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生导师个人情况简介

嬿莘 痛风养生 2024-12-19 1 0

硕士生导师个人情况简介

比较文学 陈会亮,男,文艺学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员,主要从事比较文学、欧美文学、圣经文学、西方政治哲学史等领域的研究。主编有《圣经与中外文学名著》《西方诗歌精选精读》等著作,参编《比较文学》(副主编)《外国文学史》(副主编)等著作,翻译有《哈列维与迈蒙尼德》《哈列维诗歌译注》(将出)等著作。为学生开设有“外国文学史”“西方经典剧作研究”“柏拉图著作选读”“二希文史经典研读”“当代学人著述研究”等课程。近年来在《外国文学研究》《江汉论坛》《圣经文学研究》《经典与解释》《国外文学》等刊物发表论文、译文10多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各1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规划项目各1项。入选2018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2020年度“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人文社科类)支持计划”。 程小娟,女,文学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耶鲁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圣经文学、圣经汉译史。为本科生开设“外国文学史”课程,为研究生开设“圣经希伯来文基础”。出版专著《God的汉译史——争论、接受与启示》《中世纪英国神秘连环剧研究》,在《世界宗教研究》《宗教学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参与编辑辑刊《圣经文学研究》,主编或参编著作7部,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 侯春林,外国文学教研室教师,男,1989年生,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为本科生开设“外国文学史”课程,参与编辑辑刊《圣经文学研究》(CSSCI),加拿大不列颠属哥伦比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圣经文学、文学经济学,在《基督教思想评论》《基督宗教研究》《宗教与美国社会》等刊物发表论文、译文十余篇,参与国家及省部级项目4项,参著《国外马克思主义圣经批评研究》(即出)。 李安光,外国文学教研室教师,男,河南商丘人。文学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文学与中西比较文学、海外汉学与比较诗学;主要讲授比较文学、欧美文学、中华文化原典、20世纪西方文论等课程。截至目前,在《探索与争鸣》《戏剧》《中外文化与文论》《国际汉学》《中华戏曲》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并有被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全文收录;著有《英语世界的元杂剧研究》,参与编撰马工程教材《比较文学概论》、新编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西方文化概论》、经典新读《瓦尔登湖》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各1项,主持完成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项;参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省社科项目等3项。多次荣获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奖,另曾获河南大学年度教学质量奖一、二等奖。 李伟昉,男,文学博士、博士后,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主编。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点一级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领域第一个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首批河南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中原千人计划”教学名师,首批“河南社科名家”,河南大学“杰出人才特区支持计划”特聘教授,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主持主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比较文学”,主持主讲国家级视频公开课“莎士比亚在近现代中国”,主持完成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出版学术专著7部,译著1部,获省部级科研奖励9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梁工,男,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大学十佳教工。兼任河南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圣经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特邀教授、《圣经文学研究》主编。先后在美国圣保罗路德神学院、芝加哥路德神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崇基神学院、台湾神学院、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等院所作访问学者,前往以色列、德国、英国等地进行学术交流。主要研究领域为圣经文学、比较文学。先后在《外国文学评论》《文学评论》《世界宗教研究》《文艺研究》等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在境外发表英语论文若干篇,在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社出版《当代文学理论与圣经批评》《圣经叙事艺术研究》《耶稣传》等专(译)著若干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规划一般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教育部社科基金规划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教委社科基金八五规划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等。获得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三等奖,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二等奖等若干项。在第四届国际华裔圣经学术会议(香港,2014.8.18-20)上被授予华裔圣经研究“前辈”学者称号。 邱业祥,男,汉族,1980年生,文学博士,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河南省高层次人才,河南省青年文化英才,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美国耶鲁大学公派访问学者,CSSCI刊物《圣经文学研究》编委,多家A&HCI和CSSCI刊物特邀外审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文学跨学科研究、传教士与中西跨文化比较研究和中国古代经典外译研究。近些年来在《道风:汉语基督教文化评论》《世界宗教研究》《外国文学研究》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译文近20篇;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结项等级为“优秀”,主持完成教育部项目1项,参与省部级以上项目近10项;出版个人学术专著2部,其中1部多次再版,参编教材、著作近10部,作为执行主编主编CSSCI来源刊物《圣经文学研究》两辑。自参加工作以来,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课程:西方文学、东方文学、比较文学、《摹仿论》精读、西方思想史导论、《理想国》导读等。指导硕士生10人,指导博士生2人,指导博士后2人。 孙彩霞,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女,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欧美文学、比较文学、西方文学与基督教关系等。为本科生开设“外国文学史”,为研究生开设“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等课程,曾荣获河南省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被授予“河南省教学标兵”称号,获“河南大学教学名师”“河南大学师德先进个人”称号,多次荣获河南大学教学质量奖一等奖、二等奖和河南大学教学优秀奖等。出版专著《西方现代派文学与圣经》,参编《圣经与文学阐释》《圣经与欧美作家作品》《简明比较文学教程》《比较文学》《外国文学史》《基督教大辞典》等著作、辞书和教材。在《外国文学研究》《当代文坛》《圣经文学研究》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十多篇。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主持完成省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是国家级精品课程与精品资源共享课《比较文学》、河南省在线开放课程《莎士比亚在近现代中国》、河南省重点教改项目“中文专业文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经典阐释与文学文化比较”等的主要参加者。 王鹏,外国文学教研室副主任,1980年生,河南镇平人,中共党员。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办公室主任。天津师范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曾获天津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1)、河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17)、河南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17,2018)、河南大学优秀实习指导教师(2017)等荣誉。中国东方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员,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东方文学及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通晓英语、日语、朝鲜语、越南语,曾执教焦作大学、天津师范大学,讲授“东方文学”、“比较文学”(中英双语)、“西方文化概论”(中英双语)、“东方文学研究”(研究生)、“高级阅读”(留学生)等课程。在《外国文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撰论著11部;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研项目2项,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河南省教育厅社科项目1项,校级重点科研项目1项;获教育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特等奖1项;主持省教改项目1项,校级重点教改项目1项,一般教改项目1项;主持校级精品在线课1项,校级线上线下混合课1项;获省级教学竞赛奖一等奖1项(2020),二等奖2项(2014,2019),三等奖1项(2020);获校级教学质量奖特等奖1次(2015),二等奖2次(2014,2016),获校级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1次(2020),校级教学竞赛一等奖1次(2020)、二等奖1次(2021);获校级优秀非标准答案考试案例一等奖1次(2020),二等奖1次(2021);获校级信息化教学三等奖1次(2021)。 中国古代文学 陈丽丽,古代文学教研室教师,女,河南洛阳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词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及诗词学,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史、词学专题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传播等课程。在《中国文学研究》《古代文学理论研究》《南京师大学报》《上海大学学报》《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从苏辛差异看两宋词坛风尚之变》《“知人论世”批评模式在词体发展中的影响及作用》被《人大复印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教育报》转发或转摘。出版《南宋孝宗时期词风嬗变研究》(独著)《君子居易,乐天知命——白居易生平与创作》(独著)《中国女词人》(古籍整理)《孙毓汶日记书信奏折(外一种)》(古籍整理)、《中华美学精神》(合著)《河南文学史》(参编)等6部。主持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河南省哲社项目、河南省博士后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项目等7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建设”、“美学与艺术学关键词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代词话考述”、“明代词学理论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明代词学批评史”等7项。曾获开封市第十四届社科成果二等奖,河南大学2014年教学质量一等奖、2018年教学质量二等奖。 通讯地址:河南省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75001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耿纪平,古代文学教研室教师,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研究。开设课程主要有“中国古代文学(一)”、“先秦诸子学”、“先秦文学史料学”、“论孟导读”、“庄学研究”等。先后发表《略论宋代庄学的“儒学化”倾向》(《中州学刊》2000年6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2期,人民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1年2期)、《现代作家的“中国古典小说观”》(《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2期)等数十篇论文;主编《庄子文学研究》(与孙克强先生共同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8月);参编《(大学生)素质教育名著导读》(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南开大学2002年5月)、《插图本〈古文观止〉(注评)》(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9月)等著作;参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宋代文艺思想研究”(所撰《宋代散文理论研究》约28万字);参与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体系化、现代化研究与实施;主持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北宋‘新学’与文学”研究;《略论宋代庄学的“儒学化”倾向》获2000-2001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成果二等奖。 李金松,古代文学教研室教师,男,1964年6月生,文学博士,河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人文学部委员,河南大学特聘教授。中国骈文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古代文学学会理事,《骈文研究》编委。在《文史》《文学遗产》《文献》《文艺理论研究》《读书》《中华文史论丛》《国学研究》《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文学评论丛刊》《中国典籍与文化》《人文杂志》《汉学研究》(台湾)《国文天地》(台湾)《学术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江海学刊》《广东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战线》《江汉论坛》《福建论坛》《华南师范大学学报》《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明清小说研究》《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央日报》(台湾)《文艺报》等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了《采菽堂古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年12月、2019年4月)《四六丛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5月)《群书札记》(科学出版社,2016年3月)《张远览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年3月)等古籍整理著作,另出版了《述学校笺》(中华书局,2014年7月),以及《洪亮吉年谱》(人民出版社,2015年4月)等专著,另外主编或参与编写10多种教材或工具书。现致力于研究明清骈散文及其批评理论研究,在古代文学典籍整理与明清散文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完成了3项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均已结项),现从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清代乾嘉时期士人游幕与文学研究” (编号14BZW072)的研究工作与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纯常子枝语》(编号1524)的整理工作,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历代骈文研究文献集成”(编号15ZDB068)研究工作。文史兼通,治学重视基础,谨守传统,以文献考证与理论阐释见长,发现与发明并重。参与重大项目“明清骈文文献整理与研究”。 梁振杰,古代文学教研室教师,男,文学博士、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先秦诸子与经学、中国古代学术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专著《走近原始儒家—战国楚简儒家思想研究》、《从诸子之学到官方经学—儒学由先秦至汉的转变研究》《大学中庸章句注说》《论语集注注说》。在《文学遗产》《中国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通讯地址:河南省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75001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马予静,古代文学教研室教师,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汉魏六朝骈文与辞赋、陶渊明研究。