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若琴 健康资讯 2024-12-26 2 0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给我们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做指导,因此我们要做好归纳,写好总结。那么总结要注意有什么内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1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20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2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岷山—邛崃山—锦屏山以西地区,介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的大高原,其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号称“世界的第三极”。青藏高原所在地区本是古地中海海底的一部分,后来到上新世—更新世时,在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的相互作用下,由不断扩张北移的印度洋推动刚硬的印度板块,沿雅鲁藏布江地缝合线向亚洲大陆的南缘俯冲挤压大幅度抬升形成。   因为纬度低、地势高、空气密度小、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体积偏大,青藏高原形成了冬季不太寒冷,夏季温凉,气温年较差不大、日较差大的高原季风气候。   隆起的青藏高原也深刻影响着我国的气候。   (一)、青藏高原对西风气流的阻挡作用   青藏高原阻挡了我国低空的西风气流,使之分为南、北两支气流(分支点在60°E),北支气流经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和华东等地区流向太平洋;南支气流则在流过青藏高原南侧后转变成了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西南气流,影响我国四川、贵州、云南、华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两支气流最后在青藏高原东部110°E附近汇合。如图1所示。   冬季,我国近地面的西风急流南移,其北支气流会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势力减弱,使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气候寒冷干燥;而其南支气流则会增强并在昆明、贵阳与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形成昆明准静止锋,使四川、贵州、汉水流域乃至山东、辽宁一带出现大量降雪。   夏季,我国近地面的西风急流北移,其南支气流会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势力减弱,使喜马拉雅山南缘一些地区风力最小,天气最稳定;其北支气流则刚好相反。随着西南季风势力的增强,西南暖湿气流会为我国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区带来大量降水。青藏高原北部气流对我国影响较明显,如春季我国西北气旋活动多。   四川盆地一带冬季由于受青藏高原阻挡作用影响较大,风速较小,空气湿度较大,加上地形的影响,易出现云雾天气;夏季由于处于青藏高原“背风坡”,若西南暖湿气流偏南流,东南季风西进势力减弱,就易出现干旱。   (二)、青藏高原对冷暖气流的屏蔽作用   冬季,由于来自较高纬度地区的空气很难越过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以南的地区受冬季风影响就较小,气温下降幅度就不大;夏季,由于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极少能越过青藏高原进入我国西北地区,甘肃、新疆一带气候就会干旱。   (三)、青藏高原对我国冬、夏季风的促进作用   青藏高原的隆起,使我国东部地区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气候单元,使我国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表现得极为明显。由于地势高,夏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气受热快,气流上升,气压降低,这加速了陆上低压的形成,使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夏季风势力增强甚至影响到青藏高原的东部和南部。如图2所示。冬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气降温快,气流下沉,使陆上高压势力增强,促使气流由陆地吹向海洋。如图3所示。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我国东亚季风环流势力更强大,冬夏季风更替更明显,大陆性气候特点更突出,冬季风影响的时间更长、范围更广。   (四)、青藏高原对我国华南地区降水的影响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我国东部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季风气候区,加上台风的影响,我国华南地区的降水极为丰富,摆脱了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变成沙漠的厄运,成了北回归线上的一片“绿洲”。   总之,青藏高原的隆起不仅使青藏高原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也对我国气候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我国气候复杂多样。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3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和人口自然增长。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生产力水平(根本因素)   3、人口发展模式:   人口发展模式人口特点:原始型(“高高低”)极高的死亡率,平均寿命短,极低的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慢。   传统型(“高低高”)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代表:尼日利亚)   过渡型死亡率低,出生率高但开始下降,人口压力大(代表:巴西)   现代型(“三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老龄化(代表:德国)   4、人口发展模式地区分布:   全世界属于“过渡型”,正处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日本等大多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接近零增长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4   中哈输油管道的建设是两国双赢的结果原因:   对哈:   ①哈萨克斯坦可以将石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②扩大石油出口渠道   ③促进哈萨克斯坦沿线的基础设施的建设;   ④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对中:   ①利于缓解石油紧张局面,中国将获得一个长期稳定的陆路石油来源;   ②中国可以减少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实现石油进口渠道的多元化。   ③管道处于亚洲内陆,输油线路安全性好;   ④就近可以节省运输费用。   ⑤改善了能源消费结构。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5   备战高考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工业区   1、工业区位选择的一般规律:   (1)、从经济因素看,要考虑土地成本、原材料、运输、消费市场、劳动力价格等因素分析;   (2)、从环境因素看,需要考虑风向、河流流向等因素,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布局时应选择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与冬夏季风垂直的郊外或城市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水污染严重的工厂则要考虑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的工业则要远离农田和居民区。   2、区域工业发展条件分析   (一)分析思路   某地发展工业的条件,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农业基础(农业可以为工业提供粮食、副食品、原料、劳动力等);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历史条件;政策条件等9个大的方面。   注:   ①在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时,不需要把每个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当地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   ②分析时应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大的方面去分析。   (二)举例   例l:分析我国沿海四大工业基地发展工业的条件是:   (1)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海运方便,有利于对外开放,铁路、公路、水运、管道运输连接国内各地,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   (2)当地及邻近地区资源或原料丰富,如,辽中南地区的铁、石油,京津唐地区的煤、铁、石油、海盐、棉花等;   (3)京津唐和沪宁杭地区科技力量雄厚,辽中南地区工业基础好,珠江三角洲靠近港澳台和东南亚,为侨乡,有吸引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优势;   (4)四大基地中有不少的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享有发展经济的优惠政策。   例2:上海建立大型钢铁企业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上海无煤无铁,缺乏原料、燃料,它之所以能发展钢铁工业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1)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上海位于长江人海处,居我国大陆南北沿海航运中点,京沪、沪杭两条铁路在此相接,是水陆交通枢纽。可以利用便利海运、廉价的河运从内地和国外输入煤铁,发展临海型钢铁工业。   (2)接近消费市场。上海市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上海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工业区又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各种工业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钢铁,建立钢铁企业,可以就地消费,减少运输费用,降低成本。   (3)工业用水方便。上海位于长江人海口,大型现代化宝山钢铁联合企业就建立在长江之滨,工业用水极为方便。   (4)技术力量雄厚。上海工业的发展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沿海地区老工业基地,知识技术密集,高等教育、科学技术都很发达,能为我国生产高、精、尖、新的产品,为全国钢铁企业培养和输送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3.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兴安岭以西及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主要以游牧业为主。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6   ⑴按能源开发利用的状况分类:   ①常规能源:大规模广泛应用,利用技术比较成熟的能源资源,如:矿物能   (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等。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占主要地位。   ②新能源:目前技术水平所限,未被广泛应用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核能等。   ⑵按能源的形成和来源分类:   ①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煤、石油、天然气、生物能、水能、风能等。   ②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球内能):地热能、核能。   ③来自天体引力的能量(日、月对地):潮汐能。   ⑶按资源性质分类:   ①非可再生能源:各种矿物燃料、核燃料。∴应该节约使用、综合利用   ②可再生资源:生物能、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可以持续利用。∴应该合理利用,保护和促进更新,最充分利用。   ⑷能量是否转换分类:   ①一次能源:上述四种分类中除沼气外的各种能源。从自然界直接取得的天然能源   ②二次能源:如:电能、煤气、焦炭、汽油、蒸汽、酒精、热水、沼气、液化石油气、激光等。   ⑸清吉能源:指不污染环境的能源:如水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风能、潮汐能、氢能、沼气等。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7   1、描述大气与地面的热量传递过程(图)   2、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的直接热源)。   大气的削弱作用:吸收和反射;晚上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   3、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水平气压梯度力(直接原因)——大气运动   4、热力环流:热低冷高(高低压是相对水平方向而言的);画图(海陆风)   注意:实验及步骤   5、三圈环流:(重点是气压带与风带)   季节移动:7月北移、1月南移。   