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2022年上海市体育局工作要点》和《2021年上海市体育局工作总结》的通知印发日期:2022-01-24 发布日期:2022-01-29 沪体办〔2022〕3号字号:大中小
沪体办〔2022〕3号
各区体育局,局属各单位、机关各处室,市体总秘书处:
现将《2022年上海市体育局工作要点》和《2021年上海市体育局工作总结》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特此通知。
附件:1.2022年上海市体育局工作要点
2.2021年上海市体育局工作总结
上海市体育局
2022年1月20日
附件1
2022年上海市体育局工作要点
2022年是纵深推进“十四五”规划各项任务的重要一年,是决战北京冬奥会和杭州亚运会的关键之年,也是积极推动体育成为上海城市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金名片”的突破之年。
2022年上海体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更加深入地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更加自觉地把体育事业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中去谋划,更加全面地把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融入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去推进,围绕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目标,坚持规划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统筹公共服务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安全体系、法治体系和都市体育产业体系建设,打造更具吸引力的群众体育、更具竞争力的竞技体育、更具影响力的体育产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的召开。
2022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21项工作:
一、以增加设施有效供给为重点,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1.建设举步可就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做好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新建和改建市民健身步道80条、市民益智健身苑点500个、市民多功能运动场60片、市民健身驿站(职工健身驿站)80个。实施市、区两级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完善“一江一河”滨水体育设施建设,着力增加羽毛球、网球、篮球等短缺设施。持续推进社区市民健身中心建设。推动各区、管委会、园区、企业等建设都市运动中心新型体育服务综合体,完善都市运动中心评估认定和扶持政策。加强社区体育设施巡查维护和评估。配合教育部门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提高各类场馆开放使用效率。
2.加快重大体育设施项目建设。建成上海自行车馆,实现徐家汇体育公园整体开放试运营,继续推进久事国际马术中心建设,推进临港水上运动中心(帆船帆板基地)、市体育宫改造、奉贤极限运动公园、虹口足球场等重大体育设施项目规划落地,启动前期概念规划、选址等工作,尽快编报项目建议书。结合徐汇滨江开发,抓紧推进划船俱乐部前期研究,探索打造黄浦江水岸体育综合体;结合苏州河水域开发,兼顾区域特色,布局水上特色设施项目。
3.开展丰富多元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举办2022年上海城市业余联赛。推广线上线下“双线”办赛新模式,完善市级、区级、街镇级赛事活动组织体系,办好上海社区健康运动会等新的品牌赛事。支持开展“一区一品”“一街(镇)一品”“一居(村)一品”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满足青少年、职工、老年人、妇女、农民、军人、残疾人等各类人群健身需求。支持社会力量建设冰雪运动场馆,大力普及群众性冰雪运动。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创新测验组织形式。支持武术、健身气功、智力运动、科技体育、舞龙舞狮等非奥运项目发展。
4.推进构建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会同市卫生健康委、市民政局、市总工会等部门推进落实《上海市运动促进健康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重点任务,深化体医养融合,进一步推广建设长者运动健康之家,支持创建运动健康促进中心或研究基地。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搭建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平台,加大培训力度,优化人员结构,扩展服务岗位,提升活跃度。开展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科学健身指导。建立更高质量的覆盖各个街镇的“你点我送”社区体育服务配送机制,全年开展配送服务不少于8000场。积极推广运动健康师项目,组织“体医交叉培训”。做好市民体质监测工作,发布《上海市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和《上海市2020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
