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全体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其内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心理学专家提出: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应是发展个性的辅导;心理辅导的方向和根本目的是帮助一个人去发展所有的潜力,有快乐的人生。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冶疗;也不等同于心理咨询,而是面向每个学生,并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靠学校普通教师来组织和实施的,必须最大程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时期。一方面,他们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上的种种矛盾、困惑和斗争,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他们的年龄尚小,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尚不健全和成熟,需要得到成年人(特别是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心理学家指出:学校教育应致力于为儿童创造有利于心理发展的环境,促使他们更好地健康地成长。笔者认为,首先广大教师要有较高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认识;其次是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有关理论;其三是学习、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其四是敢于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边学边干,形成一支由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相结合的心育氛围浓厚的师资队伍。
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体现小学教育的特点。基础性和普及性是小学教育的两个基本特点。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应是为儿童的健康发展选择适合儿童教育方法。使小学生在认知、情感等领域里得到帮助和培养,让儿童从小学会认识自己、接纳他人,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以科学、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学习,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让儿童从小学养成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成为会理解和尊重他人、诚实和积极进取的小学生。因此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花精力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一小部分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的小学生,应及时地进行疏导使小学生心理向着健康的方面发展。
二、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竞争,生活日新月异地发生变化,小学生周围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宁静的小学校园也越来越热闹,现在小学生实际上要比他们的父辈承担多得多的心理压力。依据我们的观察,认为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物质丰裕导致刺激或变化。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小学生比较容易满足,考试取得一个好成绩,只要有一颗糖的奖励也会欣喜若狂,也比较重视家长和老师的表扬。现在小康之家衣食丰裕,还有为数不少的一部分属于先富起来的家庭,家长过于宠爱孩子,物质的要求有求必应,以至于有的小学生对鼓励、表扬无所谓,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
2、父母推托工作忙,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小学生的家长恰好是年轻力壮干事业的好时光,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相对而言,贵州的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特别是毕节地区,就拿笔者任教的黔西县仁和小学来说,多出现父母外出打工,而子女多由祖辈照顾的情况。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耐挫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3、独生子女缺少玩伴,在班级集体中表现出自私、缺少合作精神。由于居住条件的改善,大多数家庭独门独户,小学生放学后在家里和电视、电脑为伴,没有交往的小伙伴。由于缺少交往活动,在班级集体中往往几个能干的学生无法合作做好一件小事,不懂得互相帮助。
4、家长对孩子希望过高。现代社会高学历的影响使得一些家长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孩子,期望值越来越高。家长对于分数的敏感甚于孩子,孩子考试得99分回家得不到表扬,家长会问为什么不是100分,就是得100分回家也同样要接受教训,关照不要骄傲呀,不要自满呀,要努力呀,造成了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家庭管教过严,一进家门就做作业,以至于一出家门仿佛小鸟飞向天空,到了学校就任性发泄放纵。
5、小学生能力普遍较强,个别学生自我表现欲过强。父母文化程度提高和社会教育媒体的影响,当代小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比较高,但是个别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太强。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很聪明,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上课举手发言很积极,只要老师没有请他回答问题,他就会认为老师不喜欢他,故意讲话、吵闹,甚至闹到无法上课,他真正的目的不是要跟老师捣乱,只是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
6、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师素质存在问题的负面影响。不可否认,小学教育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最突出的是过分强调了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的教育。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也是时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2、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也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心理辅导室的工作更加专业化,教师应培训上岗。心理辅导室要有专任教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小学生心理辅导室建设的环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要增加儿童的特点,让小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仿佛进俱乐部活动一样开心。心理辅导室的名称可以童趣化。3、个案教育。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两种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化。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的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以写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一、“四力”在《刚要》中孕育
教育部在2002年制定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不仅具有规范性,还具有可操作性,我们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的“四力”心理健康教育就在《纲要》中孕育。
1.“四力”的提出
《纲要》中的具体目标有三条,其中两条以“能力”、一条以“品质”为目标,这是在告诉我们,心理健康教育要着重增强学生的心理能力,关注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品质。这是殊途同归、内外兼修的具体目标。所以我们首先确定要以培养学生的心理能力为支点,有了这个支点,我们就可以启动整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那么究竟以什么样的能力培养作为那个支点呢?我们又该在增强这些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怎样的个性心理品质呢?
