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2023年9月26日)(下午)2023-09-27来源:市政府新闻办字号:大中小

维倩 健康管理 2024-12-21 1 0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成功申办了奥运会资格系列赛,请问上海缘何会想到申办该项赛事?上海未来在办赛方面还将采取哪些创新举措?   解冬:上海提出申办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作为奥运会资格系列赛的承办地,明年5月该四项运动(自由式小轮车、滑板、霹雳舞、攀岩)的全球顶尖高手和运动爱好者,将云集沪上,对推动上海体育的国际交流交往大有裨益。   二是在上海举办这一赛事,可以让广大市民在家门口就能观看全球高水平赛事,这四项运动又尤其特别受到青少年喜爱,在世界上被称为时尚运动,全球青少年会来参加参观比赛,这对本市的全民健身和青少年体育运动有较大带动作用。   三是承办该项赛事,能发挥主场优势,助力中国代表团争取更多奥运参赛资格。   四是举办这四个项目的比赛,国际奥委会是有明确要求的,即这四项比赛要安排在同一区域举办,要求在城市中心、在能够体现城市特色景观的繁华地段搭建场地,要求现场观众可以近距离、沉浸式、互动式体验这些项目的独特魅力。届时,国际奥委会专业团队将负责全球转播,通过多渠道的赛事传播,不仅运动员是主角,观众也是主角,在宣传弘扬“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的同时,也能进一步宣传上海、展示上海国际大都市形象。   关于未来办赛的创新举措,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创新打造自主品牌赛事,即确立“3+3+3”自主品牌赛事框架。第一个3,即“三上”:上马、上艇和上帆(上帆将在明年3、4月间开赛);第二个3,即足球、篮球、排球3个明日之星赛事;第三个3,即上海超级杯、上海杯象棋大师公开赛和环上海新城自行车赛。这9项赛事的发展定位是“上海自主品牌头部赛事”,赛事筹办过程中,将更为强调文体旅商结合与联动,扩大赛事溢出效应,带动全城活力发展。同时,我们鼓励各区、协会和市场主体积极创办适合区域发展、富有特色的自主IP赛事,努力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上海自主品牌赛事发展矩阵。   二是继续加强国际体育交流,打造国际一流赛事之都。明年1月30日至2月4日,四大洲花样滑冰锦标赛将在上海东方体育中心举办,该项赛事与花样滑冰世界锦标赛、花样滑冰欧洲锦标赛齐名,是世界顶级花滑赛事。届时,来自亚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顶尖选手将齐聚上海。   F1中国大奖赛将于明年4月19日至21日回归上海,2024年也是F1中国大奖赛的20周年纪念,赛事组委会将组织多项体育文化活动来回顾这意义非凡的20年。   刚才已提到的2025年世界赛艇锦标赛将是首次在中国举办,2026年场地自行车世锦赛将是继2017年香港之后第二次在我国举办。历经多年办赛,我们对落地上海的各项赛事进行了梳理和总结,2021年12月发布了“上海赛事”品牌认定体系,形成了技术引导标准。我们依据赛事特点和城市需求,把赛事分为“PHD”三档定位,首批评定的顶级赛事(Premium Events)有4项、标志性赛事(Hallmark Events)有7项,培育性赛事(Developing Events)有8项。我们希望这三类赛事互动发展,最终实现提升赛事品质、释放综合效益、完善管理服务三大目标,来整体推动上海赛事高质量发展。   解放日报:杭州亚运会激战正酣,明年还将迎来巴黎奥运会,东京奥运会上,上海运动员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对于亚运会和明年的奥运会,上海竞技体育是否会一如既往地为家乡人民带来更多荣誉呢?   徐彬:为中国、为上海争取更多荣誉,带来更多精彩,是竞技体育矢志不渝的追求。如果全民健身是体育事业的根,竞技体育就是体育事业的魂。   这几天亚运赛场捷报频传,上海运动员已经在游泳、赛艇、射击、体操等项目上展现了一流的精神风貌和竞技水平,亚运会开幕式上也出现了很多上海体育人的身影,比如在护旗手中唯一一名教练就是我们培养出刘翔、谢文骏等田径名将上海名教练孙海平,游泳新秀覃海洋非常光荣担任中国代表团旗手,还有八一队解散以后引进上海的著名运动员樊振东担任了开幕式上的第二棒火炬手。   在东京奥运会之后,上海的竞技体育又做了一些更大的探索和改革,进一步优化了竞技体育的项目布局,进一步加大了政府和俱乐部、体育社会组织,以及一些大学联办运动队的力度,同时也着力推进训科医一体化和一二三线贯通等一些支持竞技体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措施。我们持续打造了上海竞技体育的科研中心和运动、医疗、康复中心,从目前来看,东京奥运会以后,在新的周期里我们采取的这些举措还是有效的。   