5.提升全民健身服务效能。完善政府、社会、市场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发展机制,健全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体育与教育、养老、卫生健康、文化旅游、农业农村、绿化、科技等领域融合。持续推进国家级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区)创建工作,建立和完善社区体育工作标准,支持符合条件的街镇创建上海市全民运动健身模范街镇。制定新周期全民健身发展指数评估办法,发布《2021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组织开展对各区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年度进展情况的评估督导。
二、以备战北京冬奥会和杭州亚运会为契机,增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6.做好备战训练和参赛工作。统筹运动队疫情防控和新周期备战,全力打好北京冬奥会和杭州亚运会。总结奥运会、全运会参赛经验,加强项目布局调整改革,做大做强奥运优势项目,突破传统基础大项和集体球类项目,拓展城市特色项目。做好新周期教练员聘任及运动队调整,坚持科学训练、科技支撑,夯实体能基础,狠抓训练作风,提高训练管理效能。创新训练管理方式,推进政府体制和社会机制相结合的竞技体育管理和评估体系建设,加快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开放办竞技体育格局。
7.强化竞技体育科医保障。与市科委合作设立体育专项课题,提高上海竞技体育科技应用研究水平。推进竞技体育科研中心和体育运动医疗康复中心建设,加快建设智慧数字化平台、模拟特殊环境实验室和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完善科医保障沟通协调机制,快速响应基层需求。大力推进训科医一体化复合型团队建设。
8.持续加强运动队管理。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健全教练员执教能力培训体系,办好青年骨干教练员培训班。深化反兴奋剂宣传教育,落实《上海市优秀运动队反兴奋剂管理办法》,加强市反兴奋剂中心建设,强化兴奋剂检查官和纯洁体育讲师队伍,开展市运会反兴奋剂教育资格准入和兴奋剂检查。强化裁判员管理,筹建上海市体育总会裁判员委员会,加强各单项协会裁委会裁判员的日常监督、注册等工作,鼓励更多本土优秀裁判员参与世界大赛执裁。
三、以深化新周期体教融合为抓手,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9.办好第十七届市运会。精心组织好市运会各项赛事和活动,动员广泛的青少年体育参与,选拔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传播海派体育文化,全面检验青少年体育、学校体育和体教融合工作成果,做到安全、规范、有序、精彩。
10.强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会同教育部门全面推进学校体育“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助力学校体育改革。做好本市新一轮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青少年足球精英培养基地创建工作,推动传统体校办训、普通学校办训、社会力量办训三种办训模式协同高质量发展。修订青少年学生运动员注册管理办法、体育后备人才输送认定办法,整合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促进一二三线队伍衔接贯通。加强青训名教练工作室建设,提高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效益。
11.优化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响应“双减”政策,以双休双假为重点,组织开展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周末营、小学生爱心暑托班体育配送等,进一步构建覆盖家庭、社区、学校的青少年体育活动网络。继续办好MAGIC 3青少年三对三超级篮球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赛、少儿体育联赛等青少年体育赛事,普及运动文化,打造青少年体育赛事名片。制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级评定管理办法,规范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体育服务。