《纲要》引导我们追问、思考、探索。在近一年的求索中,终于确立了以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为我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以增强学生的感爱力、自信力、耐挫力和自控力(以下简称“四力”)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点,在小学六年时间里,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方法和方式,根据“四力”的内涵,有计划、有组织、有序列地开展形式、内容丰富的“四力”主题活动,发展学生的“四力”,并逐步内化为学生感恩、向善、自信、自控、开朗、勇敢、正直、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总目标。
2.“四力”的具体目标
(1)感爱力,是指对各种情感体验、理解和表达的能力。通过感爱力的培养,给爱表达的时空,培养学生感受亲情、师情、友情等爱的能力,使学生拥有懂得感恩,懂得回报的情怀。
(2)自信力,是指对自己充满信心,总能保持从容平静的能力。通过自信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遇事敢当、处事敢为的魄力。
(3)耐挫力,是指勇往直前、耐受挫折的心理力量。通过耐挫力的培养,使学生面对困难能够百折不挠、从容豁达。
(4)自控力,是指个人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主动掌控的能力。通过自控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抑制冲动、抵御诱惑的能力。
是不是可以想象,当一个孩子具备这样四种能力的时候,他会是怎样的阳光、快乐、幸福啊!而这,不就是我们一直孜孜以求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美好前景吗?
3.“四力”的基本原则
《纲要》的基本原则中提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以及“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我们首先明确“四力”的第一条原则:“四力”是以心理滋养为主、心理调适为辅、心理矫正为补的教育。
而同时我们还发现在师生中存在着这样的一个观念,那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为解决心理障碍而进行的教育”。记得我刚在学校成立“阳光小屋”心理咨询室的时候,竟然有老师对学生说:“你再不认真,我就把你送到‘阳光小屋’去。”一句话,让我默然好久。面对这样的现状,还有《纲要》中提出的“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我们明确了“四力”的第二条原则:“四力”是要求全体教师都参与的,做到全体学生心灵中去的教育。
《纲要》的基本原则中还提出有“针对性”“科学性”,我们提出“四力”要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和心理需求,开展有层次性的教育。
二、“四力”在多维活动中成长
《纲要》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方面提到:“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个别咨询与辅导”“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在这些途径和方法的指导下,我们明确了“四力”要以一定的活动为载体,每一个活动的设计都必须具有独特性、操作性、针对性、层次性、普适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实效性,并且强调活动要和家庭、社会紧密结合,开辟培养“四力”的多维途径。
1. 立足校园,打造“四力”活动的阵地
“四力”活动的开展一定要坚守学校这个主阵地。我们首先对所有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建立“先培训、后上岗,再培训、再提高”的培训机制,因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解惑者,也是示范者,在引导学生走向知识、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同时,也要承担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
“四力”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点,“四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活动为载体,所以我们确立“四力”的以下主题活动。
(1)感爱力主题活动――“寻找爱的细节”。生活中不缺少爱,缺少的是寻找爱的慧眼。各年级部根据这一主题,和学校的“读书节”“感恩节”相结合,通过心情笔记、感动校园学生评比、心理剧、主题班会、家庭小品等形式,设计符合本年级学生特点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感爱力。
(2)自信力主题活动――“我和昨天比进步”。每个人都会通过比较来看自己的进步,但是不同的比较角度会有不同的结果,和别人比的结果,不是自卑就是自满,而和自己的昨天相比较,才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才能获得前进的自信心。各年级部根据这一主题活动,和学校的“艺术节”“数学节”“英语节”相结合,通过心理剧、演讲、采访、笔记、作文比赛等形式,设计丰富的、符合本年级学生特点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力。
(3)耐挫力主题活动――“困难,我不怕”。学生的学习、生活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正确地面对困难,面对挫折,百折不挠地前进,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各年级部根据这一主题,和学校的“体育节”“科普活动周”相结合,通过心理游戏、野炊、野营、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设计符合本年级学生特点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耐挫力。
