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哈尔滨体育学院建校60周年

芊园 痛风知识 2024-12-19 2 0

冰雪文化传承不息  特色办学声名远播

——写在哈尔滨体育学院建校60周年之际

 

哈尔滨体育学院 党委宣传部  张海龙

 

   六十年,在中华文化的记忆中,正值一个甲子轮回,在哈尔滨体育学院的发展历程中,则是一曲激扬奋进的交响乐章。哈体人承载着光荣与梦想,演绎着风采与华章,在冰雪大地上坚韧成长、书写辉煌!

   哈尔滨体育学院坐落在冰情雪韵的北国名城哈尔滨,是黑龙江省体育教学、训练与科研中心,也是我国冰雪运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从占地面积不足20万平方米,到目前拥有哈尔滨市主校区和帽儿山第二教学区两个教学区域共计278万平方米,学校办学条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科基础日益坚实,冰雪特色声名远播,社会影响力空前提升,各项事业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历经60年的艰辛曲折和接力传承,哈尔滨体育学院现已发展成为冰雪特色鲜明、学科优势明显、专业布局合理、教学科研训练成效显著的体育高等学府。学校隶属于黑龙江省教育厅,是200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

学校总占地面积278.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多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582人,在籍本科生6000多人、研究生近200人。学校建有现代化的综合训练馆、大学生滑冰馆等室内外体育场馆30多个。新建的大学生食堂、学生宿舍和教学科研楼等服务设施极大改善了办学条件,全面优化了育人环境。帽儿山第二教学区高山滑雪场是目前全国高校中建筑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功能最完备的雪上项目教学、科研、训练、竞赛和社会服务中心。

   一、筚路蓝缕开山林

   1956年,在中国大地一片奋进歌声中,哈尔滨体育学校开启了创业历程。1958年,哈尔滨体育学校升格为哈尔滨体育学院。1970年,哈尔滨体育学院并入哈尔滨师范学院,1979年在原校址复建。期间,学校的发展建设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尤其是60年代全国院校调整时期,哈尔滨体育学院险些被合并。1963年周恩来总理来黑龙江视察,关心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哈体院不要调整掉,还要办下去”的重要指示,极大鼓舞了全校师生,确保了学校在历史转型的特殊时期过了难关,在蜿蜒曲折中继续前行。

   建校之初,哈体的创业者们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在异常艰苦的办学条件下拓原开荒。根据当时国家体委的规定,体育学校的建设用地面积需要30万平方米,但1956年开始筹备建校时,黑龙江省委只批给空地面积12万平方米,其余部分直到飞机场搬迁也没有补足。由于施工过程中遭遇建筑材料不够、经费人力不足等种种困难,导致了基建工程拖延和开学日期推迟,学生开学后不得不在操场搭建的蓆棚子里住宿和上课。据老校友回忆,当时学校的环境一片荒凉、杂草丛生、地面凹凸、污浊难行。蓆棚里吃饭,上边漏雨,下边泥泞,秋末早寒,雪打饭碗。就是在这种异常艰苦的环境条件下,广大师生克服重重困难,以人定胜天的坚强信念,一手拿纸笔,一手拿锹镐,边建校、边教学,共同劳动、学习、工作和生活。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全校师生决心用双手改变学校的面貌:他们以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同甘共苦,以苦为乐,投身建校劳动,改变生活条件,搬土丘、填低洼、除杂草、平场地等;他们不等不靠,栉风沐雨,终于自力更生地完成了新生学校的初建和教学任务。建校初期的艰苦创业,为哈尔滨体育学院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这种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更加奠定了哈体事业的基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此后,虽然历经“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历史曲折和浩劫,长期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和冲击,以致1970年被合并到哈尔滨师范学院,但哈体院的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仍然保持着对党的绝对忠诚、对体育事业的执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办学,终于迎来了1979年的复建。复建以后,哈尔滨体育学院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抓改革、打基础、创特色、上水平”的办学思路,到“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上特色、上条件”的发展理念,再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选择,一代代哈体人薪火相传、接续奋斗;从“建设具有北方特色的体育高等学府”到“建设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质量优良、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体育高校”, 学校领导班子逐步明晰了自身定位,确立了奋斗目标,并积淀了“崇德尚勇,求知躬行”的校训精神。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高举旗帜、锐意进取,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冰雪特色鲜明、国际国内有重要影响的高等体育强校”的更高目标,并正在将规划愿景转化为生动现实。

