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驻马店移民西平县 移风易俗绘新景(高质量发展“县”睹为快)

世笑 痛风养生 2024-12-23 1 0
  □本报记者 刘晓波 本报通讯员 苗银 焦艳艳   穿着宋韵婚服,12对新人一起喜迎新婚之礼,接受亲朋好友的祝福。12月2日,回想起年初参加集体婚礼的美好一幕,家住西平县盆尧镇的徐子恒夫妇仍感到喜悦和甜蜜。   “这样的集体婚礼不仅热闹,还倡导了婚俗文明新风。”徐子恒算了一笔账,自己请婚庆公司办一场婚礼没有两三万元下不来,这笔钱省下来拿去旅行度蜜月更有意义。   婚礼作为人生的重要仪式,如何在办得热闹得体的同时又兼顾经济实惠?为“拿捏”好这个分寸,西平一直在绵绵用力。   除了集体婚礼,该县还推出了不少新式婚俗活动,比如骑行婚礼、广场婚礼、旅行婚礼等,给年轻人更大的选择空间。   在治理高价彩礼方面,西平也从不“手软”。覆盖该县全部行政村的红白理事会,拿着村规民约,给高额彩礼念上了“紧箍咒”。盆尧镇陈老庄村创办红娘协会,搭建新风婚恋平台;专探乡赵寺村用好“村民大食堂”,依托《红事白事操办指南》,对随礼标准、婚宴标准等统一规定……   旧风俗在改,新风尚在立。喜事新办渐成风尚的同时,孝老爱亲之风也吹遍西平大地。   西平县被誉为“中国长寿之乡”,生活着100多位百岁老人,家住谭店乡大姬庄村的朱三妮便是其中一位。在子女们的悉心照料下,老人虽百岁有余,却耳聪目明、精神矍铄,穿针引线也不在话下。   西平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大力弘扬孝善孝道文化,传承中华美德,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说起连续举办的两届饺子宴,专探乡赵寺村党支部书记姚雅雅说,她的手机里一直珍藏着85岁的村民王玉娥手写的3封感谢信照片。“老人夸我们饺子宴办得好,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们继续将活动办下去的决心。”   涵养文明新风,重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西平县成立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实施方案》《西平县村规民约制定和“四会”群众组织建设活动实施方案》等,把移风易俗内容纳入全县287个行政村村规民约修订和“四会”组织建设工作,并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扎实推进。   推动移风易俗走实又走心,既有刚性十足的“硬约束”,也有春风化雨的“软引导”。以“移风易俗新风尚·文明西平正能量”主题活动为抓手,西平县持续创新宣传教育方式,结合当地风土人情,孵化出一批主题小品、曲艺等优质文艺作品。陈老庄村的移风易俗三句半在村民中广为传唱,专探乡由几个村党支部书记出演的移风易俗戏曲也在紧锣密鼓地排练,文明新风正在潜移默化中融入村民的一言一行、一事一理,成为乡亲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文明乡风吹拂西平大地,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稳步推进。全县共创建完成110个“四美乡村”示范村、18个“千万工程”示范村,打造移风易俗示范村150多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实现双丰收。   实践者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移风易俗是一项长期工作,治理陈规陋习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西平县将继续探索创新方式方法,通过示范引领、制度约束、宣传引导同向发力,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落地落实,让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西平县委书记 侯公涛   □本报记者 王小萍 王雪红 本报通讯员 谢淮钰   “自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有了钢琴室,我学习弹钢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12月3日,说起在义马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学习经历,已经退休的方凤霞赞不绝口,“我们不仅经常组团来练习,而且来这里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活动。”   吹拉弹唱、挥毫泼墨、锻炼身体……在义马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钢琴室、书画室、舞蹈室、图书室、健身室和戏曲室等8个功能室让市民们闲暇时有了好去处。   如今,义马市已经构建了1个中心、7个所、35个站的三级网络架构,让文明实践阵地完成了全覆盖。   有了阵地,文明实践就扎下了根。“每逢农历新年、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节点,实践站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社区也热闹了起来。”苗元社区居民茹星化深切感受到了社区的变化。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活动就延伸到哪里。今年以来,义马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动月共有90余个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社区、社会团体等参与,累计举办文明实践活动200余场,惠及群众3万余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所、站为圆心,文明实践活动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   高速路上帮助货车司机搬运散落货物、为河南人正名的义马市活水义工志愿者协会,活跃在大街小巷、各个志愿服务现场的义马黎明脚步志愿者……来自义马的志愿服务故事不断“出圈”,感动了整座小城。   “大爷大娘看这边,微笑一下,照片出来效果更好看。”日前,摄影师张春光在常苑社区、前进社区为老人拍摄照片。“夕阳光影 定格幸福”是义马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重点培育的特惠性志愿服务项目,邀请专业摄影师给老人免费拍摄照片。   自义马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立后,义马市不断充实志愿服务队伍,动员更多专业人士、假期返乡大学生、社区能人等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在已有的10支常态化志愿服务队的基础上,还打造了23支特色志愿服务队伍,全市各个单位也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成立若干志愿服务队,形成了“1+10+23+N”的志愿服务队伍体系。   从志愿服务迈向理论宣讲,是文明实践的延续与升华。   该市结合基层理论宣讲工作实际需求,优化重组了义马市“古驿新声”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同时将“古驿新声”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与河南省“新时代宣讲师”队伍有机结合,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采取“理论宣讲、互动教学、线上展示”等形式,分组深入基层,面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开展理论宣讲,把党的理论课堂搬到群众“家门口”“心窝里”。   今年以来,义马市累计举办了900余场理论宣讲活动,3万余名群众参与其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实践者说   文明之花处处开,满庭芬芳抚人心。义马市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要为出发点,结合社区特色,积极探索接地气、有活力、可持续的工作路径和模式,实现群众参与、群众共享、群众受益,推动形成受群众欢迎的文明实践良好态势,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义马实践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义马市委书记 袁锐锋   早些年,临颍县巨陵镇英王村基础设施落后,没有像样的支柱产业,是典型的集体经济“空壳村”;如今,蔬菜大棚连块成片,白墙小楼整洁漂亮……一幅“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画卷正徐徐铺展。   英王村的巨变得益于“归雁计划”的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启动以来,我们创新实施‘归雁计划’,吸引了一批优秀人才回村任职,破解了村党组织书记储备不足、留不住人等难题,提升了村级组织战斗力、凝聚力。”临颍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用好“三个一批”机制,破解“储备不足”难题。“在外乡贤”拜访一批,县级干部、乡村干部拜访乡贤3500余人次,确定优秀人才720余人;“招才引智”招引一批,依托驻外招商基地,联系在外人才90余人,招引30余人;“乡土人才”培育一批,依托乡土人才库,重点培育150余人,作为村级后备力量或发展顾问。   逐村研判、分类施策,破解“选人不准”难题。为保障各行政村能够因村施策选人,全县16个乡镇(街道)逐村研判、分类施策,确保从严从优“选能人”,多种渠道“找对人”。针对集体经济强村,择优推选16名专业经纪人、在外经商成功人士作为村级发展顾问。针对发展基础好的村,推选76名带富能力强的优秀人才作为村级后备力量。针对一般村或者基础较差的村,从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在外经商人员等群体中,择优推荐209名优秀人才确定为村级后备力量。同时,建立资格联审机制,会同县纪委监委,结合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层层筛选把关,确保后备人选质量和村级队伍稳定。   强化保障机制,破解“留不住人”难题。“归雁计划”人员中,非财政供养人员回村任职的,工资待遇由县财政统一划拨;县乡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到村担任村党组织书记的,任职期满考核合格且符合晋职晋级条件的,优先晋升职务职级;综合素质好的“归雁计划”人员,推荐作为各级“两代表一委员”和劳动模范人选,让返乡任职的人才“回得来、留得住”,“返”得安心、“干”得舒心。   “归雁计划”激活人才活力,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截至目前,临颍县储备35岁以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和本乡大学生324名,聘请409名在外优秀党员人才担任村级发展顾问,返乡人员引进项目67个。   “下一步,全县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归雁计划’作用,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引领带动村集体经济真正强起来、群众真正富起来。”临颍县委主要负责人说。(李明哲 张智媛)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世笑

这家伙太懒。。。

  •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