(4)自控力主题活动――“我战胜了诱惑”。对于小学生来说,诸如路边小吃、电脑游戏、不良读物等等都可能成为诱惑的来源,要战胜这些诱惑,必须有一定的自控力。各年级部根据这一主题,通过心情笔记、情景剧、报告团、班队会、“诚信考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控力。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广泛开展了以下活动:
(1)“每周一歌•每日一唱”活动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通过节奏、旋律、和声、音色的完美组合,感染欣赏者。音乐欣赏的过程不仅能直接体验音乐音响,还可以起到唤起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音乐欣赏同时也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因此,“每周一歌•每日一唱”活动是构建“四力”和谐氛围的基础,是心理滋养的有效方法。
(2)“‘四力’少年”评选活动
通过升旗仪式、中队会宣传“四力少年”的事迹,并开展“‘四力少年’大家学”“‘四力少年’和我手拉手”活动,让“四力少年”成为学校“四力”活动的典范。
(3)“四力”校园心理剧、家庭小品剧本创作、表演评比活动
细心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通过演绎校园、家庭生活中的人和事来减缓学生的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作为心理剧的策划者、组织者,班主任和心理辅导教师要能把握和控制心理剧的进行,在需要时进行点拨。同时进行“阳光小屋”团体、个案咨询等常态活动。
(4)“美妙”批评活动
学生的教育离不开批评,缺少批评的爱是畸形的爱,但由于种种原因,批评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教师中开展“美妙”批评活动,让学生把批评当成一种美好的经历,变成一种可以享受的艺术。“美妙”批评要做到以下几点:批评要柔声、批评要具体、批评要换位思考。学校通过沙龙、典型案例交流、征文等活动,提高“美妙”批评的实效性,学校还将汇编《“美妙”批评经典案例集》。
2.联动家校,拓展“四力”活动的空间
《纲要》提出“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所以,我们在“四力”教育中要合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完善家校联系制度。例如,以“我和孩子一同成长”为主题,通过家长沙龙、讲座等形式分年级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通过“家庭小品剧”的剧本评比、表演等方式,让家长了解、领悟、参与到学校的“四力”活动中;主动与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提升家长的教育品质,努力形成家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建立家校沟通、联动机制,在家庭中拓展“四力”的活动空间。
3.融入社会,搭建“四力”活动的舞台
“四力”活动要借助相关媒体和网络平台,开辟“‘四力’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宣传“四力”活动的开展情况,提升“四力”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四力”活动还要积极利用工厂、社区等社会资源,通过开展参观工厂、野炊、社会综合实践等活动,让“四力”行动融入到社会大舞台,提高学生和社会交融的能力。
三、“四力”在组织管理中强壮
《纲要》在组织实施部分提到“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大中城市具备条件的中小学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配置专职人员”等要求。我们提出:
第一,将“四力”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德育工作之中,学校成立“四力”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成员由主管德育校长、教导处、大队部、工会等部门负责人、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代表组成。
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决策和统筹协调工作;制定组织管理和业务指导制度;负责教学研究,认真组织和规范实施各项教育教学活动;负责课题研究、活动成果的整理、分析、评估和归档。
第二,成立心理咨询室,制定心理咨询制度,确定心理咨询人员分工,监督心理咨询室的工作运行。
一、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我们的基本思路是:以科研为先导,以专家为依托,以教师培训为重点,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目标。我们具体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领导重视,全员参与。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独唱”,而应是全员参加的“大合唱”,指挥者就是校长。我校位于市中心,学校场地比较小,也没有拓展的空间。徐校长硬是想办法开辟了一间心理咨询室――“青苹果乐园”,旨在让这些“青苹果”们在这里得到轻松和快乐。“青苹果乐园”采用温和、平静的色调,显得温馨、亲切。翠绿色手型沙发与墙壁颜色协调,线条简洁,质地柔软舒适,让学生感到好像躺在妈妈得怀抱中。电脑、电视用于播放松弛音乐,卡通画开拓遐想空间,令心境舒畅。绿色植物得点缀更令环境充满生机。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孩子们的乐园!
