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义文:从心出发守护“夕阳红”

有爱 痛风知识 2024-12-20 1 0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鹏   “奶奶,您放心,我会经常过来给您捶背的!”穿着绛紫色工装的史义文娴熟地帮助92岁的彭文君奶奶从轮椅上移动到床上,一边细心地询问老人的身体情况,一边轻柔地帮忙翻身、捶背。 2024年全国巾帼家政服务职业技能大赛中,湖北代表队选手、武汉友缘家政服务集团职工史义文从全国1.4万余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养老护理员一等奖。刚从全国大赛载誉归来的她已经再度投入紧张的工作之中。   85岁的闵以珍奶奶是一位卧床老人,史义文耐心地帮助老人活动手部和腿部关节,给老人做按摩。尽管不能开口说话,但闵奶奶仍用眼神和她打着招呼。   史义文坦言,平时她就喜欢和老人们聊天,“做养老护理工作,除了不断学习各种技术,还要从心出发,让服务更有温度。”   从助产士到养老护理员   2010年,史义文以护理助产专业毕业生的身份开启了她的助产士生涯。然而,2017年年底的一场家庭变故,彻底改变了她的职业轨迹。   史义文的姥姥早些年得了阿尔茨海默病,她只要有空就去照顾姥姥,但却不知道如何跟姥姥沟通。最终,姥姥的离世成了她的遗憾,促使她开始思考未来的路。一次回家与父母团聚时,看到父母因缺乏陪伴而迅速衰老,她的内心再度被深深触动。那一刻,她意识到陪伴和关爱对于老年人的重要性,于是决定投身养老护理行业。   跨行之路并非坦途,史义文在服务第一位老人时就遭遇了挑战。70多岁的李春芳奶奶从别的养老中心转来时,全身青紫。她24小时陪护观察,终于发现老人深夜总会从床边往外爬,这是导致老人摔倒的直接原因。同时,她还敏锐地察觉到老人可能存在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经过专业治疗,李奶奶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在武汉友缘家政服务集团从事养老行业四年来,史义文先后获得了老年人能力评估师(三级)、养老护理员(二级/技师)、助理社会工作师、主管护师、家政服务员等五个职业证书。除本职工作之外,技术娴熟的她还参与到社区养老服务和基层护理员的培训工作中,将机构内的标准化服务和技术带到社区和家庭中,让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质、有温度的养老服务。   “拼命三娘”的冠军之路   今年10月15日,在湖北省巾帼家政服务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史义文,并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而是马不停蹄地回到公司投入全国大赛的紧张备考中。近半个月的时间内,她每天早晨六点起床,先看书巩固理论知识,再跟着指导老师学习营养餐制作、护理技巧乃至家居布置,一天的时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感觉她身上有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就像‘拼命三娘’,如果你看到她赛前有多努力,就会明白这份荣誉她值得拥有!”湖北楚凤队同行参赛选手张黎说。   由于超高强度的备考,在距离比赛仅剩两天的时候,史义文病倒了。11月3日出发当天,她挂着吊瓶仍在备考。   在全国巾帼家政服务职业技能大赛的舞台上,史义文展现出了非凡的专业素养和应变能力。紧张的10分钟实操环节中,她所服务的老人三次打断了操作,但史义文并未因此乱了阵脚。   第一次打断发生在比赛刚开始,老人因身体不适而不断叹气。史义文立刻调整状态,以温柔的话语和耐心的倾听安抚老人的情绪,确保了操作的顺利进行。之后,老人因不满雾化治疗而突然丢弃雾化器,再次打断了史义文的操作。面对这一突发状况,她迅速冷静下来,通过与老人沟通了解其不满的原因,并巧妙地化解了矛盾,使治疗得以继续。   在比赛的最后关头,老人再次因情绪波动打断了操作。这一次,史义文更加从容不迫,她放下手中操作,与老人进行了细致的交流,成功消除了老人的顾虑。   最终,在三次被打断的情况下,史义文依然出色地完成了整个操作流程,并赢得了裁判们的一致赞许。   “我有幸代表湖北收获了养老护理员的最高荣誉,感谢湖北省妇联,感谢友缘家政,同时我也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获奖感言中,史义文表示,自己将继续努力提升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为更多老人带去温暖和关怀。 近日,“奔跑的你 美如西子”2024杭州女子半程马拉松靓丽开跑,8000名参赛选手迎着初冬朝阳,在西湖的湖光山色间跃步奔跑。来源:钱江晚报   ■ 闫雨昕 陈硕 李旭   天气已转凉,但“跑马”依然火热。据不完全统计,仅11月2日至3日的两天时间里,全国范围内举行的马拉松等各类路跑赛事超过30场。按照赛事规模计算,参赛跑者总人数约有40万人。在社交平台上,与“跑马”相关的分享也越来越多,在某平台检索输入“马拉松”,相关笔记超过300万条。   近年来,马拉松赛事热度不断升温。马拉松为何让越来越多的跑者着迷?赛事主办方、品牌方又为何蜂拥而至?   马拉松热持续蔓延   据中国田径协会发布的《2023中国路跑赛事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2023年全国范围内共举办622场马拉松、半程马拉松赛事,几乎一天两场的频率。