6、东亚季风环流:   (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2)陆地:1月是亚洲高压,天气:寒冷干燥;   7月是亚洲低压,天气:高温多雨   7、亚欧大陆两岸气候差异:会考纲要   8、热带雨林:受赤道低压控制(上升气流),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盛行西风则终年湿润   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压带与西风带的交替控制,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过境时天气   过境后   冷锋   冷空气强大   大风、下雨、降温(锋后下雨)   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暧锋   暧空气强大   连续性降水(锋前下雨)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准静止锋   冷暖气团相当   如5、6月份长江:梅雨天气   10、气旋(低压):气流辐合上升,阴雨天气;   反气旋(高压):气流下沉辐散,天气晴朗   11、台风(热带气旋):西北太平洋频率强度;灾害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寒潮:冬半年,尤其是秋末和春初农作物易遭冻害   12、全球气候:历史时期(1万年)气温是波动上升,近代时期气温升高(近50年来主要是人为造成的)。影响:海平面上升;低纬农业减产,高纬农业增产;影响水循环过程。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8   (一)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了解聚落分布及交通线路选线应考虑的自然因素。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有着制约作用。   (二)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据有关资料,了解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阅读图表资料,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2、正确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对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人类应如何缓解全球气候变暖。   (三)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1、了解自然资源的基本情况(概念、分类),理解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并具有社会与自然的双重属性。   2、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应有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原则。   (四)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1、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   2、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认识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危害),了解这种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防灾减灾措施。   地理表述能力————特征表述   (1)地形(地貌)特征——从地形种类(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山谷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地面起伏状况(坡度陡缓.相对高差),海拔高度、地势四个方面概括.   例如亚洲地形特征:地势中高周低;地形复杂、山区面积广大、平原狭小;山地、高原多分布在中部、平原多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和沿海地区;地面起伏极端(大);平均海拔950米。   非洲:   ①地形以高原为主,地面地伏不大;   ②东部纵贯着巨大的东非裂谷带;   ③地势特点:东南高,西北低   欧洲:   ①欧洲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平原面积广大,占总面积2/3;   ②地势低平,为世界地势最低一洲(300m),地势南北高,中部低;   ③冰川地形广布   北美洲:   ①地势东西高,中部低;   ②南北纵列三大地形区,西部是高山,东部是低矮山地、高原,中部是平原;   ③冰川地形在大陆北半部广布   南美洲:   ①西部为南北纵贯的安第斯山脉;   ②东部为平原、高原相间排列   大洋洲:   ①地势低平。地表起伏和缓;   ②地形为南北三个纵列带,东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地   (2)自然环境特征——从气候(湿.热.冷.干),植被状况,土地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发育程度等方面概括.   我国西北地区:   属温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自东向西为森林——草原——荒漠;荒漠面积广大;河流少、径流量小且多为内流河、内流湖;   (3)气候特征——从气温(高低的季节变化.年较差),降水(年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变化),四季的变化(冬夏季节的长短)等方面概括.   A、热带草原气候:   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年降水量750-1000毫米。   B、中国气候特征: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面积广大   (4).河流水文特征——从流量的大小、水位的变化(汛期与枯水期)、含沙量的多少、结冰期、河流落差等方面叙述   长江水文特征:   长江流域为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有较明显的汛期与枯水期,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植被覆盖率较高、含沙量小:无结冰期;上游流经山区、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   (5)河流水系特征——从流域面积、长度、支流、流向、河网密度、水系轮廓等方面概括:   长江水系特征: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注入东海;全长6300多千米,是我国最长河流;流域面积广大,是我国流域面积河流;径流量丰富;上中游支流众多、河网密集;是典型的树枝状水系   (6).农业生产特征——从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种类和单位面积产量.农业各部门结构(所占比重).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专门化水平等方面概括.   东北平原的农业生产特征:   以商品谷物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和高粱;单产高;农产品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生产以国营为主,是我国优质玉米的主要产地等。   (7).工业生产特征——从工业的发达程度.工业部门结构.工业技术水平.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业原料能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等方面概括.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9   (1)水土流失问题   (2)荒漠化问题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   (1)自然原因:   ①地势起伏大,坡度陡。   ②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黄土高原)。   ③降水量大并集中夏季,多暴雨。   ④植被覆盖率低。   (2)人为原因:破坏了植被。   ①过度垦殖、过度放牧、过度樵采。   ②开矿。   ③土地利用不合理。   水土流失的后果(危害):   ①使土地贫瘠,农作物减产。   ②下游河床抬高,降低泄洪能力。   ③湖泊淤积,库容减少,降低蓄洪标准。   (3)干旱缺水问题   ①我国典型地区:华北春旱、西北十年九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南方地区冬旱   ②华北地区春旱   产生原因:   自然原因:   a、春季雨带未到达,降水稀少;   b、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小麦返青,需水量大。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10   1、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世界分布:中亚、美国、北非)   2、自然原因:   ①气候干旱,降水少;   ②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春季大风日数多;   ③地表植被稀少   3、人为原因:   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破坏植被;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   ③开矿。   5、治理措施:   ①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   ②控制载畜量;   ③营造“三北防护林;   ④退耕还林、还牧;   ⑤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   ⑥禁止采挖发菜等。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11   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以及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1)乡村起源的历史条件:   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   (2)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   农业技术创新,出现剩余产品——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   第二次社会劳动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相分离)——促进了城市出现   (3)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共性:大河冲积平原;农业文明发达;但古代城市发展不稳定,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   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谷地、尼罗河谷地。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12   亚洲的东南亚   1、主要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属于东盟国家)、东帝汶。共11国   2、地理位置:在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   3、地形: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马来群岛:山岭众多,地形崎岖。   4、马六甲在马来半岛和苏门达腊岛之间,他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的最短航线的必经之路。新加坡是咽喉要冲。   5、   6、①新加坡处于物产富饶、人口众多的东南亚地区中心,地理位置优越,港口优良。   ②通过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进口原料,并发挥本国的技术力量。   ③发挥本国风光优美,交通便利,服务周到的长处,迅速发展旅游业。   7、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是我国西南南北走向的横断山系向南的自然延伸,与我国西南地区的山水相连),高山大河自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上游河段落差大,切割成“V”形谷,水利资源丰富;中下游地区多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地理学习方法   地理学习的灵魂-地图的运用   学习高中地理,如果你不熟悉地图,甚至看不懂地图,那就有点难了。因此,高中地理学习必须能够使用地图,良好的地图。   地理学习的支柱——对教材的理解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教材,地理是一样的。教材从目录到每一章到附录,都有其重要的作用。目录可以帮助你一目了然地理解整本书。每一章的标题是每一章的知识点。仔细看一看附录可以帮助你理解和扩展教科书的知识。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使用好的教科书。   地理学习技巧   要点一:要明确学习的内容。是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内容,还是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内容?还是一个区域或是一个国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综合情况?   要点二:要知道所学习的那个区域在什么地方?这就要充分利用地球仪和地图,知道所学上述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空间联系。   要点三:要了解所学地理事物产生的原因。比如,为什么一个地区同另一个地区有差别,为什么有些地区又很相似?   要点四:要了解所学地理事物带来的影响。是有利,还是不利。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13   1.晨昏线的概念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圈)。它是由晨线和昏线组成。   2.晨昏线的判读   在日照图上,晨线和昏线的判断方法,一是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二是根据昼夜半球判断:位于昼半球西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位于昼半球东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是晨线,18时是昏线。   3.晨昏线的特点   (1)如果把地球看作一个正球体,同时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线的散射作用,那么,地球上昼半球与夜半球的面积应相等,时间管理,即晨昏圈是一个过球心的大圆,且平分地球。   (2)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垂直。晨昏线上的各点太阳高度为0,昼半球上的各点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上的各点太阳高度小于0。   (3)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4)晨昏线只有在春、秋分时才与经线圈重合。   (5)晨昏线在夏至、冬至时与极圈相切。   (6)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15°/小时,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4.晨昏线的移动   一般地,如果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晨昏线在如图1~3范围内移动。