不仅大家熟悉的比如刚才提到的樊振东、陈芋汐、姜冉馨、张灵、陈云霞这些奥运冠军都保持着一流的竞技状态,我们这两年也很高兴看到有很多年轻上海运动员崭露头角,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脱颖而出。比如刚刚取得亚运会男子100米蛙泳金牌的覃海洋,他练游泳时间不短了,真正跨越式提高成绩,把长期训练的成果集中展现出来,也就是这一年的时间,尤其在今年世锦赛上屡破世界纪录,包揽50米、100米、200米蛙泳金牌,被游泳界称为新的“世界蛙王”,本届亚运会,他参与6个项目比赛,4个个人项目和2个接力项目,期待他在接下来比赛中会取得好的成绩。   还有上海姑娘吴愉,是拳击运动员,今年3月份获得世界女子拳击锦标赛52公斤级冠军,这是上海女子拳击运动员有史以来第一次登上世锦赛领奖台,网球小将张之臻,今年8月份战胜世界排名第5的选手,晋级美网32强,成为首位在大满贯赛中击败世界前十选手的中国大陆男球员。霹雳舞运动员商小宇进入巴黎奥运积分赛蒙彼利埃站八强,创造了中国男选手在霹雳舞奥运积分赛上的最好成绩。   这次参与亚运会85名上海运动员之中,还有不少首次站上世界大赛舞台的年轻选手,除了比赛成绩,特别希望媒体和市民朋友更多关注上海运动健儿在比赛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这种勇攀高峰、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意志品质和精神状态。这才是竞技体育的真谛,是奥林匹克精神、中华体育精神和上海城市精神的内核。   上海教育电视台:怎么让学生在校园里能够保证充分的运动时间一直是家长们都很关心的问题,市教委在推动校园体育运动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王浩:大家都知道,在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方面,体育运动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因此,市教委一直非常重视发展校园体育运动。特别是近年来,我们主动对标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各项要求,帮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不断提升身体素质,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同时,还会同体育部门,努力做好优秀后备人才培养工作。   近年来,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大力的支持下,上海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处于稳步回升的良好态势。同时,上海学生运动员多次在全国学生运动会等国家级及以上大型赛事中获得佳绩,为上海乃至国家输送了一批批全面发展的优秀运动员。上海学校体育工作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效和进展,主要得益于所采取的这几方面措施:   第一,保障学生日常体育运动时间。自2018年起,我们开始在全市范围内逐步推进小学每周增加1节体育课,目前,小学已基本实现每天1节体育课,每周2节体育活动课。同时,鼓励初中、高中逐步增加体育课时和体育活动时间,让孩子们每天能参加2小时的校内外体育运动。   第二,促进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技能。系统实施了“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和高中专项化”体育课教学改革,推动中小学普遍开设7-8种以上运动项目,让孩子们不仅喜欢上体育课,还能掌握2-3项运动技能。   第三,搭建学生体育赛事活动平台。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办好市学生锦标赛、阳光体育大联赛等市级赛事,同时鼓励各区办好春秋季学生运动会、专项运动会,要求各个学校开展灵活多样的趣味运动会、体育活动周等一系列活动,提高学生体育运动的参与率。形成宽领域、多层次、相衔接的竞赛体系,促进全员参与,发挥赛事育人价值,为优秀学生运动员的成长创造条件。   在持续做好以上各项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还将按照本市近日印发的《上海市促进中小学校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行动方案》要求,力争用三年时间,进一步健全教学、赛事和评价体系,完善家校社协同共育机制,强化场地设施和师资队伍保障能力,打造有社会影响的品牌赛事,让更多的学生爱上体育运动,真正在体育锻炼中实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让越来越多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从校园中走出,助力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   五星体育:这次申办奥运会资格系列赛选址在黄浦滨江,请问黄浦在这方面具备哪些申办优势?   