开设汉魏六朝文学(对象为本科生),六朝骈赋研究、陶渊明研究(对象为研究生)等课程。参与编写《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简编》、《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等教学教材。先后出版有《中国古代应用文甄体赏鉴》(合著)、《中国文化世家》(合著)等著作;先后发表《论汉语语音教学的系统化》(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6月)、《论文学语言的音乐性在赋体骈律化中的作用》(中州学刊,1999年第3期)、《班马的辞赋观与汉代赋学思想的演进》(河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魏晋南北朝的同题共作赋》(河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陆机骈赋艺术论》(河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等十数篇学术论文。先后完成1998年河南省教委项目“六朝骈赋研究”,完成 2006年河南省高等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项目教改项目“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体系化、现代化研究与实施”(合作)、“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构建与教改探索”(合作)和2014年“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合作)等项目,2001年获河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学校教学质量奖多次。 通讯地址:河南省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75001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亓晴,古代文学教研室教师,女,山东莱芜人,1989年生,2011年至2018年师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赵敏俐教授,获文学硕士、文学博士学位,2018年至今于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做师资博士后,从事科研与教学。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诗歌、先秦两汉文学,尤其专注于《诗经》相关研究,并承担“古代文学”的“汉魏六朝”部分相关教学工作。已发表的主要论文有:《从特定抒写到仪式通用——以<周颂·时迈>等为例》(《励耘学刊》,2018年第2辑,总第二十八辑),《〈尚书·尧典〉“诗言志”原初内涵考》(《中国诗歌研究》,2018年5月,第十六辑),《〈诗经〉作者“自述其名”情况新考》(《学术交流》,2017年第9期,总第182期),《〈大武>乐章篇目新考》(《江西社会科学》,2016年第11期),《〈诗经·周颂·时迈〉新解》(《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国际刊物),2016年3月,第13号),《〈诗经·豳风·鸱鸮〉与周公关系考论》(《诗经研究丛刊》,2015年11月,第二十六辑),《〈天问〉“启棘宾商,九辩九歌”句新解》(《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11月,第34卷第6期,总第136期),等。目前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5批面上资助项目“《诗经》模式化书写研究”。 史红伟,古代文学教研室教师,男,1971年生,许昌市人,200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古代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唐宋文学史教学科研工作,目前更多研究的是唐宋诗学,尤其以杜甫、梅尧臣、黄庭坚较多,也做一些红学研究,近来对先秦哲学也有关注。硕士课程有《唐宋诗律学》、《易经研究》《论语研究》《杜诗镜铨研究》《张炎词研究》《李贺诗歌研究》等课程。先后发表《中国古代文论的回顾与展望》(复旦大学学报1999第5期)《略论明清小说的类型化》(复旦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庄子三言考辨》(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06期)等学术论文。出版《明代小说史》(合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参编《中国古代文学史》(河南大学出版社)《中国文学作品选》(河南大学出版社)等。科研项目:《明代小说喜剧研究》,河南省教育厅2003年,《先秦的文学生态》,河南省教育厅2013年。 王焕然,秘书与写作教研室教师,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辞赋学会理事。长期从事古代文学、古代文论、写作学的教学与研究,主要讲授课程:写作学、古代文学、《文心雕龙》研究等。出版专著两部。《汉代士风与赋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2007年获辽宁省第十届(2005-2006年度)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谶纬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出版。发表文章30余篇。《<清诗铎>祈雨术初探》、《<史记>三家注引纬书考论》、《试论汉赋与礼乐》分别发表在《世界宗教研究》、《文献》、《孔子研究》上。在《明清小说研究》、《学术论坛》、《河北学刊》、《内蒙古社会科学》、《河北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古代文学灾害书写研究》,主持教育部项目《谶纬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结项成果入选《河南社科文库》。 通讯地址: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75001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王宏林,男,河南遂平人。民盟盟员。2005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学史、清代诗学的教学与科研。重要论文有《山水诗研究的新创获——评〈中国古代山水诗史〉》(《文学评论》2004年第5期),《沈德潜唐诗选本考辨》(《文献》2007年第3期),《论方回〈瀛奎律髓〉对贾岛的独特定位》(《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5期),《论“四唐分期”的演进及其双重内涵》(《文学遗产》2013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9期全文摘录),《论〈唐诗三百首〉的经典观》(《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第5期),《从齐驱并驾到异响竞流——汉魏诗歌的分野及其诗学意义》(《文艺理论研究》2016年第1期),《论“言志”与“缘情”在乾嘉时期的离合》(《中国文学学报》第七期)。学术专著有《沈德潜诗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入选教育部首届社科文库),《说诗晬语笺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获全国古籍图书优秀奖二等奖),《乾嘉诗学研究》(百花洲出版社2017年,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参编教材有《中国历代分体文论选》(负责诗论,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中国文学批评史》(负责清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中国古代文学史》(负责两汉诗歌,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负责两汉魏晋诗歌,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中国文化:元典与要义》(负责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乾嘉诗学研究”和“清代诗学关键词的衍变与价值研究”,高校古委会项目“《乾嘉诗坛点将录》笺注”,教育部社科项目“沈德潜诗学思想及其选诗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唐诗经典化研究:以《唐诗别裁集》为依据的考察”。 通讯地址:河南省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75001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王利锁,古代文学教研室教师,男,1964年生,河南伊川人。198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留校从事古代文学的教学工作;2001—2002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做访问学者,导师袁行霈教授。现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人社厅、河南省公务员局首批特聘培训师资专家库专家教师。主要从事先唐文化与文学研究,于道家文化、魏晋文学和古代散文用力尤多。承担“汉魏六朝文学”、“《史记》研究”、“《世说新语》研究”、“庄子研究”、“魏晋名士研究”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出版有《逍遥之祖》(合著)《智通庄子》《搜神记注说》《中国古代应用文甄体赏鉴》(合著)等著作,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等高校教材。发表专业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多次荣获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教学标兵、开封市优秀教师、河南大学教学特等奖等荣誉称号。 岳淑珍,女,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社员。中国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韵文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版本目录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领域为词学批评、词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古代编辑出版史等。讲授《古代文学》《版本目录学》《唐宋词鉴赏》等本科课程,讲授《词学批评史》《词学史料学》等研究生课程。获“河南省教学标兵”称号。参与撰写《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等教材。在《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中州学刊》《南京师大学报》《河南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四十余篇;或被《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北京大学学报》《学术界》转载或转摘,或被社会科学网全文收录;部分论文获河南省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及教育厅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项、高等学校古籍整理项目一项、河南省社科普及规划项目一项;主持高等学校古籍整理项目一项、河南省社科规划后期资助项目一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多项。出版著作主要有《明代词学批评史》《杨慎词品校注》《金元明人词话》(与孙克强教授合著)等。《明代词学批评史》获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特等奖;《杨慎词品校注》获开封市第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主持完成的河南省社科普及规划项目《王阳明〈传习录〉导读》获河南省社科普及规划项目特等奖。 张进德,古代文学教研室教师,男,1960年生,河南汝阳人。1980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留在古代文学教研室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1985—1991为河南大学助教,期间考入古代文学助教进修班学习研究生课程。1992—1996年任河南大学讲师,1997—2001年为副教授,2002年至今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曾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现任自学考试办公室主任。成就:主要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戏曲、小说。主持、参加《河南文学史》《文化生态与明清长篇家庭小说的叙事策略》《郝经集编年校笺》等全国高校古委会、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发表戏曲、小说、散曲等方面的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有《<金瓶梅>新论》(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年)、《曲稗考论》(人民出版社2013年)、《金瓶梅新视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张进德金瓶梅研究论文精选集》(台湾学生书局2015年)、《郝经集编年校笺》(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等专著。主编有《中国古代应用文甄体赏鉴》(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中国古代文学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等“二十一世纪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平台建设教材”。 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的课程有中国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古代文论、《金瓶梅》研究、中国小说史等。荣誉:兼任中国《金瓶梅》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元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散曲研究会理事,《金瓶梅研究》执行主编等。曾荣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河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河南大学教学质量特等奖,开封市优秀教师等。 通讯地址: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75001 电话:13839969087 QQ号:879533549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张亚军,古代文学教研室教师,女,河南周口市人。2002年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2007至2012年进入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学习。现为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汉魏六朝史传文学的教学科研工作。至2019年5月,共发表论文30余篇,重要论文有:《论南朝四史史传人物的文学定位》(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3期)、《<文选>史论三题》(《河南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论梁、陈二史<文学传>之转捩及其意义》(《中州学刊》2012年第5期)等。出版学术专著2部:《南朝四史与南朝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古文史论衡》(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参编教材2部:《中国古代文学史》(负责魏晋南北朝诗歌,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负责南北朝诗歌,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曾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主持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南朝文人生活习尚与南朝文学发展关系研究”(2015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规划项目“中原文学故事”(2015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晋书》文学性研究”(2014年)与《汉魏六朝七夕诗研究》(2009年)、河南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2014年)、河南大学慕课“乱世长歌--建安文人与文学”(2016年)等10项,参与河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文学欣赏导引”(2015年,排名第二)的录制1项。先后获得2012年度和2013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河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16年)及河南大学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2016年)。三次荣获河南大学教学质量评比特等奖,荣获2017年河南省教育厅教学技能比赛一等奖,获得2017年河南大学“教学名师”荣誉称号、 2018年河南省开封市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通讯地址:河南省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75001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中国现当代文学 白春超,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教师,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出版个人专著1部、与人合作编著5部。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文学研究》、《中州学刊》、《河南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2项、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项、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1项。