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如何理财的?对我们有什么借鉴意义

博琼 健康资讯 2024-12-22 1 0

当时,吕不韦在邯郸见过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后,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战国策》)。既然赢无数倍,则吕不韦愿“用奇胜”。

吕不韦理财的途径主要是发现有潜力、价值被低估的“企业”(秦国公子异人),向其注入“风险资本”,帮助其“上市”(登基为帝),以获取巨大收益,这可以说是开创了风险投资的先河。

不过,这种高收益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而如果没有合理的退出机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轻则倾家荡产、重则家破人亡。吕不韦后来的遭遇也证明了这一点。

吕不韦的这种理财方式,也是现今一些投资艺术品、古玩、房地产信托等领域的投资之道。高收益伴随高风险,投资这些领域,一定要懂行。

2、 风险中立型

它是介于风险爱好型和风险厌恶型之间的。这种理财观遵守的原则是:收益覆盖成本与风险,选择最佳的投资机会。风险中立型理财观的典型代表是白圭。

白圭,战国时代人,曾在魏国做官,后来到了齐国、秦国。《汉书》中说他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鼻祖,即“天下言治生者祖”。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经济谋略家和理财家。

在他所处的战国时期,很多商人都经营珠宝生意,因为这个行业可以获利百倍。但是白圭没有这么做,当时农业生产发展迅速,他很看好农副产品,提出了“欲长线,取下谷”的策略。

在收获季节,买进谷物,然后将丝绸、漆品等生活必需品卖给比较宽裕的农民;而在年景不好或者青黄不接时,出售粮食,买进滞销的手工业品。当某些商品积压滞销时,白圭却用比别家高的价格来收购;当市场粮食匮乏时,白圭却以比别家低廉的价格及时出售。

白圭的这种经营方法,既保证了自己能够取得经营的主动权,获得丰厚的利润,又在客观上调节了商品的供求和价格,获得了良好的声誉,无怪乎白圭自诩为“仁术”。

白圭把自己的投资原则总结为“乐观时变,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这里的“与”是予人实惠。投资过程中,白圭认为最重要的四点是:“智”——权衡利害;“勇”——当机立断;“仁”——拿捏取舍分寸“强”——知进退取舍。

白奎的这种理财之道以现在来看,也是适用的,也是如今很多理财专家提倡的,推测观测市场走势,抓住最佳投资时机,从而来获得高收益。

3、 风险厌恶型

这是中国古代最主流的一种理财观念,追求的是一种低风险、量入为出的资金安排。大文豪苏轼先生就是此中翘楚。

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的观点可以说影响了后来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由“君子罕言利”到“君子不言利”的演变也使得商人成了社会阶层的最底层。由于知识分子耻于言利,自然也不会进行投资。因此,对大多数知识分子来说,理财只好追求风险厌恶型。

“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卜,平日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苏轼《答秦太虚书》

那时,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俸禄大幅减少,于是他痛下决心,决定把每天的开支控制在150文以内。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每月发工资后取出4500文钱,分成30堆后用绳子串起来挂在房梁上,每天早上用一枝长长的画叉挑取一串,取完后就把画叉藏起来。平常在屋里放一只大桶,存放每天剩下的钱,以备来客时招待使用。

当然,这样“节流”还不够,苏轼经多方申请,从当地衙门那里弄到数十亩废弃荒地,于是他脱下长衫,穿上短衣,带领全家人开荒种地,在“节流”的同时还做到了“开源”。

苏轼的这种理财方式,其实就是控制消费,开源节流,非常重视储蓄,以此来保证自己与家人安稳的生活。

以现代人的眼光,看古代人的理财之道,发现这都是咱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古学今用,希望对时下的你有所助益。

(内容来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博琼

这家伙太懒。。。

  •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