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交融中,败血症(在古代中医文献中可能更多地被归类为“毒邪内陷”或“气血两燔”的范畴)作为一种严重的全身性感染状态,其症状表现复杂多样,败血症的发生,多因外感六淫、七情内伤、饮食不节或素体虚弱等因素,导致体内阴阳失衡,正气虚衰,邪毒内陷,最终形成热毒炽盛,气血两燔之证,对于败血症的防治,应当从调和阴阳、扶正祛邪、调理气血入手,辅以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方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败血病症状概述
败血病即现代医学中的败血症,是机体对感染的反应失调所引起的一种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在古代中医文献中,败血症的早期阶段可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表证;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则会出现高热、烦躁不安、神昏谵语、口干舌燥、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绛、苔黄腻或灰黑、脉数或弦数等里热炽盛的表现,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如油、气息微弱、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尿量减少等虚脱征象,此乃阴阳离决、气血逆乱之象,败血症还常伴有局部化脓性感染灶、皮疹、关节疼痛、肝脾肿大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提示病邪已经深入脏腑,病情危重。
现代医学对败血病的理解
败血症是由于细菌、病毒、真菌或其他微生物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并繁殖,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这种反应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进而威胁生命,败血症的主要诱因包括肺炎、泌尿道感染、腹腔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任何导致血液感染的情况都可能诱发败血症,现代医学认为败血症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局部感染、菌血症、败血症、严重败血症以及脓毒性休克,每个阶段的症状都会逐渐加重,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会迅速进展至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古今结合的防治策略
1、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采用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如热毒炽盛者,可用清营汤加减;若见气阴两虚,可用生脉散合参附汤;若出现虚脱征象,则需急用参附龙牡汤回阳救逆。
2、调和阴阳:通过针灸、推拿、拔罐等手段调和阴阳,促进气血流通,增强机体抵抗力。
3、饮食调理:建议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助于身体恢复。
4、生活起居: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个人卫生。
5、现代医疗配合:在中医治疗的同时,应遵循现代医学的指导,必要时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进行治疗,同时监测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败血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治疗需要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既要重视现代医学的快速控制感染,又要注重中医的整体调治理念,才能达到最佳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