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中国教师报》2023年12月13日评论版《“良好即满分”是对应试体育的纠偏》一文,我深有感触并表示认同,而且认为体育不在考场在日常。
近段时间,全国多地相继推出新的中考体育改革方案,引发广泛关注。比如,湖北省武汉市教育局发布了《2024年武汉市初中毕业升学体育与健康考试实施方案》,与往年体育中考相比,现场测试新增了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供学生自行选择。又如,广东省深圳市教育局为体育课设立刚性约束,要求从2024年1月1日起,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其中体育具有养德、益智、勤劳、尚美的育人作用,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减少“小眼镜”“小胖墩”的必由之路。然而,我在调研中发现,仍有一些地方将体育视为“副科”,体育课被“主科”占用等现象屡见不鲜;部分学校体育课“定向培养”,只训练体育中考测试项目;有些学校“圈养课间”现象依然突出;等等。
体育不仅是一门课程,更重要的使命是强身健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育不能只盯“考场”,把应试作为唯一目标,而应帮助孩子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武汉体育中考新增的现场测试项目,不仅给学生更多选择机会,还体现了体育贴近日常、贴近学生的适配性和融入生活、陪伴成长的功能性。深圳“每天一节体育课”的刚性要求,是开“足”上“好”体育课的“敲门砖”,将有效保障学生的体育课与体育锻炼时间,让更多学生走出教室、走上操场“动起来”。
北京、武汉、深圳等地出台的体育改革举措,吹响了“体育不在考场在日常”的前奏曲。我认为,要将体育更好落实在日常,还要在“五个坚持”上下功夫。
坚持健康第一。体育工作与学生健康息息相关,中小学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突出健康要求,让体育运动成为校园最亮丽的风景线,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坚持课堂主导。推进以体育德、以体育心、以体聚魂,关键在体育课堂。一方面,要落实体育课程计划的刚性要求,依法依规开齐开足开好体育课,不能让其他学科挤占体育课时间;另一方面,体育教学要侧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与运动兴趣,把健康理念和运动体验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养成适合个体又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习惯。
坚持社团依托。学校要将体育纳入学校社团活动和课后服务内容,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的作用,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引导更多学生自觉参与校园日常体育活动,从“强制体育”“应试体育”转向“主动体育”“快乐体育”。
坚持评价改革。要加快学校体育教学与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改革,着力日常评价、过程评价和增值评价。科学利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校园智慧体育设施建设,加强体育日常观察与过程管理,全员、全程、全方位落实体育过程性评价。
坚持家庭赋能。家长不要一味热衷于扎堆体育培优班、提升班,要站在体育运动能滋养孩子一生的高度,在陪孩子开展沉浸式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培养孩子良好的运动习惯,实现家庭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教育局)
《中国教师报》2024年01月31日第3版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