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奖等多项奖励。 邓小红,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教师,女,从事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河南省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河南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参编教材著作《写作指要》;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新文学史料》、《鲁迅研究月刊》、《现代中文学刊》、《文艺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论师陀历史小说“曹操系列”的戏剧化倾向》; 《一个新文学作家的爱与憎——新辑徐玉诺诗文述略》; 《新发现张伯苓的一篇演讲稿及几则史料》; 《论师陀创作对鲁迅的接受》、《“看/被看”结构与侦探小说叙事模式的改良》;《祈望东方的一片朝霞》;《 跨界化 先锋性 装饰化——当代作家关于小说文本结构的个性化试验》等20余篇论文。《论师陀历史小说“曹操系列”的戏剧化倾向》荣获2011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一等奖、河南大学2011-2013年度科研优秀奖。 胡全章,男,1969年10月生,河南鹿邑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特聘教授,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国近代文学史》主讲教师。1992年河南大学中文系毕业。2002-2005年在河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专业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方向为中国近代文学;2007-2010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课题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重大招标课题《期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晚清报刊文献与中国文学转型研究》《南社文献集成与研究》子课题负责人,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了国家社科规划项目《梁启超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变革》等,出版过《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探询——吴趼人小说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清末民初白话报刊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清末白话文运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中国近代作家片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6年版)、《近代报刊与诗界革命的渊源流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等学术专著,参与编撰过《中国近代文学史》(中华书局2012年版)、“马工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等教材,编过《从同适斋到不舍斋——任访秋先生的学术思想及其承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杨世骥文存》(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5年版)等书,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李国平,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教师,男,文学博士,副教授,河南浚县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通俗文学、19-20世纪中国文学。主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论》等课程。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史学月刊》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著有《通俗作家文史札记研究》(“中国文艺原创精品出版工程项目”《中国通俗文学与通俗文化互文研究》之十三,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年),曾参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副主编)、《大学语文》等多种教材,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百年中国通俗文学价值评估、阅读调查及资料库建设》等项目。 通讯地址: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75001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李敏,现当代文学教研室副主任,女,1974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在《当代作家评论》《河南大学学报》、《山东社会科学》、《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文艺争鸣》、《现代传播》、《中国现代文学丛刊》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出版译著《创伤小说》。主持省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参加省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参加国家重点社科基金项目一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 李萱,语文教育教研室教师,女,博士,副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生导师。200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语文教师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2016.12-2017.12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英国牛津大学访学研修。近年来在《社会科学》、《文艺争鸣》、《南方文坛》、《中国现代文学》(台北)、《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共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CSSCI收录14篇,台湾刊物1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教材1部。专著《现代中国女性小说的梦幻书写》(人民出版社2016年9月版)获2017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成果奖特等奖。主持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完成两项省部级课题,参与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完成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3项省部级项目。 刘涛,男,1971年生,河南省邓州市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专业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具体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中国现代诗学研究、当代文学批评等。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新文学史料》、《鲁迅研究月刊》等刊物发表学术文章70余篇。专著有《百年汉诗形式的理论探求》、《现代作家佚文考信录》、《中国现代小说范畴论》等。主编《民国新诗话新诗论》第1辑、第2辑、《朱自清散文》等。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在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教育部项目1项。参与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期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11&ZD110)。主持并完成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获得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特等奖2项。 通讯地址: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政编码:475001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刘进才,男,1967年出生于河南省汝南县一个农民家庭。先后在汝南师范学院、河南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读书求学。现在是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流派及文学语言问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京派小说诗学研究》、《语言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语言文学的现代建构》等专著3部,曾获河南省优秀社科成果1等奖。主持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博士后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先后获河南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等荣誉。 通讯地址:开封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75001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刘文祥,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教师,男,山东临沂人,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当代文学研究,先后在《小说评论》《当代作家评论》《北京社会科学》《云南社会科学》《中国文学批评》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社科基金项目各一项。 卢美丹,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教师,女,1989年10月出生,文学博士,校聘副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中州学刊》、《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山东社会科学》、《中国文学研究》、《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省社科规划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 沈红芳,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教师,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以及女性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州学刊》、《当代文坛》、《名作欣赏》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参编《女性生命潮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散文选读》,参与编写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女性文学教程》。专著《女性叙事的共性与个性——王安忆、铁凝小说创作比较谈》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0届优秀等成果表彰奖。 孙浩宇,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教师,男,河南新乡人。文学博士,副教授。发表有《清末<盛京时报>刊载日人汉诗考》《民国时期选杜与罗振玉<杜诗授读>》《戒文、戒书与戒文化考溯》《集句题咏》等论文。主持省部级项目6项,大创项目1项。曾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出版有1部专著,参编著作两种。 通讯地址:开封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75001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吴效群,男,民俗学博士,医学人类学博士后,美国普度大学(Purdue University)社会学人类学系访问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民间文学、民俗学等。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影视人类学会常务理事、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与河南大学共建基地“中原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讲授课程有民间文学概论、民俗学概论(本科);现代社会文化人类学、民俗文化研究专题、当代民俗学理论(研究生)。近年在《世界宗教研究》、《宗教学研究》、《民俗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妙峰山:北京民间社会的历史变迁》(人民出版社,2006年)、《走进象征的紫禁城——北京妙峰山民间文化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主编《中原文化大典•民俗典•民间信仰》(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中国节日志·春节(河南卷)》(上、下)(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年)、《民俗学:学科属性与学术范式》(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拍摄人类学纪录片《河南灵宝骂社火》(2014)、《花馍里的豫东春节》(2015)。2007年、2009年,专著《妙峰山:北京民间社会的历史变迁》、《中原文化大典·民俗典》分别获得中国文联“山花奖·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2015年,纪录片《河南灵宝骂社火》获首届中国影视人类学会“中国影视人类学会学会奖·二等奖”,入选“第二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2017)。近年在研和完成的科研项目主要有: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民间信仰与民间组织关系的田野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黄河中下游地区民间信仰与社会组织关系的田野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灵验:理解和表述中国民众信仰的关键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项目《中国节日志·春节(河南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项目《中国节日影像志·河南灵宝骂社火》、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项目《中国节日影像志·花馍里的豫东春节》 武新军,男,1974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院长。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高层次人才,河南大学“杰出人才特区支持计划”特聘教授,兼任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先后在河南大学、复旦大学、美国杜克大学读书或访学。主要研究文学报刊、文学传媒与文学发展的关系问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当代文学跨媒介传播史》首席专家,河南省首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已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2项,河南省高校重大攻关项目1项。先后参与策划出版“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丛书”“中国当代重要作家年谱丛书”等。已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有《现代性与古典传统: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倾向》《意识形态与百年文学》《意识形态与中国当代文学——< 文艺报>(1949-1989)研究》《韩少功年谱》《城乡与叙事》等多部著作。 通讯地址:开封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75001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杨站军,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教师,男,博士,副教授。从事专业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具体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文学。教学方面,主讲专业课《中国近代文学史》,选修课《梁启超研究》和《黄遵宪研究》等;科研方面,主持全国高校古委会古籍整理项目一项,主持省社科项目两项,主持教育厅社科项目一项,参加国家社科项目两项,出版学术专著一部,参编学术专著两部,发表论文多篇。 通讯地址:开封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75001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张先飞,男,河南西峡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后研究员,现任《河南大学学报》(CSSCI)副主编、河南大学“杰出人才特区支持计划”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河南省首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一级学会“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一级学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长江学者评审专家、全国博士后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曾任日本东京大学《赤门华风》主编。