袁园:巴黎奥运会资格系列赛是一项规格非常高的赛事,小轮车、霹雳舞、滑板、攀岩等作为巴黎奥运会新增项目,其年轻、时尚、新潮的赛事定位使得赛事具有极高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上海在申办过程中,赛事选址选择了黄浦滨江,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区位优势。黄浦是上海中心城区核心区、是上海的“心脏、窗口、名片”。赛事举办的黄浦滨江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片区之一,这里保留了中国第一家民族工业企业——江南造船厂的大量历史建筑群;伴随城市更新,滨江沿线陆续建设了一批高品质体育场地设施,逐渐形成了市民生活、娱乐的新地标。这里从“工业锈带”转变为“生活秀带”,既体现了历史“厚重感”,又有蓬勃“新活力”。国际奥组委对此项赛事的选址非常重视,多次实地查勘并听取汇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更是亲自来到上海实地参观考察,表示了“非常的认可和期待”。   其次是场馆优势。一是中国船舶馆,该馆是江南造船厂的厂房优化设计改造而成,也是2010世博会最大的企业馆,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是目前上海最大的半开放式创意展馆。二是外滩国际电竞文化中心,该馆内馆面积3025平方米,层高12米且室内无柱,拥有符合顶级赛事转播要求的导播间,2021王者荣耀世界冠军杯总决赛曾在此举办。三是黄浦滨江滑板极限公园,该公园总使用面积近1万平方米,是上海这座全球超大城市中心城区最大的滑板主题公园,拥有目前国内规格最高的滑板专业场地,曾举办中国长三角体育节轮滑比赛,该区域还是上海国际马拉松的必经之路。   第三是配套优势与接待能力,该区域交通发达、食宿便利、基础设施完备并配套多家三甲医院,附近有10条公交线路和3条地铁线路可满足绿色出行的需求;有23家不同星级的酒店可满足中外参赛者及观赛者的住宿需求;绿化、电气、给排水等工程已完成改建,有3200千瓦的市电保障和三大运营商的网络通讯保障;区内还拥有南京路、淮海路、豫园和新天地等世界级旅游休闲娱乐中心。同时,这里还是各类重大会展和论坛的举办地。黄浦区将以“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全力以赴做好相关工作,落实保障方案,为赛事成功举办贡献黄浦力量。   光明日报:上海正在抓紧制定《上海市体育发展条例》,您能否透露一下《条例》进展情况,《条例》出台对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会有什么推动作用?   解冬:今年1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体育法治建设进入了新阶段。在市人大指导下,《上海市体育发展条例》被列入今年立法计划。《条例》的定位是一个体育领域综合性、基础性的地方性法规,在名称中也可以看到,我们有“发展”二字,想通过发展来解决目前上海体育事业发展当中还面临的一些不充分、不平衡的情况。   从进程来讲,现在草案的建议稿已经通过了市政府常务会议的审议,正在提交市人大进行审议。   赛事其实是上海体育发展中一大亮点,也是我们的一张“金名片”。如何通过比方说立法、法治保障来使得我们这个长板更长,有一些支持性措施落地得更到位,这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考量之一。   另外,我们还存在一些短板,大家可能觉得最大的一个短板就是我们的体育设施还是非常不足的,虽然现在各方面也都在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比方说有一些创新的方法在屋顶、高架桥下,利用一些老旧厂房进行一些体育设施的弥补建设,这些做法都很好,但是可能在一些场地的规划或者建设资金的保障方面等等都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想如何能结合上海整个城市的特色或者现在所面临的现状,能够给予立法上的保障。   我们也相信,通过市人大在审议过程当中进一步的指导和支持,希望在接下来的时间能更多听到市民大众对体育方面的一些需求要求,来给予我们更多建议和意见。   文汇报: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其实是体育事业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关注到黄浦区去年的市运会成绩特别出色,能否分享一下黄浦经验?   袁园:体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一代代黄浦体育人的传承和努力,才有了如今的好成绩。