徐校长常教导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使他们健康成长,这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神圣的历史使命。”她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的德育工作,并对心理教师提出了三项要求:①集体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重点放在多数学生心理疾患的预防上,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②避免医学化倾向,预防为主,重在保健。③主要抓好学习、人际交往、正确认识自我三个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各班主任在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利晨会和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对学生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心理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培强自学能力,从而纠正不良学习心理与行为习惯;人际交往教育,使之学会交往、乐于合作、关心他人,增强人际协调能力,减少人际冲突,促进人际和谐;适应性教育,使之积极适应各种环境变化及社会中各种应激事件;耐挫折教育,使之学会应付挫折刺激,避免心理失常、增强意志、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人格塑造教育,使之学会修身养性,增强自我教育能力,从而矫正不良的心理品质,促进个性全面发展;情感调适教育,使之学会科学的心理调适,增强自我调控能力,从而避免心理失衡。
(二)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2、我们学校的“辛老师团队”,利用学校网站,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并设立信箱,让学生学会主动关心自己的心理问题,并能积极地寻找帮助。
3、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个别有心理问题和进行咨询的学生做好资料记录,关进行情况分析。
4、重视学科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意识渗透。各语文、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等学科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渗透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并能在上课、教研课等活动中得到体现。
5、开展问题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针对各班确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针对存在问题共同讨论,进行专题研究,寻求合适的教育对策。
(三)重视教师心理健康理论学习和实践教育。
我校鼓励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考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学历进修和培训。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理论学习,特别是很多八十后教师面对九十后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打不得,骂不得,重不得,轻不得,苦口婆心又嫌你婆婆妈妈。”“不但成天要和学生斗智斗勇,而且还要时不时面对来自学生家长的不信任眼光和无理要求。”“学生家庭有相当比例是单亲家庭,父母离异。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孩子大多扔给爷爷奶奶,孩子的家庭教育大打折扣。”“以前家庭溺爱孩子的模式是‘4+2+1’,现在变成了‘非常6+1’,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一样惯孩子,孩子最不缺的就是宠。”面对老师们的困惑和压力,我校特别请来吴文君老师为教师减压,请尚想心理工作室的心理咨询师为老师作团体辅导,请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老师为大家作讲座等,并要求教师认真研读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作好读书笔记,能理论应用实际。教师努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用良好的心态面对学生中、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在教育学生方面,人人都是心理健康辅导员,能慎重对待学生主动向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及时作好反馈。学校也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评先进、评优秀班主任的依据。
二、实践效果
1、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减轻学生负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辅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掌握优化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这样就等于减轻了课业负担;另一个方面是通过人格辅导和人际交往的辅导,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适应社会能力,消除了他们的心理障碍,这也就减轻了他们的心理负担,使他们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之中,大大地改善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人际关系。学校里打骂现象明显减少。
2、改善了班主任工作艺术
自从班主任掌握了心理辅导的技巧并运用于班级管理之中后,各班的班风班貌有了明显的改进,同时班主任用抄书、罚站、谩骂等手段来管、卡、压学生的现象不见了。班主任自己也觉得班级管理比以前轻松了。由于学校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社区活动等途径有意识无意识地向家长灌输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识,提高了家长的教育水平和自身心理素质,这就无形之中帮助班主任做了大量教育孩子的工作。