1、2、3分别表示冬至、春秋分、夏至日时晨昏线的位置。即3月21日与9月23日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导致全球昼夜平分;6月22日摆动幅度,导致北半球昼最长,南半球夜最长;12月22日摆动幅度也,导致南半球昼最长,北半球夜最长。   知识点总结   1.提供能量: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2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   (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   (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14   一、荒漠化   1、概念: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实质是一种土地退化。   2、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范围: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2、干旱特征的成因: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加上山岭重重阻隔,水汽难以到达。   3、西北地区以贺兰山为界,形成东、西两大区。   4、干旱的自然特征: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人为因素的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的灌溉。   四、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古代盲目垦耕,大部分古绿洲相继被迫放弃;近代北方农牧过渡地带大规模移民开垦,人口剧增,迫于生计,农垦规模扩大,直接加剧荒漠化;现代由于人口压力和管理失误,荒漠化越来越严重。   五、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防治的内容   (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3、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问题思考】   1、议一议:沙漠化与荒漠化有何区别?   沙漠化与荒漠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沙漠化是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形式,它是指单纯在风力作用下引起的沙质荒漠化。而荒漠化主要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一些半湿润地区,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后造成土地生产力衰退或丧失而形成荒漠或类似于荒漠景观的过程。   2、想一想: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1)西北内陆地区东部有大兴安岭、贺兰山、秦岭,南部有青藏高原,这样来自东南和西南的夏季风湿润气流对本区来讲,或是强弩之末,或受阻挡难以深入。   (2)西部的天山、阿尔泰山则将已经长途跋涉的西风气流阻挡在外。   (3)本区的北部地形比较开阔,无高大山地作为屏障,就使得冬季来自蒙古高原、西伯利亚的干冷气流长驱直入,导致气候特别干燥寒冷。   这样,西北地区夏季缺水,冬季干冷,在极端干燥的情况下,荒漠广布。强大的风力作用吹蚀地表,沙土不断移动、堆积,并发展扩大,广袤千里的荒漠自然成了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景观。   3、想一想:草方格沙障固沙的原理是什么?   西北地区的人们利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扎设的草方格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15   试比较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两国在人口分布、城市分布方面的特征及其成因   澳大利亚:集中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人口、城市均少   澳大利亚:集中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人口、城市均少   自然:东南部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农牧、工矿业发达;   开发历史较早;   多优良港湾,交通便利。   中西部气候干旱、多沙漠、草原   加拿大:集中分布在南部走廊一带,北部人口、城市稀少   南部气候夏季温暖;工农业发达;交通便利。北部寒冷,经济落后。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16   一、东亚:   1、东部沿海:季风气候显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2、西部内陆:温带大陆干旱、半干旱气候;   二、东南亚:   1、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中南半岛大部分、菲律宾群岛,北部夏季高温多雨);   2、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常年高温多雨);   三、南亚:   1、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印度半岛大部分);   2、热带沙漠气候;(印度中下游;巴基斯坦以热带沙漠为主);   四、中亚:   1、温带大陆干旱、半干旱气候;   五、西亚和北非:   1、热带沙漠气候为主;(770多万平方千米);   2、小部分为地中海气候;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热带草原气候(世界第一);   2、热带雨林气候;   3、热带沙漠气候;   4、地中海气候;   七、欧洲:   1、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西部)→世界最典型;   注:生成原因:   ①终年西风;   ②北大西洋暖流增湿增温;   ③地形因素;   ④大陆轮廓破碎,利于西风深入;   2、北部、南部:山地气候;   3、西班牙、葡萄牙等:地中海气候;   4、中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八、欧洲东部和北亚:   1、温带大陆性气候(俄罗斯);   九、北美:   1、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2、狭窄的温带海洋性气候(40°N-60°N);   3、狭窄的地中海气候;(30°N-40°N);   十、拉丁美洲:   1、热带气候,雨林、草原气候为主;   十一、大洋洲:   1、热带为主,呈半环状:大分水岭(热带雨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注: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   ①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温增压;   ②东南信风来自于暖流;   ③地形因素:处在大分水岭迎风坡;   2、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压控制);   3、热带沙漠气候(被南回归线穿过;西澳大利亚寒潮);   4、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30?