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视角下的急救与调理

珊鸣 健康管理 2025-02-05 3 0

在炎炎夏日,中暑成为了一个普遍的问题,中暑不仅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严重时还可能威胁生命安全,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健康越来越重视,而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暑有着独特的认识和应对方法,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预防、应对及调养中暑,旨在帮助大家在高温天气下更好地保护自己,远离中暑带来的困扰。

一、中暑的中医认识

在中医理论中,中暑属于“暑病”范畴,其病因为外感暑热之邪,中医认为人体内外环境相互作用,人体内部阴阳平衡被打破,导致体内阳气过旺、阴液亏损,当外界环境温度过高时,人体汗腺分泌增加以调节体温,此时如果大量出汗,会耗伤人体津液,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如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等,若暑热之邪深入脏腑,则可能出现高热、昏迷等症状,在中医看来,中暑不仅是由于外部高温引起的,更是人体内环境失衡的结果。

二、中暑的症状与分类

根据中暑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三个阶段,先兆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出现的短暂不适症状,如口渴、多汗、疲乏无力、心悸、注意力不集中等;轻症中暑则表现为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湿冷、脉搏加快等;而重症中暑则是更为严重的状态,患者可能出现高热、无汗、意识障碍甚至休克,危及生命安全,了解不同阶段的症状有助于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三、中暑的急救措施

1. 移至阴凉通风处

一旦发现有中暑迹象,应立即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避免继续暴露于高温环境中,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使用空调或电风扇帮助散热,保持空气流通有助于降低体表温度,缓解中暑症状。

2. 补充水分与电解质

中医视角下的急救与调理

中暑时人体大量出汗,会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质流失,因此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非常重要,可让患者饮用温开水、淡盐水或含电解质的饮料,但要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注意观察患者的尿量和颜色,以便评估体内水分是否充足。

3. 降温处理

为了快速降低体温,可采取物理降温的方法,用湿毛巾擦拭患者身体,尤其是腋窝、颈部和大腿根部等大血管分布区域,促进体热散发,也可以使用冰袋或冷水浸泡的毛巾敷在额头和颈部,但要注意避免直接接触皮肤造成冻伤。

4. 休息与观察

中暑后,患者需要充分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和其他症状,如持续高热不退、意识模糊等,应及时就医治疗。

四、日常预防措施

1. 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

尽量减少在烈日下活动的时间,尤其是在一天中最热的时候(通常是中午到下午),外出时佩戴遮阳帽、太阳镜,穿着轻薄透气的衣物,携带防晒霜,做好防晒工作,选择阴凉处行走或停留,减少阳光直射对身体的影响。

2. 合理安排饮食

夏季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西瓜、黄瓜、冬瓜等具有清热解暑的作用,可适量食用,避免过多摄入油腻、辛辣食物,以免加重肠胃负担,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保证营养均衡。

3. 充足睡眠与合理运动

夏季昼长夜短,应注意调整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夜间开窗通风,使用空调时设置适宜的温度,避免过度制冷,在清晨或傍晚气温较低时进行适量运动,如散步、太极等,增强体质,提高抗暑能力,切忌在高温时段进行剧烈运动,以免消耗过多体力,加重身体负担。

4. 适当补充盐分与电解质

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或运动时,需适当补充盐分与电解质,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可以喝一些含有盐分的饮品,如淡盐水、椰子水等,但要控制好摄入量,避免过量。

5. 注意个人卫生

勤洗手,保持个人清洁,避免因细菌感染引发疾病,夏季是蚊虫活跃期,要注意防蚊虫叮咬,避免中暑的同时也要注意其他疾病的预防。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中暑的发生,即使不幸中暑也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减少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希望各位读者能够掌握这些知识,在炎炎夏日中保持健康,享受美好的生活。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珊鸣

这家伙太懒。。。

  •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