3、提高了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确实给广大教师带来了一场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革命,许多教师把从心理健康教育中学到的情景体验、角色扮演等活动式、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科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提高学生的素质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三、思考与体会
通过这次的总结和反思,我们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1、创设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社会环境
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除了学校,更主要的因素是社会环境,如何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创设良好的社会氛围,这项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努力提高。
2、心理健康课是否能与思品课整合?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指出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在社会参与的力量中,家庭对小学生成长最为重要。家长是否有效地协同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决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校心育的协同开展,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即双方优势的相互利用和互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优化。
青少年学生的成长环境主要有学校、社会和家庭。其中,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在社会参与的力量中,家庭对小学生成长最为重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是整个社会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则是孩子在其人生道路上所接受的一切教育的基础。所以,家长的教育行为是关系着孩子良好个性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关系着民族素质、国家命运的大事。家长是否有效的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决定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是学校责无旁贷的义务,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家校心育的协同开展,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即双方优势的相互利用和相互补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优化。
目前,有关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基本上立足于学校如何指导家庭,认为学校在协作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现实中家长素质良莠不齐;另一方面,学校是从事教育的专门机构,拥有大量的教育专职人员,懂得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能按教育规律科学地对儿童施以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起主导作用有利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成为一个一致的过程。而如何深入进行合作,家庭在协作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如何发挥,未有较深入的研究。这就造成了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不高、流于形式的现状,在实践中存在着种种问题。
一、家校协同开展心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教师对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
我曾对本校部分学生家长,进行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调查。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认识到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但认识与行动存在差距。无论是与教师的谈话或是在日常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家长很少涉及或没有涉及到孩子的心理健康。从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看,大部分家长缺乏参与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或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人员的事情,是学校的任务,自己只管孩子的吃、穿、住。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孩子一上了学,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一股脑儿地全推给了学校,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不仅如此,他们还会把家长参与看作是学校推卸责任、是学校无能的表现。
在对数十名教师进行的调查中发现,有个别教师认为“与家长保持一定的距离会工作得更好”,认为“后进生主要是因得不到家长的关心”,“家长让孩子看电视太多了”,“觉得家长不关心他们的孩子”,“放弃了父母的职责”。有个别教师认为,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素养差,心理健康教育又是新生事物,家长并不太了解,学校若组织家长参与心育麻烦太多,简直是自讨苦吃;或认为除了学校家长对学校的其他活动并不积极,他们跟教师在教育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见解和期望,很难达成一致的意见。另外,一些学校认为搞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建个心理咨询室或辅导室应付上级检查,在硬件上作文章,根本谈不上与家长合作;或只由个别教师面向少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要与这些家长联系;或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热衷于编家长读本、讲概念,搞形式主义。
(二)实践中家校协作心育的误区