我认为黄浦在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上做的比较突出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坚持体教融合。黄浦区有着深厚的教育底蕴和资源,其中有58所体教融合传统项目校,11支二线运动队,22家青少年俱乐部。为确保体教融合工作可持续发展,我区专门设立了“区体教融合发展资金”,同时成立了体教融合管理办公室,负责协调学校体育俱乐部、教练员进校园、体育老师技能培训、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管理等工作。一是在“一条龙”布局方面:我区在7所市级示范性高中布局了9个项目10条龙,7所区级示范性高中和普通高中布局了13个项目16条龙,基本涵盖了黄浦的优势项目。去年市运会上排球、篮球等项目能继续保持优势的关键也在于“一条龙”布局的优化完善,格致中学、向明中学也都蝉联市运会冠军。二是在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面:我们坚持以体健人,因地制宜打造“小场地、大作为”体育教学特色,持续推进“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课程质量和场地利用效率。黄浦区属于生源较少的区,但是通过多年努力培养,我们的运动员注册率达到了6.28%,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   第二,是注重教练员队伍建设。优秀教练员是竞技体育的重要财富,是核心资源,我区坚持入门培养和激励支持相结合,坚持提高准入门槛、培育领军人物。一是在教练员招聘上,与人保局相互配合,重点考查教练员的运动经历、运动成绩、带教经历、实习情况等方面。二是在日常管理上,重点加强教练员的师德建设和业务水平的提升,开展教练员教案、学习记录的检查、评比,以评促进。三是发挥优秀教练员作用,在领军教练员的带领下,我区在去年的市运会报名40个项目,有29个项目获得金牌,36个项目获得奖牌,达到了73%的得金效益和90%的得牌效益。   第三,是强化科技助力。黄浦区拥有独立设置的体育科研事业单位,专职负责科研工作,包括专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在赛前保障方面,每届市运会都会对夺牌运动员进行预测,然后由科研人员协助教练员科学掌握重点队员运动负荷,提供营养保障和科研服务。在日常管理方面,我们设有一个重点运动员苗子库,共计名额108名,我们称为“108将”,苗子库运动员是我们实施日常体育训练的重点对象,也是平时科研服务的主要抓手。在科研机构强有力的保障下,我区参赛队伍质量名列前茅,运动员得金效益达到26.7%(参赛报名1367人,有366人获得金牌)。在特色工作方面,今年我们计划在原有的学生体质测试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业余训练选材所需要的指标,建立学生的健康运动档案。   青少年体育永远在路上!黄浦区也将打造体教融合发展示范区,充分挖掘体育育人的多元价值,打造多元化青少年体育发展新格局,着力通过体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助力上海著名体育城市建设!   新华社:上海在今年6月份审议通过了《上海市关于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将有哪些实际举措,未来上海又将如何推动全民健身工作向更高质量的发展?   徐彬: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我们的目标可以简单概括为三句话:处处可健身、人人会健身、天天想健身。全民健身是国家战略,构建高水平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脚踏实地,抓铁有痕,久久为功。今年出台《上海市关于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我们还是有一些硬招和实招的。比如上海全民健身发展指标体系,都是刚性硬约束。我们提出到2035年上海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要达到3.0平方米左右,这是自我加压的指标。上海寸土寸金,常住人口相对比较多,人口密度非常高,在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上,我们在过去的“十三五”包括“十四五”头两年,我们是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比长三角其他城市包括其他直辖市都要低一点。   我们提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要达到57%左右,每万人拥有体育健身组织35个,市民体质达标率达到98%,这些指标都是我们向全体市民承诺的,要后墙不倒,要做到的指标。