四、以培育竞赛表演业为依托,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12.推动竞赛表演业优化升级。集中资源和力量培育自主品牌赛事,积极创办“上海明日之星冠军杯”足球赛,着力提升上海马拉松、上海赛艇公开赛、上海超级杯和“上海杯”象棋大师赛的办赛质量和水平。完善“上海赛事”品牌认定体系,持续推进赛事影响力评估,优化赛事发展扶持政策,引导更多赛事走市场化、品牌化发展道路,进一步释放“上海赛事”综合效应。有序推进2023年亚足联中国亚洲杯上海赛区筹备工作。建立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办赛路径,在疫情可控的前提下,积极促成上海ATP1000网球大师赛、汇丰高尔夫冠军赛等传统品牌赛事回归。
13.培育壮大体育市场主体。推动国内外知名体育企业总部集聚,引导中小体育企业专精特新发展。鼓励各区规划建设体育产业特色集聚区,加大优质体育企业招商引资力度。成立上海市体育产业联合会,有效搭建政府与企业沟通的桥梁,促进体育产业资源配置。支持成立上海市体育产业投资基金,鼓励金融机构提供体育特色金融服务。加强体育产业基地管理,做好市级体育产业基地评审。完善体育产业统计制度,优化重点体育企业服务,探索开展体育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统计。
14.激发体育市场消费活力。着力做好“五五购物节”“六六夜生活节”体育领域促消费活动,引导体育“新产品首发”“新场景首店”“新需求首创”。推进徐汇区、杨浦区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积极助力进博会体育主题板块活动,支持在沪体育展览展会做大做强。完善体育消费券配送,优化助老、冰雪、游泳等专项券配送机制,吸纳更多场馆参与。挖掘和推广利用非体育用地建设体育设施典型案例。加强体育培训市场、单用途预付费卡监管,引导督促各行业协会加强自律自查,优化消费环境,提振消费信心。支持体育彩票事业发展。
五、以服务城市重大战略任务为导向,提升体育发展能级
15.强化“五个新城”功能导入。支持新城举办各具特色的体育赛事,引导顶级专业赛事在新城落地,打造区域体育名片。将体育公园、都市运动中心作为新城体育设施建设的优先形态,因地制宜布局一批辐射面广、智慧化水平高、功能健全的综合性体育设施。加快推进南汇新城临港水上运动中心(帆船帆板基地)、奉贤新城极限运动公园、嘉定新城市民体育公园二三期、松江新城体育中心、青浦新城户外运动公园等项目前期研究、选址、概念方案等工作。
16.深化长三角体育一体化发展。推进实施《长三角地区体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深化体育领域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全方位协作,支持各区与长三角地区城市共建联动。组织参加第二届长三角体育节,探索打造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的城际联赛,构建长三角城际新赛事体系。继续办好“桨下江南”水上马拉松、环意自行车长三角公开赛,打造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一水一岸”赛事品牌。
17.加快推进体育领域数字化转型。整合市级、区级、街镇级体育场馆信息化服务功能,完善全民健身电子地图,实现统一的场馆预订、信息查询等服务。支持智慧体育场馆建设,提高社区体育设施智慧化服务水平。深化“随申码”在体育场馆、体育赛事活动领域中的应用。进一步优化拓展“一网通办”政务服务事项,提高可办理类事项和全程网办事项比例,持续提升企业和群众网上办理的体验度和满意度。
六、以改革创新为引领,营造体育事业发展良好环境
18.深化体育领域改革。持续推进足篮排“三大球”改革,重点做好职业足球俱乐部股权多元化改革试点,推进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建设。壮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提升单项协会自我规范、自我造血、自我发展能力。创新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持续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落实《公共体育场馆基本公共服务规范》,推广《政府委托社会力量运营公共体育场馆示范合同》,确保公共体育场馆公益属性。深化本市体育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推进面向社会开展职称评审工作,研究实施体能教练、运动防护师、群众体育教练职称评价标准。
19.扎实推进依法治体工作。推进《上海市体育发展条例》《上海市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管理办法》等立法工作。落实“双减”要求,做好青少年体育类培训机构准入审核和监督管理工作。加强体育市场事中事后监管。联合上海仲裁委员会研究成立上海体育仲裁院,探索构建国际体育仲裁院上海听证中心、上海体育仲裁院协作互联的运行机制。筹建上海市体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体育标准化管理办法,形成一批体育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着力构建体育标准体系。
20.加强体育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与港澳台地区体育的交流,办好“双城杯”围棋交流赛、沪港青少年体育交流夏令营等活动,落实上海澳门体育合作与交流协议,推进具体合作项目实施。突出“以体育德、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独特功能,组织“我的冠军老师”优秀运动员进校园等活动,持续扩大上海体育宣讲团服务覆盖面,加强体育精神、体育项目文化传播。办好“体荟魔都”等活动,打响上海体育博物馆等体育文化阵地品牌。