被评为河南省优秀专家、首批河南社科名家、首批河南省“百优人才”、河南省“四个一批”人才、河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高校哲学社科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河南大学欧美同学会副会长、河南大学教学名师等。 河南大学中文系全日制本科;河南大学文学院全日制硕士,师从解志熙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全日制博士,师从郭志刚教授;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合作导师尾崎文昭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五四文学、鲁迅与周作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被钱理群先生誉为能够代表新一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发展方向的学术新人。出版系列专著3部,其中人民出版社2部:《“人”的发现:五四文学现代人道主义思潮源流》《“人的文学”:五四现代人道主义与新文学的发生》;河南人民出版社1部:《“人”的觉醒:现代中国文学“人学”思想探源》(河南社科名家丛书《张先飞卷》)。国家一级期刊发表论文16篇:其中《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篇(含网刊1篇),《新华文摘》论点摘编4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论点摘编1篇;CSSCI期刊36篇;上海社科院《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1篇,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中国现代史》《伦理学》全文转载13篇,《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2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3项、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教师基金项目、日本政府博士奖学金项目、全国高校古委会规划项目、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资助项目等。获教育部第六届、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次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河南省第四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首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二等奖,4次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3次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通讯地址: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邮编475001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朱秀梅,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教师,女,1968年7月出生,安徽六安人,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河南大学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国近代文学史》主讲教师。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清末民初白话报刊研究》、国家社科项目《梁启超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变革》以及国家社科重大招标课题《期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等,发表《力倡西学育人才,坚守古文存“道统”》,(《中州学刊》(2011年02期)、《《浙江潮》诗歌与晚清革命诗潮》(《河南大学学报》2013年05期)、《晚清“新小说”类型及其演变》(《河南大学学报》2010年02期)、《文学史视野下的清末南方白话报刊小说》、《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三十年》(《文学评论》2008年04期)等文章,参与编写《中国近代文学史》,《清末民初小说版本经眼录》等。主讲的精品课程:1.河南大学精品课程《中国近代文学史》2.河南省精品课程《中国近代文学史》3.国家精品课程《中国近代文学史》4.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国近代文学史》本科生选修课:《王国维与<人间词话>研究》《镜像晚清——新小说中的晚清世界》硕士研究生专业课:《中国近代文学专题研究》《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的世纪之变——一严复、梁启超、王国维为中心》《晚清新小说研究》。 张乐林,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教师,男,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通俗小说。研究成果主要有:《虚构的真实---论武侠小说对江湖世界的想象与叙述》、《小说危机与〈红楼梦〉的启示》、《彷徨于末世与走向乌托邦---贾宝玉与段誉形象对比分析》、《现代性的凸显:论平江不肖生〈近代侠义英雄传〉》、《解构中的建构---〈鹿鼎记〉中韦小宝形象的塑造》、《论晚清剑侠小说中剑仙形象的转变》、《论〈七剑十三侠〉、〈仙侠五花剑〉中的仙侠形象》等。参加国家二一一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国家九八五工程创新基地规划项目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教育部项目一项,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奖等多项奖励。 文艺学 杜智芳,文艺理论教研室教师,女,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文明教师,河南省教学标兵,河南大学师德先进个人。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会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河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基础文艺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论与美学。讲授“文学概论”“文艺学前沿问题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经典选读”等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文学概论”主讲人之一,河南省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文学欣赏导引”主讲人之一,荣获“2018年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2015-2016年度河南大学教学质量竞赛”特等奖,“2017-2018年度河南大学教学质量竞赛”一等奖,“2016-2017年度河南大学教学质量竞赛”二等奖,“2017-2019年度教学优秀奖”,“2017-2018年度科研优秀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形式问题与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论话语建构研究”,主持河南省教育厅项目“丹纳美学思想研究”,主持校级教改项目“新媒介语境下一流本科课程‘文学概论’的教学方法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关键词及当代意义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电子媒介的审美文化逻辑研究”,参与教育部社科项目“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研究”,参与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研究丛书”等,参与河南省政府研究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豫剧保护传承的理论及实践研究”等。参编新世纪普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材《文学概论》,在核心期刊《文艺争鸣》《人文杂志》《江西社会科学》《河南大学学报》《中国图书评论》等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形式与詹姆逊的乌托邦观念》《从形式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观念》《形式与历史的意向性关系——詹姆逊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的现象学解读》3篇论文,已被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全文转载。专著《詹姆逊批评理论中的形式问题研究》,荣获“2016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联系地址: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文艺理论教研室 邮编:475001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耿占春,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作家协会诗歌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诗歌研究院研究员,河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诗学研究、叙事学研究、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研究。著有《隐喻》《观察者的幻象》《话语和回忆之乡》《叙事美学》《退藏于密》《失去象征的世界》等多部专著。获第七届华语传媒大奖年度批评家奖项,文学报新批评奖,扬子江诗学奖,十月文学奖等多项奖项。担任国内多个诗歌奖项的评委。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天涯》《读书》等刊物发表一百多篇论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同时从事随笔和诗歌写作,近些年来,有随笔刊于人民文学、十月、作家等刊物。 刘军,文艺理论教研室教师,男,河南商城县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成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南评协理事。河南省文联主管刊物《奔流》编委,《广西文学》散文新观察栏目特约主持人,主讲《文学概论》《文学欣赏》专业课程,致力于当代小说、散文评论工作。有论文、评论作品刊发于《读书》《河南大学学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丛刊》《郑州大学学报》《小说评论》《扬子江评论》《文艺评论》《创作与评论》《当代文坛》《东吴学术》《名作欣赏》《文迅》《都市》《山东文学》《广西文学》、光明日报、文艺报、文学报、中国艺术报、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周报等报刊。主持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一项,参与“中世纪欧洲文学史”等国家社科基金两项。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文学欣赏导引”主讲人。出版有专著《多元叙事与中原写作》(社科文献出版社,25万字),出版有散文集《城与乡》,即将出版散文批评专著《新世纪散文观察》。业余从事散文写作,有散文作品刊于青年文学、中华散文、散文百家、西部、随笔、延河等刊物。曾获第二届杜甫文学奖,第六届河南省文学艺术成果奖、河南省教育厅道德标兵称号。曾任孙犁散文奖双年奖、丰子恺散文奖、北大培文杯青少年写作大赛等赛事评委。 王银辉,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男,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河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文艺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河南大学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等学会会员,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评审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文论与文化研究。承担河南大学本科生《文学概论》《西方文论》《美学》及《文学欣赏导引》等课程,以及研究生《文化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研究》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荣获“河南大学教学质量特等奖”“河南大学教学质量二等奖”“河南大学科研优秀奖”。出版专著1部《卢卡奇文艺思想在中国的接受与影响》(商务印书馆),在《文学评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史学月刊》《学习与探索》《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江淮论坛》《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有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文化研究》《文艺理论》等转摘或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和教育部项目1项、河南省及河南大学科研项目6项,参与国家重大社科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青年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4项。 联系地址:河南省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 邮编:475001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王中原,文艺理论教研室教师,男,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副教授,文艺学和艺术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河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理论和美学,承担《美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文艺理论研究》《中国书法》《浙江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 伍茂国,秘书与写作教研室教师,男,湖南常宁人,文学博士,现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曾读湖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讲授《当代西方美学》《叙事伦理学》《行政管理学》等课程。出版《现代小说叙事伦理》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主持和参与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在内各类项目10余项,获得各级各类奖项10多项。目前主要从事美学、文艺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兴趣旁及伦理学、人际与文化传播、博雅教育等领域。 赵思奇,文艺理论教研室教师,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国家留学基金委“青骨”访问学者,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主要从事西方文论研究。河南省妇女研究会理事,河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成员,河南大学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承担本科生《文学理论》《西方文学理论史》《文学欣赏导引》等课程,承担研究生《女性诗学专题研究》《现代美学经典导读》等课程。主持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河南省博士后科研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河南大学“青年科研人才种子基金”等科研项目多项。主持2020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主持河南大学教学改革项目两项。荣获河南大学教学优秀、河南大学教学质量奖一等奖、河南省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等奖项多项。获开封市第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四届妇女/性别研究生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二等奖、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在《山东社会科学》《南方文坛》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两篇。出版学术专著两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参编“新世纪普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材”《文学概论》(河南大学出版社)。 庄鹏涛,秘书与写作教研室教师,男,河南周口人,文学博士。现为河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与科研管理办公室主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员,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学会会员。主讲《秘书应用写作》、《办公自动化》课程,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和文化创意产业。曾在《学习与探索》、《艺术百家》、《福建论坛》、《理论月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出版译著《文化研究的未来》一部。教育部文化部动漫类规划教材《动漫创意产业概论》副主编。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吉尔·德勒兹“褶皱理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2017年),主持河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系谱学视域下巴洛克概念流变研究》。 