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情感细腻的爱尔兰电影,并没有美国电影的大气前卫和英国电影的冷静锐利,它有点小气,却是优美的。爱尔兰姑娘金发白肤,面庞散发着古典的美感,特别是我们的主角艾莉丝(西尔莎·罗南 Saoirse Ronan 饰),精致的鼻子,樱桃小嘴,朦胧双眼,气质端庄娴静,特写镜头下,有《蒙娜丽莎》的画面感。
这样一个静美的女孩,骨子里却是倔强的。与其说是在小镇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不如说是不安于这样浑浑噩噩过一生。她是幸运的,上天给了她一个机会离开爱尔兰的小镇,前往当时炙手可热的美国,这个无数移民组成的国家。在上世纪50年代,艾莉丝第一次踏上那片土地时,全世界的国家都在往那儿移民,不仅仅是一船一船的爱尔兰人,纽约布鲁克林也充斥着意大利人,中国早在上世纪初就往旧金山输送一船一船的劳工和妓女了。
不过艾莉丝的遭遇是幸运的,她仅仅只是忍受了思家和孤独的痛苦。她周围有很多帮助她的人,船上下铺的时髦女郎帮她穿搭和化妆,教她怎样以牙还牙和顺利通过海关检查;寄宿大家庭(有点像旅馆)里可爱的房东,活泼的姐妹花和沉稳的大姐,她们教她使用护肤品、化妆品,大姐在艾莉丝迷茫于爱情时给予她明灯般的指点;百货商店里干练的女经理教导她如何面对客人;慈祥的神父更是给予她再接受教育的机会,这在之后成为艾莉丝在美国站稳脚跟的重要一步。
<图片1>过海关时的艾莉丝
不过艾莉丝思家和孤独的痛苦却是由意大利小伙托尼(艾莫里·科恩 Emory Cohen 饰)终结的,爱情之所以神奇,在于它是仅次于亲情的亲密关系,这关系里的亲密同样让人有家的感觉,可以替代远方的亲人,而友情之所以做不到这一点,就是因为友情关系里的亲密远不能同亲情与爱情相较。托尼有意大利人的浪漫热烈,眼神和笑容有意大利人的迷人,却是真诚而可靠的。他不像爱尔兰男子搬挺拔冷峻,他是南部温暖的阳光,炽热的花。
所以尽管艾莉丝的气质和托尼不搭,但我们也能够理解,托尼在最恰当的时机出现在了艾莉丝面前,他身上的温暖热烈,他家庭的热闹,恰恰是艾莉丝急需的,何况他带艾莉丝熟悉那个城市,那个国家,初到陌生之地,有一个向导,生活自然不同。与其说爱情,倒不如说艾莉丝对托尼产生了依恋和感激,这依恋和感激使艾莉丝觉得他们应该融为一体。但,谁又能给爱情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呢?爱情到底是什么?爱情里也有依恋。这大概就是缘分吧。
<图片2>艾莉丝在托尼的家里笑靥如花
到这里,《布鲁克林》是一部走常规路线的小镇姑娘长成记,精彩的是后半部的急转直下和出人意料。这也是这部电影在艺术观赏性上获得提升,从而出现在奥斯卡提名名单上的重要原因。
姐姐的死将艾莉丝拉回了过往,提醒着她,也提醒着我们,艾莉丝有一个家乡在千里之外的爱尔兰小镇,那里一排排平房,和少言的人们。艾莉丝回乡了,她不得不回去,为着她内心的牵挂,永远斩不断的牵挂,这牵挂给她带来了幸福也带来了痛苦。
只不过,她这次回去显得鹤立鸡群,时髦明艳的服装,娇艳欲滴的嘴唇,光彩照人的面庞,露出美国女孩的精气神,抬头挺胸,整个人朝气勃勃,再也不是过去那个黯然胆小,低头寡言,成天心事重重的小镇女孩了。
<图片3>明亮的蓝,时髦的墨镜,一个摩登女郎,一个新时代的成熟女性
一个人的经历到这里才会显示出来,艾莉丝自己也想不到身上的光芒已经掩也掩不住,这是美国给予她的,这是她在外乡一年多的经历赋予她的。在美国,置身于一群新时代的女孩中,她是普通的,但一回到家乡,身边好似跟着一个曾经的自己,所有人都能够看出不同。
即使在今日,这也令人感同身受,多少年轻男孩、女孩离家千里来到繁华都市打拼,不管成功还是失败,回去后,走在家乡的街道上,总似有一个过去的自己站在身边,提示着自己和他人,如今的不同。
全新的艾莉丝迅速吸引了家乡善良的高富帅,吉姆(多姆纳尔·格里森 Domhnall Gleeson 饰)的注意,后者对她的爱慕多少掺杂了一点对迷人新世界的向往。吉姆是一个从未走出去的青年,他如同当时和现在未走出家门的青年一样,急切地希望接触外面的世界。对于艾莉丝来说,他是一个象征安稳宁静的归宿,更重要的是,她在家乡毫不费力地拥有了一份从前可望而不可求的工作。
一夜之间,人生似乎什么都有了,再回去新大陆打拼,最终的结局,不外乎如此,何况,这还是自己在梦中眷恋的家乡。前有一望无际湛蓝干净的大海,后有宁静的小镇,家里有母亲操持打算,外面有受到尊敬和倚重的工作,这日子有何不好?