21.做好体育安全工作。坚持“大安全”工作理念,强化安全宣传教育,严格落实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抓好运动队与各单位防护和监测,安全有序做好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开放工作。根据疫情变化,及时调整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体育赛事举办指引》,严格落实“人、赛、物”的防疫措施。加强赛事安全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协同工作机制,严格落实赛事安全风险评估和“四案齐备”要求。联合文化执法、卫生监督等部门,加强游泳、攀岩等高危体育项目的安全检查,确保运动场所安全开放。
附件2
上海市体育局2021年度工作总结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体育领域决战决胜奥运会和全运会的特殊一年。一年来,面对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的严峻形势,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方积极参与下,全市体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一、精心谋划,“十四五”体育发展“四梁八柱”全面构建
一是有序推进规划落实落地。市政府印发《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和《上海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实施与《上海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相衔接的《上海市青少年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上海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上海市体育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上海市体育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上海市体育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二是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政策。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市政府印发《关于本市推进全民健身工程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意见》;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市体育局等六部门印发《上海市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协调推进全市健身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本市16个区政府正式发布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及可利用空间目录,纳入各区“十四五”规划实施。三是加强对接整合资源。做好本市“五个新城”规划建设在体育基本公共服务、重大项目赛事等方面的衔接,统筹研究确定新城体育领域重点工作,协助完成《“十四五”新城公共服务专项方案》体育公共服务部分编制工作。完成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十四五”规划实施方案和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在体育领域的对接。四是不断完善体育法治体系。开展《上海市体育产业促进条例》和《上海市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管理办法》立法调研工作,完成《上海市信鸽活动管理规定》修订工作。积极推进体育标准化建设,发布《跆拳道场所运营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加强体育健身行业监管,制定发布《上海市从事体育指导的经营者专业指导人员配备的若干规定》,进一步规范从事体育指导的经营性体育设施经营者的服务行为,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加强体育培训市场监管。按照本市培训市场综合治理和“双减”文件的工作要求厘清健身行业单用途卡经营活动和体育培训市场行业监管、行政执法工作的职责边界,加快制定义务教育阶段体育培训机构审批通用标准。持续推动体育领域“一网通办”工作,扎实推进“证照分离”改革任务举措落实落地,形成《市体育局落实“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工作的实施方案》;制定《上海市体育局关于规范全市体育领域“一网通办”平台行政权力事项推进行政权力事项标准化建设的通知》,进一步提升体育领域政务服务事项规范化管理水平。