同时,举办城市不再局限于广州、成都、武汉这些赛事“第一梯队”,三四线城市甚至只有几十万人口的县城,也开始举办规模不等的各类赛事。   从全马(距离42.195公里)到半马(距离21.0975公里),再到“欢乐跑(一般约5公里)”“家庭跑”,“跑马”不仅是高阶跑者的专利,没有经过长期、高强度训练的普通爱好者也能参与到赛事中。“跑马”成为新一代人群更注重体育运动和精神满足的缩影,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之投入时间与精力。   以北京马拉松为例,自2015年改制升级为全马比赛后,报名人数迅速增长。2015年共计约有6.3万人次报名参加,到了2024年,共有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18万人报名参赛,刷新了历届北京马拉松报名人数纪录,中签率仅为约16.4%。   马拉松为什么这么火?据业内人士分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5000美元时,会进入以马拉松为代表的全民路跑体育消费周期,这在欧美被称为“马拉松赛事现象”。我国在2011年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人们的消费理念、健身需求逐步升级,路跑需求也越来越大,赛事供给自然不断增多。   北京马拉松协会会长赵福明表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大众更关注健康,也更愿意参与体育赛事活动。马拉松赛事社交性、互动性强,可以形成传播效果,引领全民健身热潮。   谁在为跑步买单?   《蓝皮书》显示,我国跑马拉松的主力人群中,35~49岁的跑者是主要组成部分;职业构成方面,企业职员、管理者、机关/事业单位员工三类人群的占比超过了65%。“对健康有着强烈意愿”“旺盛的消费能力”等,是马拉松爱好者的共同特点。   路跑不仅只是穿上跑鞋、走出家门,不少爱好者在装备、参赛方面有大量相关消费。据了解,马拉松参赛费用一般150~200元一次,每年参与10~15场的资深爱好者大有人在。不过和万元的装备相比,参赛支出占比很小。   有马拉松爱好者表示,马拉松最烧钱的是全套装备,主要花费在跑鞋、智能手表和服装。“三年下来小几万元是有的,这还没算上训练的花销。”根据《蓝皮书》中的2023年中国跑者调查问卷分析,有30.21%的跑者购买运动防护用品消费总支出超过2000元,消费总支出在1001~1500元、1501~2000元的占比分别为12.94%、10.34%。在跑者运动记录设备消费支出方面,跑者购买可穿戴运动设备总花费在1000元以上的比例在59.34%。   “掘金者”入场   业内人士介绍,马拉松赛事大致有三种主要收入来源:广告赞助、政府补贴、报名费及衍生品售卖。不同规模和影响力的比赛收入构成略有不同。   作为马拉松赛事运营商,北京中迹体育总经理司书健表示,大中型马拉松赛事收入中占比最高的是市场招商费用,报名费只占总收入的10%~15%,衍生品销售和版权收入相对更少。   随着近年来赛事举办日趋成熟,顶级马拉松赛事正在形成一套完整的赞助体系。例如,头部马拉松赛事一般分为冠名商、顶级合作伙伴、战略合作伙伴、官方合作伙伴、官方赞助商、官方供应商等。据了解,如今一场大型赛事一般有20家左右赞助商,赞助费动辄达到千万元级别,头部马拉松赛事主办方常常要在众多报名赞助商中“精挑细选”。   无锡汇跑体育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长征介绍,头部赛事赞助商集中在运动品牌、装备制造品牌、金融品牌、健康品牌、食品品牌、地产品牌、汽车品牌等实力雄厚的大品类,而这些品类会挑选与品牌调性、发展方向相契合的体育赛事投入赞助。   从赛事支出层面来看,主要包含竞赛相关的奖金、器材和设施费用、赛事相关物资采购费用、赛事安保及设施费用、现场设施搭建布置费用、赛事宣传费用等等。   据司书健透露,国内中西部二、三线省会城市的马拉松赛事现金加实物支出一般在2500万~3000万元,地市级一般在1200万~1500万元,县区级在700万~900万元。   李长征表示,即便是头部赛事,在不同成长周期收支状况也有差异,但商业化、市场化的运营模式和思路是需要探索的方向。“能够做到盈利不一定是头部赛事最核心的诉求,但一定是想要健康长期发展的必要条件。”李长征说。   更大的经济账   马拉松比赛蕴含的巨大消费空间,让各方想尽办法参与其中。但也有跑友反映,随着举办城市增多、市场下沉,同质化严重、组织混乱等一系列问题逐渐显现。   一场马拉松赛事,举办日不过只有一天,却是一项“超级大工程”。业内人士称,举办一场大型马拉松赛事往往考验主办方的动员能力、专业组织能力、多部门协调配合能力,甚至可以体现一个城市的综合治理能力。   “我们将其定义为一个‘巨系统’,它是由内部无数件小事组成的‘子系统’,经过资源优化配置综合呈现的成果。”李长征说。   “大型赛事极大考验迸发式城市消化力,比如医疗、安保、交通等。”中国田径协会执委、马拉松赛事专家张思杰表示,尊重比赛专业性、保障办赛安全是基础。   此外,马拉松赛事要想走得更远,做得更好,清晰的品牌规划十分重要。张思杰认为,除了赛事期间旅游消费、宣传等算得出来的经济价值外,有能力的大城市或品牌赛事还应顺应大形势和城市发展规划,承载“平台和工具”的功能,结合经济建设需求做叠加,例如与地方产业、人才引进等方面做结合。   专家: 除了赛事期间旅游消费、宣传等算得出来的经济价值外,有能力的大城市或品牌赛事还应顺应大形势和城市发展规划,承载“平台和工具”的功能,结合经济建设需求做叠加。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有爱

这家伙太懒。。。

  •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