-40?);   十二、南极:   1、酷寒:   ①纬度高,热量小;   ②海拔高,降温幅度大;   ③冰川对太阳的反射极强;   2、干燥:   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小;   ②终年受极地高压控制,下沉气流;   ③陆地面积大;   3、烈风:平均18m/s,最大达100m/s,一年中8级以上风天达300天以上;   十三、北极:   1、没有南极寒冷(海洋面积大,大部分终年封冻);   2、降水比南极丰富(气温较高,海洋面积大),年降水量为100mm-150mm;   3、风速没有南极大;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17   一、地球内部   1、地壳   (1)分层   A硅铝层:以氧、硅、铝为主,钠、钾较多   B硅镁层:以氧、硅、铝为主,镁铁钙增多   (2)结构特征   地壳厚度不均和硅铝层不连续分布   2、地幔   3、地核   二、岩石圈   1、范围   2、组成   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沉积岩:石灰岩、页岩、砂岩   变质岩:大理岩、板岩、石英岩   三、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   (1)类型: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2)地质构造:褶皱:背斜和向斜;断层:   2、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重力、化学作用   四、世界各区域资源分布:   一、东亚:   1、朝鲜境内有丰富的森林、矿产资源;   2、日本国内森林资源、水利资源、渔业资源丰富;   二、东南亚:   1、矿产以锡、石油为主;   2、种植业发达:   (1)马来西亚:天然橡胶,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亚:胡椒,金鸡纳霜(第一);   (3)菲律宾:椰子,蕉麻;   (4)泰国:水稻;   三、南亚:   1、印度矿产主要以煤、铁、锰矿为主,分布在德干高原北部;另外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大;茶叶、小麦等出口;   四、中亚:   1、小麦,棉花,畜产品;   2、矿产丰富,种类多样,煤,铁,石油(分布在里海沿岸);   五、西亚和北非:   1、石油资源丰富:分布在波斯湾沿岸以及伊拉克境内,储量占世界的一半,开采量为1/4,出口量第一:   2、特产:土耳其安卡拉羊毛、摩洛哥橄榄油、阿富汗紫盖皮羊毛、伊拉克椰枣;   3、北非的铁矿分布在利比亚、埃及与苏丹境内,磷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区;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矿产:金刚石、锡、钢铁、铝,铜(赞比亚),黄金(南非)、铁(利比亚),石油(尼日利亚)钿矿(南非);   2、水利资源丰富:世界第二;   3、动物资源丰富:狮子,大象,猩猩;   4、生物资源丰富:可可,丁香,剑麻;   七、西欧:   1、矿产:煤(大不列颠岛)、铁(大不列颠岛西海岸)、石油(北海);   2、旅游资源—人文景观,自然景观;   八、欧洲东部和北亚:   1、森林资源(第一);   2、水力资源;   3、矿产:石油(西伯利亚平原、东欧平原),天然气,煤(中西伯利亚高原、东海岸),铁矿(东欧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有色金属(锰铜铝锌);   九、北美:   1、矿产:煤(美国东北部),铁,石油,天然气,钢金铝锌—有色金属(美国西部);   2、森林(寒带针叶林,温带阔叶林),草场,水力——美国;   3、加拿大——森林(为原料,新闻纸加工),石油,铁,煤,镍(占世界80%),渔业资源丰富;   十、拉丁美洲:   1、矿产:石油(墨西哥东南沿海,委内瑞拉沿海),铁,锰(巴西高原东部),铜(智利世界多),银(墨西哥安第斯山脉);   2、水力:巴西高原;   3、生物:植物—森林(红木,乌木);   4、经济作物(咖啡,香蕉,甘蔗);   十一、大洋洲:   1、矿产—铁(塔斯马尼亚岛),煤(澳大利亚东部沿海);   2、稀有动物—鸭嘴兽;   十二、南极:   1、矿产—煤,铁,石油,天然气,生物,淡水;   2、生物—企鹅(鸟类),海豹,鲸,磷虾;   3、淡水水库;   十三、北极:   1、丰富生物资源:北极熊,海豹;   2、矿产:煤(30亿吨),石油(100—200亿桶),天然气;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18   1、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增加问题:   粮食供应不足;就业问题严重;人民生活贫困化;妨碍人力资源形成;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   2、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   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影响社会劳动力生产率提高;国防兵力不足;老年人本身问题。(措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   3、我国人口流动的影响:   (1)有利影响:人口流动给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收入;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结构体制改革深化发展作出贡献;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周围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为城市与农村的思想、文化交流查条件,推动城市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2)不利影响: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压力;加剧城市的环境污染;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带来问题;就业困难,事业人数增多   4、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   城乡收入差距大;国家政策允许人口流动;我国人口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5、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影响:   获取足够的劳动力;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给城市环境造成影响。对迁出地影响: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上海成为人口迁入地原因:经济发达,收入高,就业机会多)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01-23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12-22 高考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11-08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15篇02-24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15篇)02-24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集锦15篇)02-24 地理知识点总结11-06 地理知识点总结03-23 地理知识点总结04-26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若琴

这家伙太懒。。。

  •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