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最终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只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因为饱受黄河泛滥之苦,又是反元斗争的重要战场,以致人烟稀少,如何能让这一带在满目疮痍中实现重建,成为明朝廷的重要任务。1388年,户部郎中刘九皋上书,提出了移民的建议。具体来讲就是河北等地,地广人稀,而山东、山西人口较多,可以移民河北,以促发展。朱元璋对于移民的建议非常重视,不过他认为山东地盘大,相比来说,人口不算多,因此,他批准了山西向黄河中下游移民的计划。
实际上,人口稀少的重灾区是今天的河北及河南,而那时山东的中东部地区人口尚可,但位于黄河下游的鲁西地区人口较少,因此,山东的东昌府(今聊城)以及兖州府的菏泽,也跟河北、河南一样,成为移民的目的地。在1389年和1392年,明朝官方就曾两次组织山西移民迁到东昌府各州县及菏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洪洞县大槐树移民。
还有不少山西移民被迁到了济南府和青州府的北部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滨州、东营及附近地区,这里是黄河的入海口,人口自然也是稀少。不过这一带移民的族谱都记载他们来自于河北枣强,考虑到明朝初年时,枣强人口不多,很可能还是山西移民迁到枣强,再由枣强迁到山东的(有的族谱也是这样记载的)。
如果说朱元璋从山西移民填充黄河中下游,是解决有关地区人口太少的问题,那么,把苏南人口向苏北迁移,则更多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话说,当年与朱元璋争天下的张士诚的大本营就在苏南,由于张士诚善待百姓,虽然败亡,但苏南百姓对他依然念念不忘。正好淮北人口较少,担心苏南望族造反的朱元璋,就正好一举两得,将苏南几十万百姓迁到了淮北,这就是著名的“洪武赶散”。而这些苏南移民,也有一些迁到了山东南部的临沂、枣庄等地,至此,山东也有了来自江苏的移民。
在稳定国内局势,恢复国内经济的同时,朱元璋还不得不对外患保持高度的警觉,除了元朝残余势力盘踞在北方外,倭寇骚扰也越来越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当时日本正处于南北朝时代,许多战败的武士,无路可投,就当起了海盗,跑到中国东南沿海撒野。为了加强沿海防御,朱元璋开始在全国沿海地区设立卫所,山东作为沿海大省自然不能落下,胶东半岛的大部分卫所像鳌山卫、威海卫、灵山卫等,都是在朱元璋时设立的。
青岛市即墨区鳌山卫雄崖所
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卫所的士兵从哪里来?朱元璋就将目光投向了大西南。1381年,明朝三十万大军杀向云贵高原,最终消灭了盘踞在那里的元朝残余势力。经过几年的治理,西南局势已经安定,也就不需要这么多士兵了,而胶东半岛需要更多士兵驻防,于是一个横跨中国的调兵计划开始了。比如,现在胶东半岛很多族谱都说他们来自小云南的乌撒卫或乌沙卫,这个乌撒卫位于今天贵州省威宁到云南省镇雄一带。还有一些族谱记载,他们来自大理、镇康等地,想来也是当地的驻军移防胶东。因为调兵的同时,随军家属也跟随迁移,从云南到山东的调兵也就跟移民几乎一样了。
不光是云贵两地,四川的驻军也有移防山东的。今天的莱州及周边地区,有许多族谱记载他们来自四川的成都等地。至于这些四川移民是怎么来的,由于缺乏记载,就不得而知了。考虑到明初有莱州卫,很可能,这些四川移民,与云南、贵州士兵移防一样,也是携家属移防到莱州卫的。
明朝行政区划图
在明初移民到山东的外省人中,有一个省非常特殊,这就是交趾省。话说今天的越南北部曾经是中国领土,是为交趾郡。939年,趁中原内乱,交趾独立,建立安南国。明朝初年,安南国的陈朝被国内的乱臣篡权,作为宗主国,明朝就出兵剿灭了安南的乱臣。只是,陈朝已没有后人,明成祖就在1407年,干脆把安南国划入大明领土,改为交趾省。
但安南的残余势力并不服气,在此后的二十年,坚持抵抗明朝,明朝也就此陷入安南战争的沼泽中不能自拔,最终,在1427年,明朝宣布交趾撤省,明朝在交趾的官员、军队、民众共九万多人从交趾撤回国内,安南也就此再次独立,发展到今天就是越南。而从交趾撤回来的人员,也在全国范围安置,青岛地区有很多家族的族谱都记载他们来自云南交趾,这也说明原交趾省的人员,也成为移民,来到了山东,并在这里扎根。
总之,明朝初年,大体上有六个省的移民,因各种原因迁移到山东。大体上,山西移民在山东的黄河流域,江苏移民在鲁南,云南、贵州移民在胶东半岛,四川移民在莱州及周边,交趾移民在青岛及周边,这些移民为山东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现在,很多山东人都是这些移民的后裔,他们与山东的原住民已不分彼此,都是山东的一份子了。(文/澹台卓尔,图片来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