张云鹏,文学博士,现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艺学学科带头人,河南省优秀专家;曾任河南大学社科处处长,河南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河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及学术委员会人文学部副主任;兼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国家出版基金评审委员,国际学术丛刊《差异》副主编等。致力于中国美学史论、中外比较诗学等研究与教学。为硕士研究生开设《比较诗学》《中国古典美学专题》《西方现代文学批评专题》等课程;为博士研究生开设《西方现代美学专题》《中国美学思想研究》等课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5项;出版学术著(译)作多部,在《美学与艺术评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文学评论》《北京社会科学》《海上论丛》《江汉论坛》《中州学刊》《东岳论丛》《江西社会科学》、学术辑刊《问题》《差异》及大学学报等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译)文30余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美学》《文艺理论》《文化研究》,以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等转载或转摘多种;获得省部级以上学术奖励5项。主要著(译)作有《盛唐气象——中国美学思想与艺术审美规律》《美学的复兴》《现代性基本读本》《中国古代文论读本》《图像时代》等。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青年优秀成果奖、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一等奖、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多项奖励。在文化出版方面,主编“上河·中国研究译丛”、“人文科学译丛”(该丛书为国家十三五出版规划学术经典系列,汪民安 张云鹏)、“新时代美学译丛”(高建平 张云鹏)、“名家谈文学”等系列丛书;主持国家重大出版工程及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新兴版画》(8卷)、《皮亚杰文集》(10卷)等6项。在中国美学史论、中外比较诗学和现代性文化及理论研究,以及中外哲学、文化、美学、文艺学等学术经典的策划与出版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曾获得教育部“全国高校社科管理先进个人”、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第一批文化产业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人文社科类)”等奖励。 张清民,男,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二级教授、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理事、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委、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暨高级人才计划通讯评审专家、河南省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主持获批国家“双万计划”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暨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文学概论”、主持获批河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文学欣赏导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2项、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次、“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文艺评论类优秀作品奖”1次暨“河南省文明教师”“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河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出版专著4部、合著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究丛刊》《文艺报》等报刊发表论文80多篇。研究成果被《中国文学年鉴》收录1次、《新华文摘》封面推送转载2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哲学动态》《南方智库》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美学》《文艺理论》等全文转载20多篇。 中国古典文献学 白金,唐诗研究室教师,男,博士,副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学科教学(语文)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唐宋文学文献、版本目录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开设有《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文化史》、《版本学》、《目录学》等课程,在《图书馆杂志》、《图书馆》、《文学评论丛刊》、《中国文化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2014年出版《北宋目录学研究》(独著,人民出版社),获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成果特等奖。参编《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唐五代卷》。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唐宋文化转型与目录学演进研究》1项,参与国家社科项目2项,高校古委会古籍整理项目2项。 通信地址: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75001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焦体检,唐诗研究室主任,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2年在河南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2008年在四川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9—2013年在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主要从事唐宋文学文献和中国古代文化的教学与科研。开设有《中国古典文献学》、《唐宋文学文献专题研究》、《中国文化概论》、《唐诗整理概论》、《中国古典文献学史》等课程。在《宁夏大学学报》、《图书馆杂志》、《河南教育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专著《张籍研究》一部,获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成果奖。参编《河南文学史》、《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唐五代卷》等著作两部。主持高校古籍整理项目1项,河南省教育厅项目1项,河南省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项目2项,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2项。 通信地址: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75001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齐文榜,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讲唐宋文学及文学史本科基础课,中国文学与佛教、中国文学与禅宗等本科选修课,主讲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史、校勘学等四门硕士学位基础课。科研成果:(1)发表论文:《文学遗产》论文三篇,《文史》(中华书局)论文二篇,《文献》(国家图书馆)论文二篇,《中州学刊》、《河南大学学报》等省级刊物论文30余篇,人大书报资料中心转载论文2篇。(2)出版著作:专著《贾岛集校注》、《贾岛研究》两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2007年出版。参编著作《全唐诗精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等10余部。(3)科研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唐别集考》,国家重点社科项目《全唐五代诗》重编子项目五项,省社科项目2项。(4)获得奖励:省社科二等奖1项,省社科三等奖1项,省社联一等奖2项,河大优秀论文奖2项,河大优秀科研成果奖1项。 杨亮,男,河南省卫辉市人,文学博士。现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教育硕士(学科语文)牵头导师,语文教育教研室主任。研究专长为宋元明清文学文献、语文教育。曾获全国第五届教育硕士优秀教师,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文社科类)人才,河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称号。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项目1项,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3项。在《光明日报》《中国书法》《民族文学研究》《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出版有《混一风雅:元代翰林国史院与元诗风尚》(社科文献出版社2021),《山静居画论》(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其中《宋末元初四明文士及其诗文研究》(中华书局2009),获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袁桷集校注》(中华书局2012),获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王恽全集汇校》(中华书局2013),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后两部均列入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参编教材2部。主持科研项目有:国家社科项目《元代文士活动编年史》、国家社会科学项目《元代翰林国史院与元诗风尚研究》(结项优秀)。指导研究生多次获得省优秀论文。 通讯地址:河南省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75001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岳淑珍,女,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社员。中国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韵文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版本目录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领域为词学批评、词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古代编辑出版史等。讲授《古代文学》《版本目录学》《唐宋词鉴赏》等本科课程,讲授《词学批评史》《词学史料学》等研究生课程。获“河南省教学标兵”称号。参与撰写《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等教材。在《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中州学刊》《南京师大学报》《河南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四十余篇;或被《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北京大学学报》《学术界》转载或转摘,或被社会科学网全文收录;部分论文获河南省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及教育厅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项、高等学校古籍整理项目一项、河南省社科普及规划项目一项;主持高等学校古籍整理项目一项、河南省社科规划后期资助项目一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多项。出版著作主要有《明代词学批评史》《杨慎词品校注》《金元明人词话》(与孙克强教授合著)等。《明代词学批评史》获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特等奖;《杨慎词品校注》获开封市第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主持完成的河南省社科普及规划项目《王阳明〈传习录〉导读》获河南省社科普及规划项目特等奖。 汉语言文字学 丁喜霞,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带头人,河南大学特聘教授,河南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先后在河南大学、浙江大学求学,曾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主讲《古代汉语》《汉语词汇专题》等课程,为研究生主讲《词汇学》《训诂学》等课程。主要从事汉语词汇史和训诂学研究,先后在《中国语文》《语言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中国典籍与文化》《中国经学》等刊物发表论文60多篇,被《新华文摘》转载和摘录2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承担国际合作学术研究项目(JSPS长期)1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主持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资助项目3项,主持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1项,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 通讯地址: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75001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许卫东,语言教研室教师,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为本科生开设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史概论等基础课和选修课,为硕士研究生开设结构主义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及现代汉语史与中学语文教学等课程。研究方向主要是汉语语法、认知功能语言学、语法化与主观化理论等。在《中国语文》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山东招远话中的AA式和AAB式正反问句》、《招远话中“让”字句表“否定禁止”格式意义的用法》等10余篇,出版了专著《高僧传时间副词研究》1部,主持完成河南大学科研项目三项,参加省部级项目两项、国家级项目一项。曾获得山东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河南大学优秀科研奖及优秀教学奖等。 许兆真,秘书与写作教研室教师,男,副教授,河南省写作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写作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讲授基础写作、文章学原理、散文艺术创作、学术论文写作等课程。发表文章60余篇。合著、主编、参编20余本书,著作有《散文创作艺术论》《新闻采访写作艺术论》等,主编有《学术论文写作通论》《写作》《写作指要》等,参编的《中国古代应用文甄体赏鉴》《写作成语词典》分获省教委一等奖、三等奖。获河南大学教学成果奖、优秀教学奖、师德先进个人以及文学院首届“我最喜爱的老师”等荣誉称号。主持并参与多项河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 通讯地址: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75001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张生汉,男,1951年9月生,河南巩县人。文学院教授,汉语言文字学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同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师从杨潜斋先生学习汉语史训诂学,1986年6月获硕士学位后回母校从事古代汉语教学与研究。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古代汉语、近代汉语概论、《说文解字》导读、音韵学导读、训诂学、小学文献导读等课程。在传统训诂学、汉语词汇史方面用功尚勤,曾致力于《说文解字》校读和异文考辨,并有一定的心得。先后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一种;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歧路灯》《红楼梦》《儒林外史》词汇比较研究”。 张新俊,男,河南镇平人。博士,副教授,汉语言文字学方向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吉林大学,获得哲学学士、文学硕士、史学博士。曾经在《中国语文》、《古文字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中国文字研究》、《简帛》、《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等刊物上发表有学术论文三十余篇。主要论文有《清华简〈系年〉“曾人乃降西戎”新诂》《释新蔡楚简中的“祟”》《释上博简〈凡物流行〉中的“及”》《释殷墟甲骨文中的“湿”及相关之字》等。与人合作出版有《新甲骨文编》《新蔡葛陵楚简文字编》等著作。近年来为本科生开设有《古代汉语》《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古文字学导论》《〈说文解字〉与古文字研究》等课程,为研究生开有《文字学》《古文字构形学》《战国文字研究》等课程。目前主要从事古文字学、古代汉语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张新艳,语言教研室教师,女,河南唐河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字学、训诂学研究。2001年毕业于郑州大学,获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2009年进入河南大学文学院工作至今。主要承担本科生《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多次获得河南大学教学质量一等奖。主持或参与厅级以上课题多项。