二、创新载体,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加速融合
本市有91家单位和66名个人荣获2017—2020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市政府召开本市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全体会议,全面总结“十三五”全民健身工作,部署“十四五”全民健身工作。一是打造全民健身新载体,超额完成为民办实事项目。制定《关于推进都市运动中心新型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的意见》,支持在园区、商区、户外休闲场所等区域建设都市运动中心,满足市民多样化健身休闲需求。会同市民政局制定《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建设导则》,共建成长者运动健康之家40家。会同市总工会制定《市民健身驿站建设导则》,建成职工健身驿站20个。会同市农业农村委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农村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利用城市“金角银边”新建改建了一批体育设施。推动市民身边的健身设施提档升级,共建成市民健身步道107条、市民益智健身苑点743个、市民多功能运动场98片。二是建立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办好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会同市卫生健康委、市民政局、市总工会制定《上海市运动促进健康三年行动计划》,推进12项重点任务,加速体医养融合,这是全国首个运动促进健康专项计划。培养运动促进健康人才,启动“运动健康师”项目。建成社会体育指导员信息化管理平台,评选出一批“最美社会体育指导员”。全年社区体育服务配送共开展健身技能培训、科学健身讲座9742场,服务市民约22万人次。发布《2020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以“一起上赛场,人人享健康”为主题的城市业余联赛,共有247家企业和社会组织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成为合作伙伴,共举办赛事活动6121余场,共有870万人次参与,其中线下赛事活动5814场,参与人次481万;线上赛事活动307场,参与人次399万。本届城市业余联赛安排了政府引导资金3500万元,实际吸引社会办赛资金1.3亿元。创办首届长三角体育节、上海社区健康运动会。办好“永远跟党走·上海城市徒步嘉年华暨市级机关运动会开幕式”活动,营造庆祝建党100周年良好氛围。举办上海迎接北京冬奥会开幕倒计时100天主题活动。三是推进体育数字化转型,消费券配送取得实效。制定实施《上海体育数字化转型三年计划》,推进体育公共服务3个重点应用场景建设。做好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开放工作。落实本市体育场馆设施运营管理整改工作,推进市、区两级场馆预订系统整合纳入市“一网通办”,完成70%公共体育场馆上线的既定目标。持续实施体育消费券配送,首次推出助老、游泳、冰雪等专项体育消费券,补贴力度更大,持续时间更长,参与体育场馆更多,运动项目更丰富,市民参与更便捷。全年完成配送4000多万元,市民领券超过203万人次,拉动600多家定点场馆直接消费超过1.1亿元。实现体育消费券配送平台与健身地图、“健申码”等信息系统共建共享。
三、科学备战,竞技体育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一是奥全运参赛取得优异成绩。在东京奥运会上,上海46名运动员共参加17个大项、22个分项、50个小项的比赛,获得5枚金牌、4枚银牌、2枚铜牌,取得了历史最佳成绩,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圆满完成参赛任务,实现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作出应有的贡献。本届奥运会上海运动员入选人数为历届境外奥运会最多,入选贡献率为近9届奥运会最高,对中国体育代表团金牌贡献率创了新高。在第14届全运会上,上海体育健儿充分发扬团结奋斗、顽强拼搏、追求卓越的精神,在多个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全面完成了既定参赛目标。竞技体育项目上,获得36枚金牌、27枚银牌、28枚铜牌、91枚奖牌,金牌、奖牌和总分均超上届;群众体育项目上,比赛类项目获得6枚金牌、6枚银牌、8枚铜牌,展演类项目获得3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上海体育健儿在奥全运参赛中均实现了疫情防控和反兴奋剂管理万无一失,取得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二是狠抓训练管理创新。发挥备战办统筹协调作用,积极落实《本市竞技体育各项目中长期发展规划(2019—2025年)》,以查找问题为先导、找准问题为目标、解决问题为要求,不断分析和解决各项目备战短板。成立体能专班,狠抓体能训练常态化,进一步解决体能短板问题。针对东京奥运会延期,成立心理专班,加强心理疏导工作,科学应对、主动求变,及时调整训练理念、训练模式、训练手段,“防疫情、保备战”取得了成效。