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的病因病机探讨

周圃 健康资讯 2024-12-31 5 0

中风,又称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是现代医学中的一个术语,但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中风属于“中经络”或“中脏腑”的范畴,中风的发生多与人体气血失调、五脏功能失常等因素密切相关,是一种突发性脑血管疾病,其主要特征为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清、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在中医学中,中风的病因病机十分复杂,涉及多个方面。

一、情志内伤,肝气郁结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若人情志不畅,忧思恼怒,则易使肝气郁结,肝火上炎,横逆犯脾犯胃,导致气血逆乱,瘀血内停,久则痰浊内生,阻塞经络,引发中风。《黄帝内经》曰:“怒伤肝”,“怒则气上”,即指情志过激可引起肝气上逆,从而影响心脑等重要器官的功能,诱发中风,现代研究表明,长期情绪紧张和压力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这也从某种程度上佐证了中医学关于情志致病的观点。

二、饮食不当,脾胃受损

《素问·奇病论》有云:“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饮食无度,过食肥甘厚味,易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司,水湿内停,聚湿成痰,痰湿阻滞经络,成为中风的常见诱因之一,过量饮酒亦能损害脾胃,产生湿热,进而形成痰湿,阻塞经络,引发中风,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酒,对于预防中风具有重要意义。

三、劳逸失度,肾精亏损

《灵枢·本神》曰:“肾藏精,精舍志。”《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过劳或久坐不动,均可耗损肾精,肾精亏虚,不能濡养脑髓,导致脑部功能障碍,进而引发中风,长期熬夜、过度劳累同样会损耗肾精,导致机体阴阳失衡,容易诱发中风,保持适当的劳动强度和休息时间,维持健康的作息规律,对预防中风至关重要。

四、年老体衰,正气不足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正气逐渐衰退,气血运行迟缓,脏腑功能减退,易感外邪侵袭,如风寒湿邪乘虚而入,阻塞经络,导致气血逆乱,形成中风,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矣。”故中老年人应重视调养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以预防中风的发生。

五、外感六淫,邪气入侵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火邪等六淫之邪,可通过皮毛或口鼻侵犯人体,扰乱气血,导致经络阻塞,形成中风,尤其在季节交替之际,气候变化剧烈,人体容易感受风邪侵袭,若此时正气虚弱,难以抵御外邪,则更易引发中风,适时增减衣物,注意防寒保暖,避免风寒侵袭,也是预防中风的重要措施之一。

六、先天不足,后天失养

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失当,均可导致人体正气虚弱,脏腑功能失调,易于感受外邪,从而引发中风,先天不足者,往往体质较弱,易感风邪;后天调养失当者,如饮食不当、作息不规律等,均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常,最终引发中风,无论是先天还是后天因素,都需重视调养,以维护人体健康。

中风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与情志、饮食、劳逸、年老体衰以及外感六淫等多种因素有关,中医治疗中风强调辨证施治,注重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补益正气,通过综合调理,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注重情志调节、合理膳食、适度运动、保证充足睡眠等,以降低中风风险。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周圃

这家伙太懒。。。

  •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