先后在《语言研究》、《中州学刊》、《汉语言文学研究》、《汉字文化》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张雪平,语言教研室教师,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中国语文现代汉语学会语义功能语法分会和汉语国际教育传播分会理事,中国语言学会会员,河南省语言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语法学,主要从事现代汉语和汉语语法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在《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语文研究》、《汉语学报》、《南开语言学刊》、《汉语学习》、《当代修辞学》、《方言》、《语法研究和探索》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参编《现代汉语》教材两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省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各一项,主持校级项目三项,参与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多项,获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及河南大学教学质量奖共五次,其中《现代汉语非现实句的语义系统》一文获教育厅特等奖。 张雨薇,语言教研室教师,女,河南开封人,201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词汇史、汉译佛经语言研究。在《励耘语言学刊》《历史语言学研究》《汉语史学报》《中州学刊》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基于梵汉平行语料库的《无量寿经》同经异译词汇研究”,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五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一项。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董秀英,汉语国际教研室主任,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语法研究,在《汉语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学术专著一部,曾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一次,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两次。主持国家级项目一项,省部级项目两项,厅级项目两项。为本科生和硕士生讲授“语言学概论““当代语言学”“汉语言学导论”等课程,曾多次获得河南大学教学质量奖。 段亚广,语言教研室主任,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方言和音韵研究。硕士和博士分别毕业于厦门大学和中山大学。近年来主要致力于河南方言调查及近代河南方言韵书的研究,现为河南省语言学会理事、全国汉语方言学会会员。为本科生开设现代汉语、汉语音韵学、汉语语音专题等课程,为研究生开设语音学基础、汉语方言调查、音韵学等课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教育部项目四项、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两项。出版有《中原官话音韵研究》《汴洛方言音系十三种》《河南话与中原文化》等专著三种,在《方言》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先后曾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及河南省优秀科普作品特等奖等。 通讯地址:开封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75001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辛永芬,汉语国际教育教研室,女,河南浚县人。文学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民盟河南大学委员会副主委,开封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河南省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河南省首席专家,“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核心专家组专家,河南省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河南大学“杰出人才特区支持计划”特聘教授。198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2000年获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1996.09-1997.09在日本大正大学研修日语。2003.08-2005.08在老挝国立大学教授汉语。2009.09-2010.06在社科院语言所访学。2012.10-2014.09在波兰华沙大学汉学系教授汉语。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方言和对外汉语教学。先后在《中国语文》、《方言》、《语言研究》、《语文研究》《汉语学习》、《汉语学报》、《河南大学学报》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出版专著《汉日篇章对比研究》和《浚县方言语法研究》2部。论文《汉语方言Z变音的类型分布及历史流变》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专著《浚县方言语法研究》获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20年荣获教育部、国家语委授予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奖”先进个人称号。先后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其中一般项目2项,重点项目1项,重大项目1项,为重大项目“基于大型语料库的中原官话共时比较与历时探考研究(21&ZD286)”首席专家。另外,还主持完成省部级项目7项。 鲁冰,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方言学、语言类型学及接触语言学研究。2010年毕业于河南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17年毕业于山西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17年进入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近年来致力于汉语方言语法及跨方言地理类型学的研究,现为全国汉语方言学会会员、河南省语言学会会员、河南省文字学会会员。担任本科生的“现代汉语”、“汉语方言学”等课程。先后出版专著《永济方言研究》、《垣曲方言研究》;主持国家语委项目五项、省博后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国家教育部项目五项;在《光明日报(语言文字版)》、《吉林大学学报》、《山西大学学报》、《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多篇文章。 戏剧与影视学 郭伟,秘书与写作教研室教师,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比较文学博士后。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创新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图像修辞学、影视学、写作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独著《视觉隐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合著《应用文写作教程》,文心出版社2006年版。在《文艺争鸣》《人民日报》等期刊报纸以及国际会议论文集发表论文20余篇,收录于《人大复印资料·哲学文摘》《文学与图像》等。诗词作品60余篇首,收录于《中州诗词精华》等专集。主持河南省哲社规划项目“视觉隐喻观照下先锋艺术嬗变研究”;主持河南省哲社规划后期资助项目“唐代本事的文图迁移与文化创生研究”;主持河南省教师教改项目“中小学教师‘视觉艺术素养’的教育行动研究”;主持校研究生教育创新与质量提升计划项目“艺术批评方法论”。参与教育部重大项目1项;参与(卷副主编)南京大学“985”工程资助项目1项。电子书《西方现代名画十二讲》获河南省教育厅一等奖;论文《媒介时代何为美》获河南省教育厅二等奖。 通讯地址: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75001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李伟昉,男,文学博士、博士后,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主编。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点一级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领域第一个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首批河南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中原千人计划”教学名师,首批“河南社科名家”,河南大学“杰出人才特区支持计划”特聘教授,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主持主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比较文学”,主持主讲国家级视频公开课“莎士比亚在近现代中国”,主持完成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出版学术专著7部,译著1部,获省部级科研奖励9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裴萱,戏剧影视文学教研室主任,男,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入选河南大学“青年英才”计划,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武汉大学文艺学博士,主要从事文艺美学、戏剧影视美学的教学与研究,主讲《戏剧大师研究》《戏剧批评》《电影大师研究》《影视艺术美学》《艺术学理论专题研究》等本硕课程。近年来,在《文艺争鸣》《人文杂志》《广东社会科学》《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9篇论文先后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全文转载。参编教材《抗日战争题材影视剧生产与消费调查研究》等。目前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河南省教育厅项目、河南省社科规划普及项目、河南大学种子基金项目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等;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 通信地址:河南省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75001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王中原,文艺理论教研室教师,男,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副教授,文艺学和艺术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河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理论和美学,承担《美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文艺理论研究》《中国书法》《浙江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 张霁月,戏剧影视文学教研室教师,女,河南南阳人,电影学博士,副教授,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电影学专业;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河南大学教学名师,河南省女职工建功立业先进个人。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网评专家,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论文评审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影史论与电影文化,主讲“中国电影史”“电影概论”“中国电影研究专题”等本硕课程。主持国家“双万计划”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暨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电影概论”、主持河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电影概论”;教研成果获教育部戏剧与影视学教指委影视教改论文二等奖、河南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河南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等。主持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2项,河南省教育厅社科项目多项;在《社会科学》《上海大学学报》《河南大学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电影学术专著2部;主编参编影视教材各1部;科研成果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教育厅社科优秀成果特等奖、一等奖各2项;河南省博士后科研一等资助等。 通信地址:河南省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75001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民俗学 李秋香,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教师,女,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俗学(含民间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2011-2015年曾在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中国古典文献的研究工作。发表的学术论文有《秦汉祖先神信仰构建与族群文化认同》(《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第4期)、《论秦汉时期西王母信仰民俗的构建——兼论异地文化认同》(《世界宗教研究》,2013年第5期)、《跨地域信仰圈的形成及其地域文化认同分析》(《西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秦汉的社神信仰及其地域文化认同功能探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近30年来的汉代民间信仰研究》(《史学月刊》2010年第3期)、《河南庙会文化及其当代变迁》(《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曾获河南省教育厅2013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获2013-2014年度校科研优秀奖。主持文化部项目《中国节日志•河南省内黄高王庙会(颛顼祭典)》。参与文化部项目《中国节日志•春节河南卷》、教育部项目《灵验:理解和表述中国民众信仰的关键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民间信仰与民间组织关系的田野研究》。 孙艳艳,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教师,女,1986年生,河南周口人。法学博士,校聘副教授。主要从事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世界宗教文化》《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文化遗产》《宗教人类学》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篇;论文曾获第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曾参与撰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6》;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一项与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一项。 通讯地址:开封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75001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吴效群,男,民俗学博士,医学人类学博士后,美国普度大学(Purdue University)社会学人类学系访问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民间文学、民俗学等。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影视人类学会常务理事、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与河南大学共建基地“中原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讲授课程有民间文学概论、民俗学概论(本科);现代社会文化人类学、民俗文化研究专题、当代民俗学理论(研究生)。近年在《世界宗教研究》、《宗教学研究》、《民俗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妙峰山:北京民间社会的历史变迁》(人民出版社,2006年)、《走进象征的紫禁城——北京妙峰山民间文化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主编《中原文化大典•民俗典•民间信仰》(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中国节日志·春节(河南卷)》(上、下)(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年)、《民俗学:学科属性与学术范式》(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拍摄人类学纪录片《河南灵宝骂社火》(2014)、《花馍里的豫东春节》(2015)。2007年、2009年,专著《妙峰山:北京民间社会的历史变迁》、《中原文化大典·民俗典》分别获得中国文联“山花奖·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2015年,纪录片《河南灵宝骂社火》获首届中国影视人类学会“中国影视人类学会学会奖·二等奖”,入选“第二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2017)。近年在研和完成的科研项目主要有: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民间信仰与民间组织关系的田野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黄河中下游地区民间信仰与社会组织关系的田野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灵验:理解和表述中国民众信仰的关键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项目《中国节日志·春节(河南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项目《中国节日影像志·河南灵宝骂社火》、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项目《中国节日影像志·花馍里的豫东春节》。 