场震动,这正是年初量化风波尚未平息的又一证据。
一季度业绩承压
在A股市场经历了大幅波动的一季度后,量化行业进入了一种“草木皆兵”的状态,业绩坑、赎回潮、裁员风频现。
业绩方面,随着一季度的收官,百亿级私募业绩陆续出炉。尽管春节假期后量化私募的超额收益迎来了一轮快速修复,不过,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百亿级量化私募一季度的平均收益率为-3.53%,仍未实现正收益。其中,仅上海天演、宽德私募、博润银泰投资、鸣石基金、珠海致诚卓远和乾象投资等机构实现正收益。
作为对比,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有业绩展示的83家百亿级私募(包括各类策略)一季度平均收益率为-0.63%;有业绩记录的37家百亿级主观私募一季度平均收益率为1.51%,其中21家实现正收益,占比为56.76%。其中,灵均投资、启林投资、卓识投资、宽投资产等一季度业绩跌幅较大,不少头部量化私募业绩遭遇重创,仍处在努力“填坑”的状态。
与此同时,量化行业又出现裁员风声,“多家一线量化私募机构出现一定规模人员裁撤”的消息屡见不鲜。
近日有消息称,上海一家中型量化私募已将研究员全部裁掉,不再开发新的策略。尽管公司相关人士否认了裁掉全部研究员的消息,但并未否认从春节假期以来公司全方面大规模裁员的事实。此前,还有业内传闻称,300亿量化巨头启林投资近期正对投研团队进行“人员优化”,而对此,启林投资方面向中国证券报记者简短回应称,“该消息不属实”。此外,上海某规模在30亿元-50亿元规模的中型量化私募,已经将其IT团队由十几人压缩至3人,该消息已得到证实。
业内人士表示,此次多家头部量化私募自营资金亏损较多,而自营往往需要给资管“输血”,自营体量的减少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公司团队的稳定。
随着今年一季度业绩的大幅波动,头部量化私募一季度的管理规模也出现非常大的变化。此前,有券商和第三方统计的头部量化管理规模数据显示,较去年四季度,稳博投资、启林投资等的管理规模在一季度出现了大幅缩水。一方面,产品净值下跌造成了管理规模的缩水;另一方面,市场也在担心量化的赎回潮出现。“受到监管处罚的量化私募,肯定会面临一定的赎回压力,因为渠道准入会收紧。”业内人士表示,接下来整个行业可能还会面临一定的赎回压力,同时还要等待监管措施进一步的明确。
在严监管中走向完善
除了投资者之外,监管对于量化的关注度也在提升。
证监会主席吴清在今年两会记者会上表示:“对于近期热议的量化交易,要趋利避害,进一步突出量化交易的公平性,进行有效监管、规范发展。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制度安排。”此前,沪深交易所也曾发文称,量化报告制度平稳落地,下一步将坚持以投资者为本,把维护公平性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借鉴国际监管实践,趋利避害,建立健全量化交易监管安排。
近期,监管层多维度摸底头部量化机构,调研的情况涉及管理规模、量化方法论、策略模型等多个方面。此外,监管进一步收紧DMA业务,当前具有DMA业务的私募管理人备案新量化产品时,须向有关部门签署承诺,在DMA策略产品线做到“三个不新增”:一是不新增新的合约,即涉及到DMA策略的收益互换到期后不再展期;二是不新增投资人,即过往未投资过DMA产品的投资人,不允许向其出售DMA产品;三是不新增募集规模,即保持DMA策略存量规模不变,不再新增。
未来,量化行业应该如何应对逐渐收紧的监管政策?
有机构认为,量化模型有着出色的自我调整和行情适应能力,流动性危机解除后,一般量化超额收益都会在不长的时间周期内迅速修复。目前A股市场流动性高,市场有效性相比成熟市场偏弱,从机会的发掘和捕捉方面,量化策略仍然有很高的比较优势。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危机是突然的,但改变是漫长的,对于量化机构来说,还远远未到回归平静日子的时候。“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出清。”一位券商分析师指出,每次危机也是试金石,优秀的管理人,总会熬过寒冬;风控不佳的管理人,则可能会被消灭。
不过,业内也有了一致的认识,那就是量化机构需要在投研之外,提升风控等其他各个层面的专业能力,对资产管理有更加系统性的认知。在未来,平衡好风险和收益,既是管理人本身要追求的变化,也是投资者筛选产品时要更为重视的问题。
华东一家百亿级量化私募表示,经过一季度的回撤之后,量化管理人会在产品设计、模型优化、风控合规等方面继续加强,提升量化产品的抗风险能力和合规运作水平。同时在策略层面的风控之外加强公司层面的风控,形成公司整体风控、不同风险收益目标特征的产品线单独风控,以及交易风控、策略风控等多层级无死角的风控体系,综合对市场和监管的认知加强风险管理。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