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川省群众体育工作要点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省群众体育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系列决策部署,着力推动《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四川省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文件的执行落实。坚持贯彻“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工作总思路,围绕推进群众体育基础设施补短板、赛事活动全域化、健身组织全覆盖、科学健身指导服务、重点项目发展“5大工程”,全省上下“一盘棋”,联动协同创新,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建立健全群众体育专项重点工作推进机制
(一)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优势和作用。围绕“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工作目标,召开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全体会议,会同各相关部门凝聚推进全民健身工作强大合力,进一步推动相关工作落地见效。
(二)健全“1+21”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专项工作机制。夯实省群众体育专项重点工作专班,推动各地建立专项推进、专人落实的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紧密协同的全省群众体育工作态势,有序完成“十四五”时期群众体育各项工作目标任务。
(三)落实全民健身重点工作督查考核机制。健全完善全民健身重点工作“项目制+清单制+督考制”工作机制,通过“月调度、查佐证、看现场”等方式,重点对各地健身场地设施项目建设、公共体育场馆开放、重大赛事活动开展等进行调度和督导,推动全民健身各项重点工作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二、加快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
(四)全面开展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项目绩效评价。重点对2021年以来,中央和省级资金支持地方建设的各类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和指导,引导各地高效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项目建设。绩效评价结果将作为下年度对各市(州)项目资金测算分配的重要依据,针对项目建设完成情况严重滞后的地区,将采取通报、约谈等方式重点督导整改落实。
三、大力推动构建四级体育公园建设体系
四、扎实推进体育民生实事工作
(十一)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安全有序开放服务。压紧压实各地工作责任,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场馆严格执行《公共体育场馆基本公共服务规范》等相关规定,确保公共体育场馆全年度向群众做好开放服务。
(十二)强化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工作督导。对纳入中央和省级资金补助范围的公共体育场馆、体育公园,按照省政府督查室推进全省“30件民生实事”工作要求,采取“市(州)自评、实地评价、调研督导”的方式进行全面评估。对开放服务存在问题的场馆及时进行通报、约谈整改。
(十三)提升公共体育场馆信息化服务水平。按照体育总局关于公共体育场馆信息化建设工作要求,督促各地加快推进场馆信息化改造建设,持续提升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服务质量和智慧化水平。
五、深入推进赛事活动全域化
(十四)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举办6个运动会:举办第十届老年人运动会、第二届智力运动会、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暨社区运动会,并指导各地开展预选赛,鼓励基层举办社区运动会;第五届川籍农民工运动会,传递党和政府对川籍农民工群体的关心关爱;第二届体育公园运动会,引导群众享受全民健身新载体;第三届“云健身”运动会,丰富新春佳节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供给。举办8大类赛事活动:举办第一届全民健身绿道系列赛事活动(省级主赛场和分赛场),引导群众践行绿色低碳健康生活理念。第五届全民健身冰雪季活动,助推体育+产业+旅游融合发展。“百城千乡万村·社区”系列赛事活动,推动5级联动办赛助力乡村振兴。统筹好“全民健身日”“迎新登高”、纪念毛泽东同志“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等主题赛事活动全省联动。做好全运会优势项目的全民健身挑战赛。联合重庆市体育局举办川渝毗邻地区群众体育荟,助力两地群众体育融合发展。联合省总工会、人社厅举办四川省体育行业技能大赛,推动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协同民政厅举办四川省首届老年文化艺术节,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十五)完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推动以省级示范赛事活动为引领,省、市(州)、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联动办赛,把赛事活动办到群众身边。鼓励支持各地各行业、城乡社区依托传统节日、重大庆典和民间体育资源,广泛开展群众喜爱的特色鲜明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参赛需要。逐步构建五级联动、部门协同、全民参与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供给体系,逐步培育一批具有亲民影响力的全民健身品牌赛事。
六、着力完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体系
(十六)实施“百万群众体育引领员工程”。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依托“引体向上”APP和微信小程序,招募培训25万名群众体育引领员,引领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全民健身。
(十七)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全年培训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万名以上,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管理和技能培训,激发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活力,进一步发挥示范指导作用,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
(十八)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建设。鼓励基层组建发展非营利性社会体育俱乐部,支持各类非营利性社会体育俱乐部在乡镇(街道)、城市社区等广泛组织开展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推动基层体育赛事活动常态化开展。
(十九)实施“上门送健身服务”。向机关、企业、乡村、社区、学校等送科学健身知识讲座、送八段锦等优秀健身气功功法、送科学健身知识手册等健身服务,推广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锻炼方法,满足群众多元健身需求。
(二十)开展科学健身“云指导”。制作省级科学健身宣传小视频、信息100期,在微信公众号、天府通办等平台发布,带动市(州)、县(市、区)全民健身科学知识推广普及。发布老年人科学健身指南。
(二十一)推广《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国民体质监测服务及推进“体医(卫)融合”。利用公共体育场馆开展国民体质日常监测服务。组织各市(州)、县(市、区)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和达标赛。与省卫生健康委联合举办体医融合技术骨干培训班,通过培训全科医生、社区医生、家庭医生,增强医生的运动健身知识储备,积极推动慢性病早期管理与运动干预相结合,为大众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务。
八、统筹群众体育发展与安全
(二十二)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统筹全民健身发展与安全。严格落实《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办法》,落实赛事活动安全监管,落实“四方案一评估一机制”制度,即:赛事组织方案、安全风险防控方案、应急处置方案、医疗保障与应急救援方案,对赛事进行风险评估,建立“熔断”机制。坚守公共体育场馆安全开放底线,通过抽查、自查、督办等形式,对公共场馆建筑、消防、设施等方面安全问题进行专项排查整治,及时督办整改落实,确保公共体育场馆安全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