各单位制定周密详尽的参赛组织指挥方案、项目参赛预案,科学实施临场指挥,有效保证参赛工作正常有序。制定专业化管理培训方案,组织全运会典型案例学习会,借鉴国内外前沿训练理论和训练方法,引导运动队更新观念。建立重点运动员周报制度,切实解决其在思想、训练、伤病及生活上遇到的实际问题。决赛期间,建立前后方与各赛区组织指挥体系,通过赛区情况汇总、电话沟通联络、视频及时连线、重点场次观赛,及时掌握第一线情况,确保参赛全过程处于受控状态。三是注重科医助力备战。整合资源、多措并举,充分发掘利用上海的科技先发优势和雄厚医疗基础优势,为上海运动员训练比赛保驾护航。强化多跨、强基、全方位,以科技服务助力体育创新。贯彻落实《上海竞技体育科研中心发展规划(2020—2025年)》,坚持创新发展、应用导向和科技引领。依托科研项目,整合跨领域、跨高校、跨省市攻关团队,为重点运动员关键问题突破奠定了基础。强化常筛、深挖、广联合,以医务服务保障队伍备战。贯彻落实《上海体育运动医疗康复中心发展规划(2021—2025年)》,形成3大片区15个项目工作组,建立运动员伤病一人一档,做好体检筛查和医务保障。和华山医院、第六人民医院等5家医院建立稳定合作关系,为优秀运动员快速就医、专家会诊、定期巡诊提供帮助。上海中医药大学长期派出9家附属医院骨伤科、针灸、推拿科骨干医务力量深入体育训练基地定点援助。四是抓实做细反兴奋剂工作。全力做好上海运动员奥运会、全运会反兴奋剂工作,确保了兴奋剂问题“零出现”。调整完善市体育局反兴奋剂工作领导小组,推进构建本市兴奋剂风险防控体系。紧抓关键环节,多措并举加强一线运动队各项反兴奋剂工作,开展反兴奋剂督查,确保各项反兴奋剂措施抓实落地。强化反兴奋剂“价值观”教育指引,面向本市青少年运动员组织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拓展教育活动,在青少年运动员中树立拿干净金牌意识。持续保持反兴奋剂高压态势,完成250例兴奋剂自查。加强纯洁体育教育讲师、兴奋剂检查官招募认证和培训,打造高质量的反兴奋剂专业人才队伍。
四、体教融合,青少年体育加快发展
一是深化新周期体教融合。会同市教委研究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体教融合和学校体育工作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召开上海市体教融合工作推进会,统筹部署和推进新周期体教融合工作任务。协同市教委完成全国学生运动会上海市代表团备战和参赛工作,并取得金牌、奖牌、总分都名列第一的优异成绩。会同市教委完成首批学校体育“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布局,研制学校体育课余训练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推进“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开展“我的冠军老师”优秀运动员进校园活动,在学校大力弘扬体育精神,推广体育文化。二是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举办“奔跑吧·少年”儿童青少年主题健身系列活动,在双休双假广泛开展体育技能培训、体育赛事活动、科学健身普及等形式多样、项目丰富的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构建家庭、社区、学校联动的青少年体育活动网络。开展49个项目近千期青少年体育夏令营、周末营,惠及青少年近两万人。积极推进小学生爱心暑托班、安心暑托班体育技能培训课程配送及暑期社区青少年体育配送,配送课程近9000课时。组织第三届MAGIC 3上海市青少年三对三超级篮球赛,新增精英组比赛,首次拓展长三角公开赛,共吸引18247名青少年报名参赛,报名人数创新高。全新打造上海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赛,组织开展16个项目37站比赛。组织开展足球、羽毛球、击剑等共34个项目上海市少儿体育联赛,营造家庭参与氛围。创新开展“庆六一”上海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开放日、青少年体育活动周等活动,吸引近7万人次参与。组织开展“青少年科学健身大讲堂”“家长学校公益课堂”等近20场线上线下科普讲座,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侧弯、心理亚健康等防控知识技能普及。研究制定本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级评定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三是后备人才培养取得新进展。制定《2022年上海市第十七届运动会组织方案及竞赛规程总则》,推进市运会各项筹备工作。深入推进体校办训、学校办训、社会办训三种模式协同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区级体校转型改革大调研,推动区级体校转型发展。选派优秀教练员进校园,助推学校课余训练水平。开展社会竞技体育培训基地评估考核,指导社会办训机构提高办训效益。督促基层单位提高办训质量,组织专家对田径等15个项目45个训练单位开展训练督导工作。举办寒暑假优秀苗子集训32项次,近1100名运动员参加,为我市一二线队伍选材和交流搭建平台。严格遵守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精心组织青少年体育精英系列赛,全年共举办13个大项21个分项58站比赛;组织三大球、游泳、田径等47个项目55个市级最高级比赛,选拔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举办各奥全运项目二线测试赛,引导办训单位开展体能训练;建立办赛质量评估标准,对92项赛事开展办赛质量评估。