1.目的不明,活动简单化。在实践中,一些教师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归于家长,认为是家教不好。或者将家长会,家访等家校协作形式看做是向家长告状的好机会,很少与家长协商解决问题。反之,家长也会有这种行为。有了这样一道屏障,双方根本无法平等地进行沟通合作。另外,学校开展的活动少有心理教育色彩,与班队活动协同;或在家长学校活动时什么都讲,没有专题。
2.活动缺乏针对性,流于形式。学校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目标笼统而空洞,内容庞杂而无序。往往是班主任认为必要时就进行,许多是有了问题才想起家长。即使是已经开展的活动,也往往没有计划、活动记录和总结,在活动时间上时断时续,只是围绕几个大的时期如期初、期末、节假日等进行,就是健康教育板报和小报也是几个月才出一期,家长学校好几个月才组织一次活动,随意性、盲目性强,家长所获得的也只是一些规劝性的知识和技能,很难迁移到日常家庭教育中。
3.以学校为中心,双向交流少。许多学校在实践中采用简单的灌输方法,仅仅把书报杂志上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摘抄到黑板、宣传栏或小报上,算是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家长会几乎成了报告会——基本上是教师讲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或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家长只是接收器。这种单向交流,处处以学校为中心,只考虑到学校的需求,效果可想而知。
(三)专业人员匮乏,部分教师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家校协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教师。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无论从规模还是业务水平,都不能与现实的需求相适应。专业教师相当匮乏,一所学校专职教师一般为1名,而需要服务的学生达几千人。部分教师尽管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训练,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由于教育教学经验不足,还基本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有的教师仓促上阵,缺乏科学基础知识,容易误导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有的教师只是讲授心理学知识,并要求学生上课记笔记,划重点,在对家长进行辅导的时候也是如此,这种重知识轻体验的授课反而加重了学生负担。另外,部分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优秀师资的欠缺,是制约家校协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
二、国内外开展家校合作的方法
1.国外如何开展家校合作
当今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家校合作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学校所采取的主要形式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美国学者按家长在学校合作中担任的角色分为三类:
①家长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家长以这种角色参与的家校合作方式主要有: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小报、家庭教育咨询、家校书面联系、电话联系和个别家长约见等。
②家长作为学校活动的自愿参与者。这类家校合作的方式主要有:家长报告会、课外辅导、家长帮助指导职业实习和特殊技能训练等。
③家长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家长参与决策的具体合作方式有:家长咨询委员会、教师-家长会、家长出任校董事会成员等。
2.我国开展家校合作的实践
在我国,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传统的“家长会”。根据学校工作日程安排,一般在开学、期末考试结束或举行大型活动之前,召集家长到校,沟通双方的情况。
二是近年来兴起的“家长学校”。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性,为家长提供一些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技巧。
三是家访。一般情况下,学校会将普防、随访和定期访问结合。家访可以具体个别地针对学生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家校联系,其最大的作用在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家长对教育子女的主动性。
三、我校家校协同开展心理教育的策略
(一)强化协作理念,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1.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提高教师的认识和心育水平。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家校协作气氛,首先要培训教师,让所有教师明确协作的意义及目的,懂得学校与家庭的协作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利益。另外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提高教师的心育水平。我校全体教职工通过定期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如:①征定并阅读《中小学心理健康》杂志;②请进来,2007年7月我校请山西大学心理教育专家刘丽老师、2008年9月请太原电视大学的张奠石校长为全校教师作专题讲座;③走出去,2007年5月和2008年8月我校派专人到北京和哈尔滨参加了全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论坛;2008年10月校领导亲自参观心理教育示范校等等,通过这些方式一是让教师学习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认识,增加自身素质;二是掌握协作心育的基本要领,以积极的态度,接纳家长为协作伙伴,视家长为教育资源,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
2.通过参与活动和针对性培训,提高家长的认识和心育能力。我校主要通过每年落实“421”工程。即:4次家长培训会;2次家长参与的亲子活动;1次家长开放评价。