既代表了我们的决心,也代表了我们对上海全民健身,中国式现代化全民健身模范城市建设的信心。   说到实招,《实施意见》主要提出了6个方面,18项主要任务,概括起来有五大举措:一是完善机制。意见提出我们把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持续纳入到三年一轮的民心工程和每年的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中去,确保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   二是优化政策。刚才解市长也讲了,上海全民健身最大的短板就是设施总量不足,分布不均,也有管理、利用的效率还有待提高的问题。我们在《意见》中提出了一系列实施城市“金角银边”变身体育空间的举措,这是需要一些政策上的支撑,甚至在有些领域是需要政策上突破的。我们现在在社区的边缘、绿地中间、高架桥下包括在一些楼顶建立了一些小型体育设施,市民身边的体育设施,就是为了更好提供“15分钟体育生活圈”里市民举步可就的健身场所。我们也协同市教委在同步推进学校体育场地向周边居民的开放以及公共体育场馆向附近学校体育课的双向开放,为了高效利用上海存量体育设施。   今年,按照本市新一轮民心工程安排,市体育局牵头推进全民健身公共资源拓展工程,计划建设健身设施项目数量不少于1300个,这些都是有定量指标的“实招”。截至9月10日,共建成社区市民健身中心15个、市民健身步道50条、市民益智健身苑点719个、市民健身驿站77个、市民运动球场164片、长者运动健康之家17个,已完成全年建设任务的80%以上。   在政策方面,刚才提到的我们每年会拿出来3000-5000万不等的财政资金,用于支持“你运动 我补贴”的体育消费券的配送。这几年,在体育消费券配送上,我们更加朝着全覆盖、精准化发展,从人群上来讲,以前更多面向城市白领,现在从中老年到青少年包括一些特殊人群都有覆盖。从精准投放上来讲,我们这里设立了游泳、冰雪运动、羽毛球包括都市运动中心还有专项助老的消费券,尤其在今年首届上海体育消费节上,我们通过和美团、建设银行这些机构的合作,希望整合更多资源,投入到市民运动健身当中。在政策方面《实施意见》也是一大举措。   三是加强指导。就是“人人会健身”的内容,依托的是我们对科学健身的指导,全市有6万余名社区体育指导员,虽然都是兼职身份,但是都是热爱体育、热心公益的人群。我们特别注重队伍建设,在基层社区更好指导身边市民群众的运动和健身,我们也着力于打造各种平台,比如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我们在社区层面的公共体育服务配送,现在全年能够做到9000多场,主要也是对如何健身、怎么样更有效健身的培训和指导。在市政府实事项目中的爱心暑托班植入体育技能培训的一些课程。通过搭建这些平台,更好为市民健身提供科学指导。   四是丰富赛事。解市长提到,我们每4年会举办上海市民运动会,中间间隔的3年,每年举办城市业余联赛,第三届上海市民运动会已经有9000多场线上线下赛事,参与人次超过1000万。每年城市业余联赛有6000多场线上线下赛事,参与人次基本在八九百万人次,通过市-区-街镇-居(村)四级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全覆盖的体系建立,我们希望只要热爱运动、关心体育的群众,都能身边“周周有赛事,月月有活动”,创造一个更好的氛围。我们要把全民健身这件有意义的事情办得更有意思,让大家更能就近参与。   五是促进融合。这些年体育事业发展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就是跨界融合。刚才提到体教融合是体育和教育,如何在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中发挥体育的作用。其实这几年在体育事业发展过程当中,在方方面面关心支持下,我们有很多体育和其他领域的跨界融合,比如体绿融合,市容环卫部门有一些在绿地里共同制定标准、共同设置管理办法,植入一些小型嵌入型体育设施。这两年在绿地里体育设施增加数量非常快。再比如体医的融合和体医养的融合,上海是一个老龄化程度非常高的社会,这几年我们和卫健委、民政局和市总工会一起合作,推出了“运动促进健康三年行动计划”,里面很多项目都是用体育的方法预防和改善老年慢性病的。我们在全市建立了个体档案将近8000个,都是跟踪几年的。实践证明,对老年慢性病改善包括医疗费用降低有非常明显的效果。还有体育和科技的融合,全民健身的数字化转型这几年也是我们推进全民健身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关注点,包括一些穿戴设备、通过数字化方式建立个体健身运动档案,让自己健身和运动的整个过程变成可记录、可比较、可评估,可以更有效、有针对性、个性化提高全民健身的绩效。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维倩

这家伙太懒。。。

  •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