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患者常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在旋转、摇晃,甚至有站立不稳、恶心呕吐等表现,它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心理障碍,如焦虑和抑郁,在现代医学中,眩晕症通常被归因于耳石器疾病(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炎、梅尼埃病、脑血管疾病等,在中医领域,眩晕症被视为一种全身性疾病,其发生发展与人体内部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中医认为,“无风不作眩”,即眩晕多由外风或内风引起;“无痰不作眩”,即体内湿痰上扰亦可导致眩晕。
一、眩晕症的病因病机
1、肝阳上亢: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若情志不畅,忧思恼怒,均可导致肝气郁结,化火生风,上扰清窍,从而引发眩晕。
2、肾精不足:肾藏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通于脑,若房劳过度,久病伤肾,肾精亏损,则脑髓失养,引发头晕目眩。
3、气血两虚: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均可损伤脾胃,导致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出现眩晕。
4、痰浊内阻:饮食不当,嗜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致运化失职,水湿停滞,聚而成痰,痰浊上蒙清窍,也可导致眩晕。
5、瘀血阻络:跌打损伤,年老体衰,均可导致血脉瘀滞,经络不通,清窍失养,引发眩晕。
二、眩晕症的临床表现
1、头晕眼花:患者自觉头部昏沉,视物模糊,或眼前发黑,如同被烟雾笼罩。
2、站立不稳:患者行走时感觉地面不平,容易摔倒,或需依赖他人搀扶才能行走。
3、耳鸣耳聋:部分患者伴有耳鸣,甚至听力下降,尤以突发性耳聋为甚。
4、恶心呕吐:眩晕发作时常伴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出现剧烈呕吐,吐出胃内容物。
5、汗出肢冷:眩晕发作时,患者常伴有大汗淋漓,四肢冰冷,面色苍白,冷汗不止。
6、心慌胸闷:眩晕时,患者常感到心慌不安,胸闷憋气,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出现窒息感。
7、精神萎靡:长期眩晕可导致患者精神疲惫,情绪低落,甚至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
三、眩晕症的诊断方法
1、望诊:观察患者面色、舌象、舌苔、脉象等,以判断病情轻重及脏腑功能状态。
2、闻诊:听患者声音是否洪亮,呼吸是否顺畅,以及是否有异常声音,如耳鸣、喘息等。
3、问诊:询问患者眩晕发作的时间、频率、持续时间、诱因、伴随症状等,以了解病情全貌。
4、切诊:通过切按患者寸口脉,了解脉象的浮、沉、迟、数、滑、涩等变化,以判断病情轻重及脏腑功能状态。
5、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生化全套、甲状腺功能、血糖、血脂等,以排除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眩晕。
6、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以排除脑血管疾病、肿瘤等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眩晕。
7、前庭功能检查:如眼震电图、平衡功能测试等,以了解前庭功能状态,排除前庭神经炎等耳源性眩晕。
8、耳鼻喉科检查:如听力测试、耳镜检查等,以了解耳部结构及功能状态,排除耳石器疾病、中耳炎等耳源性眩晕。
四、眩晕症的预防与调护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愉悦,防止肝气郁结,化火生风。
2、合理膳食: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性食物,防止脾胃受损,湿痰内停。
3、适量运动: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体质,促进气血流通。
4、充足睡眠: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防止肾精亏损,脑髓失养。
5、戒烟限酒:烟草、酒精均可损伤脾胃,导致气血不足,清窍失养。
6、定期检查:定期进行血压、血脂、血糖等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7、避免诱因:避免长时间低头玩手机、电脑,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立不动,避免突然改变体位,以减少眩晕发作。
8、心理调适: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对身体的影响。
五、眩晕症的治疗策略
1、中药治疗:根据患者具体证型,选用相应方剂,如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归脾汤、六君子汤等,以平肝熄风、化痰祛湿、补益气血、活血化瘀。
2、针灸治疗:选取风池、百会、太阳、合谷、足三里、太冲等穴位,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肝熄风。
3、推拿按摩:对头部、颈部、肩背部等部位进行推拿按摩,以缓解肌肉紧张,改善血液循环。
4、康复训练:进行前庭康复训练,如平衡功能训练、眼球运动训练等,以恢复前庭功能。
5、生活调护: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波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眩晕症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注意调护,避免诱发因素,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