首先,每学年初要进行家长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参与教育的情况,及时捕捉信息。通过汇总,了解家长参与情况,已有的认知水平,进行针对性的培训。①对家长所存在的心育问题,划分类型,再有针对性地组织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能密切联系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②组织专家与家长面对面座谈,现场解疑。如:我校请山西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的专家对全校家长进行专题讲座,随后进行了与专家的面对面交流;2008年请“知心姐姐”报告团的老师对全体家长进行赏识培训;③向家长发放有关学习材料,并推荐针对性较强的书籍;④请学校的部分教师、优秀家长介绍成长的经验,因为榜样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容易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产生隐性和显性的综合效应。2007年11月我校组织学校领导、优秀教师夏燕萍和袁巧荣分年级与家长进行座谈;2008年5月邀请长治好家长周大淇对全校家长进行经验交流;⑤学校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组织一些亲子互动的情境活动,如:每年5月的体育节,亲子趣味运动会,设置了父母和孩子、父或母与孩子的项目;11月读书节,父母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并和孩子一起交流分享成果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们作为主要组织者,使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了新的认识,并能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更主动地与学校协作。
(二)协调组织机构,促进家校协作升华
为巩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必须建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因为家庭和学校建立有效联络时,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可能很难达成目标,需要学校从制度方面对合作加以保障与鼓励。
为此,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逐步形成从上到下的行政领导、主要负责人、家长委员会三方指导体系。行政领导负责抓具体协调工作,协调各方,齐抓共管,统一领导,形成合力;主要负责人实行指导与管理结合、扶持与检查并重的工作方针,保证家校协同发展有序,措施有效,目标明确,方案落实;家长委员中的专家、学者、家长代表负责调查反馈合作情况,通过举办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推动家校的有效协作,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三)从家庭教育入手,提高家长自身素质
1.开办家长学校,举办系列讲座,传播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为家庭、学校的协作打好基础。家长学校授课内容主要涉及: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既从学校工作出发,也从家长的实际需要出发,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参加讲课的有专家学者,也有学校的领导、教师,还有家长本人。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举行大型心理健康讲座以及经验交流会,给家长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如:在聆听了长治优秀家长周大淇的经验介绍后,家长写心得交流讲座感受。另外通过参观学生作品;召开小型家长座谈会,共同研究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如:2008年11月我校举办家长学校的代表座谈会,让家长学校的成员来到学校参观校园、学校的设施设备、参加学校学生的早操、进到教室听教师授课,并和校领导座谈等;2007年5月,校长、心理教育的两位专家和学校单亲家长召开了心理健康教育研讨,就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展开了讨论,为单亲家庭的教育指明方向。
2.家访是学校和家庭联系的重要渠道,形成家访制度。学校要求班主任每学年对学生普访一次,对学生存在的缺点和问题,主动从学校、教师的角度承担责任,不埋怨家长,不指责学生,和家长学生一起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进步。如:2008年9月我校召开了全校教师集体家访大行动,全校教师家访一位结对的学困生和一位单亲家庭的学生,走入学生的家庭,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和家长的讨论、了解,共同找到学生存在问题的症结,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和办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加强宣传和咨询,让家长和社会更多地了解并关注学校教育,形成积极参与教育的协作氛围。利用学校板报、广播、家庭教育小报等,指导家庭教育。请家长走进校门,参与学校活动,了解学校,重新认识学校,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如我校每年上半年举办亲子趣味运动会;6月举办学生综合展示活动;下半年举办“读书节”亲子共读书并交流分享活动;英语节家长参与活动,请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活动,体验教育,增强亲子感情。
(四)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拓展教育功能
社区教育是时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更包括社区的、家庭的正规的、非正规的一切教育过程。实施家校合作,客观上必须进行教育空间的拓展,开展全程、全员、全方位的社区教育,让每个学生、每个家长,随时随地都有学习的机会,随时都能感受到“教育场”的作用,从而提高家校协作的成效。社会的教育资源丰富多彩,如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场、公园等文化设施,各类工厂、机关、部队,还有社会上各种文艺人才、英雄人物、离退休干部、教师等都是教育有重要力量。
学校主动挖掘并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把家长学校与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联系起来,加强指导与引导,整合与拓展教育功能,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大环境。
总之,家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开展,才能优势互补,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资料
1、程正方《学校管理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8