五、加快培育,体育产业实现创新升级
一是体育产业恢复增长。形成《2020年度上海市体育产业主营机构名录库》,全市共有主营体育产业的法人单位28440家。2021年1月至9月,上海市体育产业总产出(总规模)为1199.5亿元,同比增长16.7%。首次举办“五五购物节”“运动之夜”主题活动,举办“1+5+X”场体育消费重点节庆活动,以运动新品现场首发、体育消费券公益配送、夜间定向赛事等形式吸引广大市民参与。推进徐汇区、杨浦区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修订《上海市体育产业基地管理办法》,新评定上海市体育产业示范基地1家、示范单位5家、示范项目5个。配合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顺利举办2021中国体育产业峰会和第39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完成体育彩票销售44.76亿元,取得了历史第二高的好成绩。二是推进长三角体育一体化工作。贯彻落实《长三角地区体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确定了长三角体育全领域一体化的协作机制。会同苏浙皖三省体育局联合印发了《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规划(2021—2025年)》,联合发布2021年长三角地区精品体育旅游项目,其中包括上海2个精品体育旅游目的地、1个精品体育旅游线路、3个精品体育旅游赛事以及2个汽车自驾运动营地。三是推进重大设施建设。根据防疫工作总体部署要求,落实徐家汇体育公园上海体育馆、上海游泳馆改造及新建体育综合体项目、上海体育场应急改造、崇明自行车馆、久事国际马术中心、衡山路055-08地块改造等项目疫情防控预案,积极推动重大体育设施项目加快建设。浦东足球场项目顺利竣工,徐家汇体育公园、上海自行车馆、久事国际马术中心项目持续推进。“两馆一建”项目中新建体育综合体计划2022年2月有条件开放试运营;上海体育馆、上海游泳馆计划2022年6月基本完工,2022年底对外开放试运营。上海体育场应急改造工程计划2022年底项目竣工,实现徐家汇体育公园整体改造项目完成并对外开放试运营。自行车馆项目、久事国际马术中心项目有序推进。
六、聚焦特色,赛事之都建设持续推进
一是加强赛事体系建设。印发《上海市体育赛事体系建设方案(2021—2025年)》,围绕“十四五”重点任务,深化前瞻性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构建认证—评估—扶持管理闭环,在国内率先建立体育赛事品牌认证体系,完成赛事服务认证团体标准制定;科学评估重大赛事的价值,发布《2020年上海体育赛事影响力评估报告》;实施赛事专项资金扶持,营造良好办赛环境。二是培育自主品牌赛事。依托苏州河水文资源和中国赛艇运动发源地的历史传承,创办上海赛艇公开赛,展现“一江一河”人文脉络与治理成就,凸显城市景观赛事魅力。首届“上海杯”象棋大师公开赛汇聚全世界顶尖棋手和爱好者,以象棋运动为媒,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国粹国技在海内外的交流与传播。三是推进重大赛事筹办。成功举办2021—2022国际雪联城市越野滑雪中国巡回赛上海杨浦站赛事,助力北京冬奥会。有序推进2023年亚足联中国亚洲杯上海赛区筹备工作,成立上海赛区组委会,协调落实赛事交通、接待、场地等方面工作,保障2023年亚洲杯首个官方活动——亚洲杯会徽发布暨首座专业足球场揭幕仪式在沪顺利举办。四是促进长三角赛事融合。实现跨省路跑和优质赛事资源共享,安全顺利举办复兴之路·薪火驿传百公里接力赛,从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到浙江嘉兴南湖,以接力赛的形式连接两地,是2021年首个以庆祝建党百年为主题的跨省体育赛事;举办“桨下江南”水上马拉松,实现水上赛事三地联动,展示长三角绿色生态示范区新形象。五是强化赛事安全管理。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动态调整年度赛事计划,及时发布《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体育赛事举办指引》(第三版),扎紧赛事防疫篱笆。印发《关于建立健全赛事安全防范长效机制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赛事活动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和“补充通知”,筑牢赛事安全屏障。
七、夯实基础,各项服务保障工作持续深化