热烈庆祝哈尔滨体育学院建校60周年

   二、春华秋实谱新篇

   学校现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休闲体育、体育经济与管理、新闻学、英语、舞蹈表演等11个本科专业,分设冬季奥林匹克学院、体育教育系、运动训练系、运动科学与健康系、休闲与社会体育系、武术系、体育艺术系、体育人文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等教学院系(部),以及科学实验研究中心、运动医疗康复中心等教辅科研机构,形成了中专—本科—硕士研究生一条龙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了教学、科研、训练、竞赛和社会服务“五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历经风雨沧桑路,终有今日硕果成。经过60年的耕耘和开拓,学校现已拥有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3个省级重点学科,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3个省级重点专业,其中体育教育专业是全国特色专业。学校建成了国家体育总局“冰雪运动理论与训练方法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科技厅“冬季奥林匹克重点实验室”和黑龙江省教育厅“冰雪运动训练与装备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冰雪运动人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运动能力开发与评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两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首届评比中,哈尔滨体育学院《冰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评为黑龙江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6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学校获得了“优秀”成绩。同年,学校成为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至今已设立一级学科下硕士学位授予点6个,即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运动康复学专业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2012年,学校开始与上海体育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13年,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哈尔滨体育学院滑雪教学训练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是目前我国唯一的冬季运动项目科学研究领域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学校打造了以朱志强教授为代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正高职59人,副高职121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75人,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3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2人,省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际级裁判16人,国家级裁判22人;具有博士学位23人,硕士学位221人,在读博士12人。2008年,高山滑雪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012年,高山滑雪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

   建校60年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25项;获各级各类科研奖励442项;出版学术著作、教材737部。其中,朱志强教授主持承担了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冬奥会优势项目陆地与冰(雪)上训练科学衔接及有效性的研究和应用》和国家科技部软科学项目《建设冰雪体育产业强国的发展战略研究》两个重大科研项目,标志着哈尔滨体育学院建设国内领先冰雪重点学科的进程又向前跨出了一大步。在参与编写国家体育总局“九五”重点教材《冰雪运动》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朱志强教授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体育院校通用教材《冰上运动》于2010年12月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在全国体育院校使用。

学校首创的“冰陆双周期教学模式”,成功解决了非冰雪期进行专业教学与训练条件受限的问题,教学水平和成果质量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以此为基础形成的研究项目《冰雪运动人才综合培养模式的研究》,于1993年荣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同时,学校不断在冰雪教学、科研、训练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和尝试,在“冰陆双周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又拓展了“雪陆双周期的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009年,我校研究项目《冰雪人才培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荣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朱志强教授主持的《我国冬季奥林匹克特色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又荣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截止2015年,学校共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3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6项;获国家体育总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科研成果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8项。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建校60年来,在各类国内和国际比赛中,我校运动员共获得冠军551项、亚军422项、季军403项。2014年12月,我校冬奥学院学生贺军荣获“感动龙江”年度人物大奖,为学校赢得了极大荣誉,为学生树立了励志典范。

1992年,学校荣获第16届冬奥会积极贡献奖。2009年哈尔滨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学校被评为“哈尔滨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特殊贡献单位标兵”“哈尔滨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先进集体”。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学校荣获“第21届冬奥会科技攻关与科技服务协作奖”,朱志强教授荣获第21届冬奥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项目贡献一等奖。2014年索契冬奥会,朱志强教授再次荣获第22届冬奥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项目贡献一等奖。此外,学校还获得了“20082011年度全国体育院校竞赛工作先进单位”(2012年)、“20112014年全国残疾人体育先进单位”(2015年)等诸多奖项和荣誉称号。

学校不断加强党的建设。2008年,学校党委被评为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2012年以来,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高举旗帜、开拓创新,扎实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面推进了“四进四信”专题教学,切实加强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提升了学校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水平,全面规划了面向未来的发展蓝图,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思想和组织保障!