汉语国际教育 董秀英,汉语国际教研室主任,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语法研究,在《汉语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学术专著一部,曾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一次,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两次。主持国家级项目一项,省部级项目两项,厅级项目两项。为本科生和硕士生讲授“语言学概论““当代语言学”“汉语言学导论”等课程,曾多次获得河南大学教学质量奖。 郭华,女,对外汉语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词汇、对外汉语教学及跨文化交际研究。发表专业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其中CSSCI论文三篇,中文核心论文一篇。出版学术专著一部。主持参与国家社科项目两项、省部级社科项目四项、厅级项目两项、教改项目三项,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一项,获省博士后优秀科研项目资助一项。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跨文化交际、词汇与词汇教学等课程,荣获河南大学教学质量二等奖,荣获2021年河南大学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 刘云,语言教研室主任,男,山东禹城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本硕博先后毕业于山东大学(威海)、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分别获得文学学士、文学硕士、文学博士学位。2012年入职河南大学文学院。为本科生开设《古代汉语》《汉字文化专题》等课程,为研究生开设《文字学》《古文字学》等课程。研究方向主要是古文字学与训诂学。在《考古与文物》《简帛》《古文字研究》《中国文字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如《清华简文字考释四则》《说帛书〈黄帝四经〉中的“达刑”》《读东周兵器铭文札记二则》《说“徙”》等。主持古委会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各一项。 王鹏,外国文学教研室副主任,1980年生,河南镇平人,中共党员。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办公室主任。天津师范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曾获天津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1)、河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17)、河南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17,2018)、河南大学优秀实习指导教师(2017)等荣誉。中国东方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员,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东方文学及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通晓英语、日语、朝鲜语、越南语,曾执教焦作大学、天津师范大学,讲授“东方文学”、“比较文学”(中英双语)、“西方文化概论”(中英双语)、“东方文学研究”(研究生)、“高级阅读”(留学生)等课程。在《外国文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撰论著11部;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研项目2项,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河南省教育厅社科项目1项,校级重点科研项目1项;获教育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特等奖1项;主持省教改项目1项,校级重点教改项目1项,一般教改项目1项;主持校级精品在线课1项,校级线上线下混合课1项;获省级教学竞赛奖一等奖1项(2020),二等奖2项(2014,2019),三等奖1项(2020);获校级教学质量奖特等奖1次(2015),二等奖2次(2014,2016),获校级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1次(2020),校级教学竞赛一等奖1次(2020)、二等奖1次(2021);获校级优秀非标准答案考试案例一等奖1次(2020),二等奖1次(2021);获校级信息化教学三等奖1次(2021)。 姚云,汉语国际教研室教师,男,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和实验语音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已在《语言研究》、《语言学论丛》、《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 张雪平,语言教研室教师,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中国语文现代汉语学会语义功能语法分会和汉语国际教育传播分会理事,中国语言学会会员,河南省语言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语法学,主要从事现代汉语和汉语语法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在《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语文研究》、《汉语学报》、《南开语言学刊》、《汉语学习》、《当代修辞学》、《方言》、《语法研究和探索》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参编《现代汉语》教材两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省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各一项,主持校级项目三项,参与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多项,获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及河南大学教学质量奖共五次,其中《现代汉语非现实句的语义系统》一文获教育厅特等奖。 鲁冰,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方言学、语言类型学及接触语言学研究。2010年毕业于河南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17年毕业于山西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17年进入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近年来致力于汉语方言语法及跨方言地理类型学的研究,现为全国汉语方言学会会员、河南省语言学会会员、河南省文字学会会员。担任本科生的“现代汉语”、“汉语方言学”等课程。先后出版专著《永济方言研究》、《垣曲方言研究》;主持国家语委项目五项、省博后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国家教育部项目五项;在《光明日报(语言文字版)》、《吉林大学学报》、《山西大学学报》、《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多篇文章。 语文学科教学 白春超,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教师,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出版个人专著1部、与人合作编著5部。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文学研究》、《中州学刊》、《河南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2项、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项、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1项。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奖等多项奖励。 李伟昉,男,文学博士、博士后,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主编。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点一级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领域第一个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首批河南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中原千人计划”教学名师,首批“河南社科名家”,河南大学“杰出人才特区支持计划”特聘教授,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主持主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比较文学”,主持主讲国家级视频公开课“莎士比亚在近现代中国”,主持完成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出版学术专著7部,译著1部,获省部级科研奖励9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刘进才,男,1967年出生于河南省汝南县一个农民家庭。先后在汝南师范学院、河南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读书求学。现在是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流派及文学语言问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京派小说诗学研究》、《语言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语言文学的现代建构》等专著3部,曾获河南省优秀社科成果1等奖。主持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博士后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先后获河南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等荣誉。 通讯地址:开封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75001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史红伟,古代文学教研室教师,男,1971年生,许昌市人,200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古代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唐宋文学史教学科研工作,目前更多研究的是唐宋诗学,尤其以杜甫、梅尧臣、黄庭坚较多,也做一些红学研究,近来对先秦哲学也有关注。硕士课程有《唐宋诗律学》、《易经研究》《论语研究》《杜诗镜铨研究》《张炎词研究》《李贺诗歌研究》等课程。先后发表《中国古代文论的回顾与展望》(复旦大学学报1999第5期)《略论明清小说的类型化》(复旦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庄子三言考辨》(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06期)等学术论文。出版《明代小说史》(合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参编《中国古代文学史》(河南大学出版社)《中国文学作品选》(河南大学出版社)等。科研项目:《明代小说喜剧研究》,河南省教育厅2003年,《先秦的文学生态》,河南省教育厅2013年。 王利锁,古代文学教研室教师,男,1964年生,河南伊川人。198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留校从事古代文学的教学工作;2001—2002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做访问学者,导师袁行霈教授。现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人社厅、河南省公务员局首批特聘培训师资专家库专家教师。主要从事先唐文化与文学研究,于道家文化、魏晋文学和古代散文用力尤多。承担“汉魏六朝文学”、“《史记》研究”、“《世说新语》研究”、“庄子研究”、“魏晋名士研究”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出版有《逍遥之祖》(合著)《智通庄子》《搜神记注说》《中国古代应用文甄体赏鉴》(合著)等著作,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等高校教材。发表专业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多次荣获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教学标兵、开封市优秀教师、河南大学教学特等奖等荣誉称号。 张乐林,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教师,男,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通俗小说。研究成果主要有:《虚构的真实---论武侠小说对江湖世界的想象与叙述》、《小说危机与〈红楼梦〉的启示》、《彷徨于末世与走向乌托邦---贾宝玉与段誉形象对比分析》、《现代性的凸显:论平江不肖生〈近代侠义英雄传〉》、《解构中的建构---〈鹿鼎记〉中韦小宝形象的塑造》、《论晚清剑侠小说中剑仙形象的转变》、《论〈七剑十三侠〉、〈仙侠五花剑〉中的仙侠形象》等。参加国家二一一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国家九八五工程创新基地规划项目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教育部项目一项,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奖等多项奖励。 王宏林,男,河南遂平人。民盟盟员。2005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学史、清代诗学的教学与科研。重要论文有《山水诗研究的新创获——评〈中国古代山水诗史〉》(《文学评论》2004年第5期),《沈德潜唐诗选本考辨》(《文献》2007年第3期),《论方回〈瀛奎律髓〉对贾岛的独特定位》(《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5期),《论“四唐分期”的演进及其双重内涵》(《文学遗产》2013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9期全文摘录),《论〈唐诗三百首〉的经典观》(《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第5期),《从齐驱并驾到异响竞流——汉魏诗歌的分野及其诗学意义》(《文艺理论研究》2016年第1期),《论“言志”与“缘情”在乾嘉时期的离合》(《中国文学学报》第七期)。学术专著有《沈德潜诗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入选教育部首届社科文库),《说诗晬语笺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获全国古籍图书优秀奖二等奖),《乾嘉诗学研究》(百花洲出版社2017年,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参编教材有《中国历代分体文论选》(负责诗论,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中国文学批评史》(负责清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中国古代文学史》(负责两汉诗歌,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负责两汉魏晋诗歌,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中国文化:元典与要义》(负责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乾嘉诗学研究”和“清代诗学关键词的衍变与价值研究”,高校古委会项目“《乾嘉诗坛点将录》笺注”,教育部社科项目“沈德潜诗学思想及其选诗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唐诗经典化研究:以《唐诗别裁集》为依据的考察”。 通讯地址:河南省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75001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许卫东,语言教研室教师,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为本科生开设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史概论等基础课和选修课,为硕士研究生开设结构主义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及现代汉语史与中学语文教学等课程。研究方向主要是汉语语法、认知功能语言学、语法化与主观化理论等。在《中国语文》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山东招远话中的AA式和AAB式正反问句》、《招远话中“让”字句表“否定禁止”格式意义的用法》等10余篇,出版了专著《高僧传时间副词研究》1部,主持完成河南大学科研项目三项,参加省部级项目两项、国家级项目一项。曾获得山东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河南大学优秀科研奖及优秀教学奖等。 杨站军,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教师,男,博士,副教授。从事专业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具体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文学。教学方面,主讲专业课《中国近代文学史》,选修课《梁启超研究》和《黄遵宪研究》等;科研方面,主持全国高校古委会古籍整理项目一项,主持省社科项目两项,主持教育厅社科项目一项,参加国家社科项目两项,出版学术专著一部,参编学术专著两部,发表论文多篇。 通讯地址:开封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75001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杨亮,男,河南省卫辉市人,文学博士。现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教育硕士(学科语文)牵头导师,语文教育教研室主任。研究专长为宋元明清文学文献、语文教育。曾获全国第五届教育硕士优秀教师,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文社科类)人才,河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称号。