一是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制。制定《2021年度市体育局紧急信息重点关注事项一览表》和《市体育局系统安全工作实施片区管理的通知》,抓好安全生产三年专项整治、防汛防台、自然灾害普查、跨境赌博、枪弹及危险品、低慢小飞行器、反恐反邪教等相关管理工作。全年共办理各类信访件255件,办结率100%,没有出现大规模群体性上访和恶性闹访情况。认真办理答复“两会”意见提案主办件27件、会办件16件,全部上网公开。组织开展3次政务公开日活动,截至11月底协调落实12345市民热线体育类工单6587单(私教工单3895单, 信鸽工单212单),办结6303单。二是进一步加强体育文化建设。上海体育博物馆正式开馆,成为了展示本市体育文化的新平台。推出“金牌体育课”12集运动技能培训系列短片、“走出荣耀”上海体育10集纪录片、“上海体育奥秘”专刊,策划了6期“体会魔都”上海体育文化宣传活动,开展近20项主要赛事活动的宣传工作。与新闻单位合作,大力宣传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完成局本部国产替代工作,建成局数字档案室。三是拓展奥全运表彰奖励新领域。联合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新创立“上海市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表彰系列,进一步激励广大运动员在奥全运参赛上奋力拼搏,再创佳绩。与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奥运会全运会取得优异成绩的上海市运动员、教练员以及其他作出突出贡献人员评选表彰活动的通知》《关于开展奥运会、全运会取得优异成绩的本市事业单位运动员、教练员以及其他作出突出贡献人员奖励工作的通知》,开展评选推荐工作,共计颁发“上海市体育事业白玉兰杰出成就奖”2人,“上海体育事业卓越贡献奖”12人,“上海体育事业重大贡献奖”3个集体,83名个人;“上海体育事业贡献奖”8个集体,165名个人。另有3个集体、79名个人记大功;7个集体、138名个人记功;3个集体、100名个人嘉奖。四是推进体育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与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联合制定印发《关于深化上海市体育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沪人社专〔2021〕225号)和《上海市体育教练员职称评价标准》(沪人社专〔2021〕226号),结合本市体育发展的特点以及体育专业人员的实际,进一步健全职称体系、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积极稳妥推进面向社会的教练员职称认定与评审工作,取得良好社会反响。组织开展2021年度面向社会的羽毛球、网球、围棋项目体育教练员初中级职称认定评审,共有156人通过初级教练员职称认定,3人通过中级教练员职称评审。
八、以巡促改,党的建设全面推进
一是认真组织开展巡视整改工作。根据市委统一部署,市委第六巡视组于2021年3月26日至5月28日对市体育局党组开展巡视,同时合并巡视市竞体中心党委,并于2021年7月7日反馈了巡视意见。局党组以此为契机,将巡视反馈意见分类细化为14类58个具体问题,逐项分解、逐一对照,研究制定整改措施,建立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截至12月底,巡视反馈的58项问题已完成整改49项。提出整改措施147条,已经完成132条。已新建制度27项,修订完善4项。二是认真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市委党史学习教育第三巡回指导组指导下,积极组织、周密部署、有序推进局系统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围绕“人人参与学党史、原汁原味悟思想、扎根岗位办实事、立足百年开新局”这一工作主线,将党史学习教育作为砥砺党员干部初心使命的“磨刀石”,持续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将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办人民满意的体育的“压舱石”,与中心工作尤其是奥全运决战决胜密切结合,通过开展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党员干部群众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从红色文化中获取力量;通过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树立宗旨意识,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上海体育“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贡献力量,不断推动上海体育高质量发展。三是全面加强局系统党建工作。扎实推进局系统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全面落实“一岗双责”“四责协同”,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意识形态责任制。认真做好外事、老干部、保密、审计整改等工作,加强对体育总会的政治领导和业务指导。
回顾一年来工作,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体育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的力度有待加大,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快。二是统筹市区、协调各方,推进各项规划落实落地精度有待提高。三是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冲击,在推动内生型体育产业发展、培育本土特色赛事等方面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