学校先后与俄罗斯、澳大利亚、韩国、奥地利、芬兰、日本、丹麦、美国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院校以及国际冰雪体育组织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充分发挥了体育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纽带作用。世界重要体育组织的官员纷纷到访哈尔滨体育学院。

   学校的发展建设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复建以后,陈元直、荣高棠、捷、伍绍祖、张彩珍、戴谟安、周铁农、孙维本、郝建秀、王佐书、张左己、刘东辉、李希明、王利民、章新胜、程幼东、刘鹏、周济、杜家豪、栗战书、孙东升、赵敏、杜宇新等领导同志都曾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给予了全校师生极大鼓舞和鞭策。2006年9月17日,吴邦国委员长亲临我校并题写了校名。2014年索契冬奥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了由我校教师岳清爽和周妍等冬奥名将组成的国家女子冰壶队,使全体队员深受关怀和鼓舞。

   三、冰雪特色办学路

   60年来,哈尔滨体育学院始终秉持打冰雪牌、走特色路的办学理念,从北方院校的实际出发,坚持不懈地把冬季项目作为主攻方向,强化冰雪重点学科建设,在政策保证、资金支持、师资配备等方面不断加大力度,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在全国高校独树一帜的冰雪特色办学之路。

1999年至今,学校投入3亿多元,在距哈尔滨市80公里处的帽儿山镇建立了占地面积259.9万平方米的第二教学区高山滑雪场和滑雪教学训练基地,固定资产总值1.1亿多元,建筑面积3.1万多平方米,能容纳3000多人滑雪,1300多人食宿。其中,高山滑雪场建有初级雪道2条、中级雪道1条、高级雪道3条和Mogul Skiing(雪上技巧)雪道1条,单板U型槽和big air(单板空中技巧)场地各1个,越野和冬季两项雪道6条,且全部配有世界最先进的全自动电子靶系统;设有4人吊椅6人吊箱混合式脱挂索道1条、双人吊椅式索道2条、拖牵式索道3条。滑雪教学训练基地建有长短雪道8条,拖牵式索道3条,雪具房1座;拥有集教学、科研、餐饮、住宿、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楼1栋,高标准贵宾楼1栋,别墅式用房10个;设有室内网球馆、羽毛球馆、健身房及室外田径、篮球、羽毛球、滑冰场等教学训练和活动场地。目前,该滑雪场是国家单板滑雪U型场地滑雪项目训练基地、中国大学生雪上运动项目训练基地和2009年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雪上项目主赛场之一。在保证完成学校正常的教学训练任务的同时,多次承办国内外各级赛事及各类会议。特别是因圆满完成了2009年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雪上赛事任务而蜚声海内外。学校出色完成了大冬会的各项任务,达到了“无事故、零投诉”和“成功、出色和完美”的理想目标,得到了国内外高度赞誉。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主席乔治·基里安先生给予了这样的评价:“如果说亚布力是一颗金子,那么帽儿山就是一颗珍珠,我认为珍珠比金子贵重”。第24届大冬会冰球竞赛指导委员会主席拉尔斯·卡尔松评价说:“哈尔滨体育学院滑冰馆圆满承担了第24届大冬会冰球比赛,滑冰馆所有设施和工作系统均符合国际冰球联合会和国际大体联的要求。哈体院赛会运行团队和竞赛组织人员出色完成了任务”。

2006年至2008年,学校又投资建设了建筑面积12060平方米的大学生滑冰馆。作为我国唯一一家上下两层的滑冰馆和多功能体育馆,该馆承担了2009年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男子冰球项目40多场比赛任务。作为大冬会冰上项目主赛场之一,大学生滑冰馆科学的设计理念和完备的配套设施,得到了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专家的高度评价。