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项目1项,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3项。在《光明日报》《中国书法》《民族文学研究》《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出版有《混一风雅:元代翰林国史院与元诗风尚》(社科文献出版社2021),《山静居画论》(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其中《宋末元初四明文士及其诗文研究》(中华书局2009),获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袁桷集校注》(中华书局2012),获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王恽全集汇校》(中华书局2013),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后两部均列入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参编教材2部。主持科研项目有:国家社科项目《元代文士活动编年史》、国家社会科学项目《元代翰林国史院与元诗风尚研究》(结项优秀)。指导研究生多次获得省优秀论文。 语文教育教学方面出版有《语文教育经典研读手册》(河南大学出版社2018),主持河南省十四五规划教材、研究生案例库项目多项,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入选2项。 通讯地址:河南省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75001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王鹏,外国文学教研室副主任,1980年生,河南镇平人,中共党员。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办公室主任。天津师范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曾获天津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1)、河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17)、河南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17,2018)、河南大学优秀实习指导教师(2017)等荣誉。中国东方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员,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东方文学及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通晓英语、日语、朝鲜语、越南语,曾执教焦作大学、天津师范大学,讲授“东方文学”、“比较文学”(中英双语)、“西方文化概论”(中英双语)、“东方文学研究”(研究生)、“高级阅读”(留学生)等课程。在《外国文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撰论著11部;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研项目2项,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河南省教育厅社科项目1项,校级重点科研项目1项;获教育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特等奖1项;主持省教改项目1项,校级重点教改项目1项,一般教改项目1项;主持校级精品在线课1项,校级线上线下混合课1项;获省级教学竞赛奖一等奖1项(2020),二等奖2项(2014,2019),三等奖1项(2020);获校级教学质量奖特等奖1次(2015),二等奖2次(2014,2016),获校级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1次(2020),校级教学竞赛一等奖1次(2020)、二等奖1次(2021);获校级优秀非标准答案考试案例一等奖1次(2020),二等奖1次(2021);获校级信息化教学三等奖1次(2021)。 李萱,语文教育教研室教师,女,博士,副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生导师。200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语文教师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2016.12-2017.12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英国牛津大学访学研修。近年来在《社会科学》、《文艺争鸣》、《南方文坛》、《中国现代文学》(台北)、《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共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CSSCI收录14篇,台湾刊物1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教材1部。专著《现代中国女性小说的梦幻书写》(人民出版社2016年9月版)获2017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成果奖特等奖。主持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完成两项省部级课题,参与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完成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3项省部级项目。 李国平,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教师,男,文学博士,副教授,河南浚县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通俗文学、19-20世纪中国文学。主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论》等课程。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史学月刊》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著有《通俗作家文史札记研究》(“中国文艺原创精品出版工程项目”《中国通俗文学与通俗文化互文研究》之十三,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年),曾参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副主编)、《大学语文》等多种教材,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百年中国通俗文学价值评估、阅读调查及资料库建设》等项目。 通讯地址: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75001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白金,唐诗研究室教师,男,博士,副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学科教学(语文)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唐宋文学文献、版本目录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开设有《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文化史》、《版本学》、《目录学》等课程,在《图书馆杂志》、《图书馆》、《文学评论丛刊》、《中国文化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2014年出版《北宋目录学研究》(独著,人民出版社),获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成果特等奖。参编《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唐五代卷》。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唐宋文化转型与目录学演进研究》1项,参与国家社科项目2项,高校古委会古籍整理项目2项。 通信地址: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75001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庄鹏涛,秘书与写作教研室教师,男,河南周口人,文学博士。现为河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与科研管理办公室主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员,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学会会员。主讲《秘书应用写作》、《办公自动化》课程,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和文化创意产业。曾在《学习与探索》、《艺术百家》、《福建论坛》、《理论月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出版译著《文化研究的未来》一部。教育部文化部动漫类规划教材《动漫创意产业概论》副主编。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吉尔·德勒兹“褶皱理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2017年),主持河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系谱学视域下巴洛克概念流变研究》。 邓小红,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教师,女,从事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河南省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河南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参编教材著作《写作指要》;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新文学史料》、《鲁迅研究月刊》、《现代中文学刊》、《文艺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论师陀历史小说“曹操系列”的戏剧化倾向》; 《一个新文学作家的爱与憎——新辑徐玉诺诗文述略》; 《新发现张伯苓的一篇演讲稿及几则史料》; 《论师陀创作对鲁迅的接受》、《“看/被看”结构与侦探小说叙事模式的改良》;《祈望东方的一片朝霞》;《 跨界化 先锋性 装饰化——当代作家关于小说文本结构的个性化试验》等20余篇论文。《论师陀历史小说“曹操系列”的戏剧化倾向》荣获2011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一等奖、河南大学2011-2013年度科研优秀奖。 刘军政,古代文学教研室副主任,南开大学文学博士,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现为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词学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词学的教学和研究。 讲授专业课《古代文学》、《唐宋词学》、《名家词研究》,创新研修课《清代婉约词批评的关键词研究》,主持河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唐宋名家词》。 出版学术著作:《词学研究路径的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刘榛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21年版),《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古今词话导读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主要学术论文:《黄庭坚词的脱“俗”“诗化”与北宋词风转变的契机》(《汉语言文学研究》2017年1期),《词学研究格局的新变化》(《词学》2015年第34辑),《词集评点形式及其批评功能的实现》(《北方论丛》2012年第5期),《沈雄〈古今词话〉的文体特点、文献价值及其意义》(《南开学报》2010年3期),《论沈雄的词史观念》(《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09年第29辑),《〈草堂诗余〉与明代词学思想》(台湾《宋代文学研究丛刊》第15辑),《论词的历时性与共时性接受》(马来西亚(《2014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论刘勰的古雅观》(韩国《东亚人文学》第2辑)等。 主持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代婉约词批评的焦点及其衍变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研究”,博士后面上资助项目“清代后期词选研究”,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项目“南宋乾道、淳熙年间词坛研究”“唐宋词学年表”2项。 参与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代词话考述”,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明代词学批评史”,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宋代中原文学系地编年研究”,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国文学批评课程的教材建设”“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体系化、现代化研究与实施”2项。 获得奖励:2016年10月获得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21年获夏承焘词学奖青年学者奖。 通讯地址:河南省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75001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郑学,古代文学教研室教师,男,1986年生,博士。主要从事晚清民国文学研究,在《中国韵文学刊》《中南大学学报》《燕山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主编《燕赵印迹丛书》(花山文艺出版社),与人合著《丝绸之路上的河南》。主持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北方桐城派与古文批评近代转型研究”。 通讯地址:河南省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75001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冯珊珊,戏剧影视文学教研室教师,女,河南大学戏剧影视文学校聘副教授,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南开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戏曲文献与戏曲批评,主讲《中国戏剧史》等课程。主持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一项、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资助性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项,参与完成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项。在《戏曲艺术》《中国韵文学刊》《四川戏剧》《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代表性论文有《周德清“务头”论考》(《戏曲艺术》2016年第3期)、《“酸馅”与“酸馅气”考释》(《文学与文化》2016年第1期)。 通信地址:河南省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75001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孙浩宇,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教师,男,河南新乡人。文学博士,副教授。发表有《清末<盛京时报>刊载日人汉诗考》《民国时期选杜与罗振玉<杜诗授读>》《戒文、戒书与戒文化考溯》《集句题咏》等论文。主持省部级项目6项,大创项目1项。曾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出版有1部专著,参编著作两种。 通讯地址:开封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75001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张伟丽,语文教育教研室教师,女,河南开封人,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历史语言学、语文教学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致力于中古汉语词汇的研究。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有古代汉语、语文教材教法、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学语文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语文课程与教材分析等课程。主持完成河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1项,河南大学教改项目1项,参与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重点项目1项、高古委项目1项、河南省社科项目2项等。在各类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代表论文有《〈净土三部经音义集〉引〈玉篇〉》考(《历史语言学研究》2020年)、《 、嗤、咍音转关系考》(《汉语史学报》2021年第1期)等。 通讯地址:开封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75001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梁建功,男,河南南阳人,文学博士,现为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导师。研究领域为宋元明清文学文献、语文教师教育等。参与国家社科项目三项,在《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为本科生开设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论、语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等课程。 通讯地址:河南省开封市明伦街85号 河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75001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嬿莘

这家伙太懒。。。

  •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