如果艾莉丝选择留下,我不会对此有所诟病。这世道对于一个人,一个女人来说,不容易。因此我选择宽容。
<图片4>艾莉丝和吉姆,和从小到大的闺蜜,去海边游泳
就在艾莉丝对托尼的来信避而不见,内心开始被未来的小镇生活笼罩时,刻薄恶毒的小商店太太使她如梦初醒。她曾经在这位有“巫婆”之称的太太手下工作过,目睹了一大群人人聚集在小店柜台前,乱糟糟地等待“巫婆”分发商品,小镇上只有这样的小店,也只有这样管事的人,作为员工的艾莉丝被呼来喝去,没有提出意见的权利,有权势者可以随意插队,管事的“巫婆”主宰着这一切。
“巫婆”太太意外得知艾莉丝在美国的事情,威胁她要把事情扬言出来。这威胁唤醒了她记忆中沉睡的部分,这个小镇落后、闭塞的一面浮现出来,这个小镇小得任何一个人的流言蜚语都可以传播到家家户户,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同时,人们恶毒的话语也能够迅速淹没一个人。在这个小镇上,“巫婆”太太的威胁是有效的。而艾莉丝如今有体面的工作,小镇缺乏人才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我忘了这个镇是什么样的了”艾莉丝凝视着对方说。多么悲伤的一句话。她似乎想起了自己当初离开的原因,和如今在美国等待她的托尼。
不过是一时忘了情,她的根已经在美国,怪只怪没有缘分,一切来得太晚,艾莉丝已经不是一年多前的艾莉丝了,不管是曾经,还是现在,她向往的生活,都只有美国能够给予。“真正心碎的经历,是你怀着思乡心切的情感回道故乡,却感觉到格格不入时,不是家乡变了,而是你自己变了。”原著如是说。
艾莉丝淡定地面对“巫婆”太太
这部影片中的抉择,再现在看来也依然有强烈现实意义。是继续留在大城市打拼,还是回到小镇接受一份安稳的生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影片结尾给出了答案——艾莉丝回到美国,回到托尼身边,这个选择的答案也依然是开放式的。
移民题材和移民带来的社会迁徙、社会变迁、情感纠结和对风土人情的影响,都是奥斯卡评委们青睐的内涵。这部电影是一个精美的浓缩,能在里面看到上述的方方面面,一船一船的爱尔兰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聚居的布鲁克林及其日常生活的精彩纷呈,大量移民导致的爱尔兰小镇的清冷略带萧条,留守的母亲,小镇年轻人对于美国文化的向往,以及,侧面反映出的美国文化强大的影响力。这些都是宏大的主题,值得被好好述说,也是奥斯卡评委乐意看到的。
而艾莉丝的扮演者西尔莎·罗南(Saoirse Ronan)良好的演技,将一个含蓄保守的爱尔兰女孩演绎得楚楚动人,以她代表的旧文化,在美国这个新文化的包裹里,显示出类似于东方文化的美。艾莉丝站在那里,她是端庄静美的,艾莉丝内心挣扎时,她的脸上露出若隐若现的愁容,眼中带着一丝哀伤。
影片多处对艾莉丝的脸进行特写,甚至定格。在片头,离开爱尔兰前夕,看着闺蜜与她心仪的男子跳舞,艾莉丝注视着他们还一会儿,然后离开。那长长的注视被长长的定格,从美好的祝愿,到悲伤,再到恋恋不舍,最后是一回头的决绝,神情丰富多变,艾莉丝内心复杂的变幻都通过这个长镜头体现出来了。
艾莉丝离开前最后一个注视
类似的脸部特写还有很多,在过海关时的一回头,艾莉丝是坚定而带些艳丽的;失去了姐姐的艾莉丝在托尼的怀抱中寻求安慰,她五官细致,眼神哀伤,成了绝美的定格;和托尼一起在郊外看未来的家,艾莉丝扭转的脸庞上微皱着眉,但神情安定,她似乎有对未来的疑惑和一丝不安,但又充满美好的向往和希冀;结尾艾莉丝离开故乡重回美国,在船上为一个初次去美国惴惴不安的爱尔兰小女孩解答疑问,她脸上的成熟和坚定与瘦削怯懦的小女孩形成了截然反差,这次我们无比清晰地看到了艾莉丝的从前和现在,那小女孩不就是从前的艾莉丝么?这一次她扮演从前下铺女郎的角色,她们脸上有同样令人心安的坚定和沉稳。
<图片7>初次过海关时的艾莉丝
刚刚失去姐姐在托尼怀中的艾莉丝
<图片9>在郊外与托尼一起看未来在美国的家
<图片10>重回美国的船上
托尼的扮演者艾莫里·科恩 Emory Cohen 也演出了意大利人的浪漫随性,炽烈如火。永不挺直的背,永远挂着灿烂笑容的脸,迷人的眼睛和嘴角性感的小笑纹,同时笑容里的害羞和渐渐流露出来的真诚,托尼随性却不自大,炽烈如火却也温柔体贴,他痴痴地等待艾莉丝的回归,那样耐心,不间断缓缓诉说他的爱意。
艾莉丝是非常幸运的,有了托尼又有了吉姆,吉姆干净冷峻的气质同样令人向往,作为一个“富二代”,他庄重自持,谦虚严谨,同样具备一个好恋人和好丈夫的素质。
何况,艾莉丝还有这么多帮助她的人。
<图片11>
最后,在托尼工作地的外面,艾莉丝靠在墙上等待着他,她两手背后,裙摆如同春天,像小女孩一样略带俏皮地静静等待丈夫下班。夕阳斜洒过来,画面极美。这是一个美好的移民故事,你说呢?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