目前,哈尔滨体育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冰雪7项(速度滑冰、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冰球、滑雪、轮滑和班迪)高级人才教育中心,并建有全国唯一的冰雪运动文史馆。2010年,国际冰球联合会哈尔滨教育发展中心落户哈尔滨体育学院。这是目前全国唯一一所被允许以“国际冰球联合会”冠名并颁发国际冰联等级证书的教育机构,也是学校冰雪办学国际化的重要标志。

2005年因斯布鲁克第22届大冬会,我校在籍学生占中国代表团人数的40%,取得了3金4银8铜的成绩;2007年都灵第23届大冬会,我校在籍学生占中国代表团人数的51%,取得了3金6银4铜的成绩;2009年哈尔滨第24届大冬会,我校在籍学生占中国代表团人数的49.2%,创造了8金5银5铜的佳绩;2013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上,我校学生李爽、陶佳莹分别获得单板滑雪U型场地和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的冠军,许秀娟、陶佳莹、石竞男分获单板滑雪U型场地和短道速滑的季军;学校以2金3铜的成绩位列参赛学校榜首;在索契冬奥会中国代表团66名运动员中,共有哈体院籍学生27名,占比41%。其中在籍学生9名,包括张义威、范可新等优秀运动员。还有4名教练员是哈体院毕业生或客座教授,他们是赵宏博、姚滨、贾曙光和奚鸿雁;2015年第27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上,共有中国运动员96人,其中我校学生57人,占比59%。中国代表团以54铜的成绩列金牌榜第2位,创境外历史最佳成绩。其中,我校运动员为中国代表团斩获3金,他们是:蔡雪桐获得女子单板U型池冠军;李红爽、季雪、林孟获得女子短道3000米接力冠军;徐富获得男子短道5000米接力冠军。

建校60年来,学校陆续为国家培养出了罗致焕、王金玉、刘凤荣、曹桂凤、申雪、赵宏博、王曼丽、于凤桐、王濛、张丹、张昊、刘佳宇、张义威、蔡雪桐、王冰玉、柳荫、岳清爽、周妍等世界顶尖的冰雪运动员和隋宝库、范可新、许秀娟、陶佳莹、石竞男、李爽、刘锐等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员以及伊敏、潘立权、任立恒、于丽杰、贾曙光、范宏文、兰波等冰雪项目高水平教练员。哈尔滨体育学院以优异的运动成绩和卓越的冰雪竞技水平,为我国冬季项目发展和冬奥金牌战略实施做出了突出贡献,更为黑龙江省争得了荣誉,为高校树立了典范。

四、追求卓越新征程

面临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的历史机遇,学校党委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北京冬奥会黑龙江不是主场,但哈尔滨体育学院要争当主力”的工作思路。目前,学校已组建了6支冬奥会队伍、1支冬残奥会队伍,将于2022年代表国家参赛。包括混合冰壶队、自由式滑雪雪上技巧队、单板U型场地技巧男女队、双板U型场地技巧男女队和轮椅冰壶队。国家体育总局组建的雪橇队和雪车队,也是以我校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为主学校冰雪科研团队全程跟踪国家速滑队等冬奥会队伍。同时,学校正在积极申办中国冰雪运动学院,旨在发挥冰雪特色和学科优势,直接服务于国家冬奥强国战略,服务于“3亿人上冰雪”战略目标。

新的序曲已经奏响。面向“十三五”及未来长远发展,哈体人将以冰雪强校为目标,以教学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以育人为根本,全面实现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规模稳步前进、办学层次逐步提升、办学特色更加突出的发展蓝图,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研水平、训练竞赛、对外交流、办学条件和冰雪学科等方面实现新的历史跨越。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哈体人将秉持“崇德尚勇、求知躬行”的办学精神,抢抓新机遇、实现新突破、立足新起点、迈向新高度,同心同德,奋发图强,全面建设冰雪特色鲜明国际国内有重要影响的高等体育强校,铸就哈体梦想,谱写历史新篇!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芊园

这家伙太懒。。。

  •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