2、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8颁布
3、沈贵鹏载《教育研究》《关于心育的几点思考》2002年5月刊
4、姚本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版
关键词:人格特性 学习适应性 比较
中图分类号:G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181-01
一、研究意义
目前,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旨在了解中学生在人格特质和学习适应性方面的特点及个体差异,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
二、研究方法
1.被试:共发放问卷521份,收回问卷521份,其中有效问卷508份,其中初中学生295人,高中学生213人;男生305人,女生203人)。
2.研究工具
2.1 卡特尔16因素人格测验
2.2 学习适应性测验(周步成,1992)。该测验分为15个分测验:学习热情、学习计划、听课方法、读书和记笔记方法、学习技术、应试方法、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朋友关系、独立性、力、身心健康、回答一贯性、要求水准、归因方式等。该量表为Likter五点计分方式,其中1表示差等,2表示较差,3表示中等,4表示较好,5表示很好。本研究选择了其中的部分项目。
3. 数据处理方法采用SPSS for Windows(10.0)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
三、调查结果
1.初高中学生16PF人格特质之比较研究
在508名学生的人格测验中,初高中学生的人格特质除少数项目上存在0.05水平的显著性差异外,其余的项目均差异不大。
2.中学生16PF人格特质的性别差异研究。在比较中学生在人格特质上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的研究中发现,男女学生除了在某些项目上存在性别差异外,其余的项目均无显著性差异。
3.初高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比较研究
在学习适应性方面,初中学生与高中学生除了项目读书和记笔记方法和要求水准外,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4. 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性别差异研究
在比较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性别差异的研究中发现,男女学生在学习适应性的各个项目上均差异不显著。
四、分析与讨论
1.中学生16PF人格特质的比较研究
1.1 本研究发现,在卡特尔的人格测验中发现,总体上高中学生与初中学生的人格特质差异并不大,只是在人格因素恃强性、有恒性、次元人格因素/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方面,初高中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高中学生的恃强性明显高于初中学生,说明高中学生更好强、更有自己的主见,这与以往研究中的结论是一致的,高中学生表现出比初中学生更喜欢争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够独立、批判地思考问题,对同学、教师、家长、书本都有自己的看法,且高中学生表现出更安详警觉,果断,有进取心。但是研究结果也显示,高中学生的恒心和责任心不如初中学生,说明高中学生需要在有恒性方面加强培养,当然初中学生的有恒性在大多情况下得益于教师、家长的叮咛嘱托,表现出自我约束的他律性特点,一旦缺乏别人的督促,很可能会表现出本研究的结果,即有恒性在成长后反而降低。所以学校教育应注重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由他律到自律发展。
1.2 中学生在人格特质方面的性别差异
研究结果发现,男生的有恒性、独立性和次元人格因素怯懦与果断方面要强于女生,说明男生比女生更独立、有主见,有恒心、且果断,而女生在合群性和/敏感性方面要强于男生,说明女生更善于和喜欢与人打交道,且对环境和人际的敏感性更强。这种差异表现与社会对男女不同性别所给予的不同期望有关,而中学生的个性形成是与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的,所以在其人格特质中所表现出的这些差异是可以理解的。但本研究中还发现女生的敢为性也明显高于男生,这个结果尚需在以后研究中继续关注。
1.3 在对中学生的人格特质研究中发
现,无论是不同学部,还是不同性别,均有一个一喜一忧的结果:喜的是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均略高于常模中的均数,说明目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总体上仍处于正常范围;忧的是中学生的创造能力标准分值均低于常模标准的5份中间值,说明我们的创新教育迫在眉睫。
2.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比较研究
2.1 由于本研究取样的局限性,高中学生大部分属于市属重点中学的学生,而初中学生则属于一般性质,所以在初高中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的比较研究中,高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计划、听课方法、学习技术、应试方法、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朋友关系以及总分上均高于初中学生。这一结果一方面说明重点高中的学生确实在学习适应性上较强,教育应充分的运用这一笔经验财富,另一方面也指明了初中教育在学习适应性上的培养方向,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制订学习计划的能力,以及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外,还应在学习技术、听课方法、应试方法等方面给予指导。另外,还应注重学生学习环境的培养及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2.2 中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无明显的性别差异是本研究的另一个结论,说明男女性别在学习习惯和方法是没有优劣之分,女中学生应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学习时注重学习方法和技术的培养,增强自信心,以突破长期以来认为中学阶段是女学生的滑铁卢的观念。
五、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1.由于被试样本量较小,所以本研究结论需要进一步验证和探讨。
2.扩大样本以进一步探讨中学生人格特质和学习适应性方面的特点及发展规律,为继续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郑日昌1中学生心理卫生[M]1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1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