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云南】祖籍何处寻 南京应天府——云南汉族移民祖籍南京之说源头探寻

卿瑞 痛风知识 2024-12-21 1 0

【人文云南】祖籍何处寻 南京应天府——云南汉族移民祖籍南京之说源头探寻

  云南各地不少汉族自称“南京应天府”是他们祖先的籍贯。尤其在大理地区,“祖籍南京应天府大坝柳树湾”或“南京应天府高石坎”之说在汉族和部分白族中广为流传。他们有的甚至将其写入家谱、族牒,或做祖先牌位供奉,或刻于墓碑。“南京应天府”字样在明清之际的残碑断碣上随处可见。而作为一般的城乡居民,对自己的祖先来源,很少有人能说得清楚其来龙去脉,常常只是上辈对下辈口言相传而已。加之历代地方文献对姓氏家谱之类的东西涉及不多,这样许多人便对“祖籍南京应天府”的由来缺乏认识,笔者在此想从史学的角度作一家之言。 南京明城墙。作为传说中的祖籍所在,这里是众多戍滇移民魂牵梦萦的地方。 “南京应天府”在北宋和明朝是两个不同的地理概念   “南京应天府”的设置,最初出现在宋代。五代末年,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60年),宋节度使赵匡胤在陈桥驿(今河南省开封东北)发生兵变,称帝即位。定都开封,国号大宋(史称北宋)。宋真宗赵恒景德六年(公元1006年),为纪念宋太祖赵匡胤曾任宋州节度使,将宋州升格为应天府。其含意在于宋太祖赵匡胤称帝即位是“顺应天命人意”,而非篡夺周氏王权,北宋时期应天府的治所在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应天府的管辖范围为宋城、宁陵(今河南宁陵县)、谷熟(今河南虞城县谷熟镇)、下邑(今河南夏邑县)、虞城(今河南虞城县)、楚丘(今山东曹县曹城镇东南23公里安蔡楼乡楚天集村)共6县。相当于今河南省宁陵县以东,除永城以外今河南省商丘市的全部地区。北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宋真宗改应天府为南京,和当时的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西京洛阳,北京大同四大名府并列为四京。金天会八年(公元1130年)改名归德府。明太祖朱元璋初即位,建都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八月,想迁都北宋故都开封府,称开封府为北京,应天府成为南京,辖区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上海两省一市。   民间流传的“南京应天府”指的是明代的应天府,与北宋的南京应天府没有什么关系。 明代南京是否有“柳树湾”“高石坎”这两个地名   南京史学界有人研究称:明故宫遗址内有一块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立的石碑,碑文摘录如下:“看得疏通沟渠,乃王政要务。除十三门内大小渠陆续疏通外,惟洪武冈□(疑为‘以’字)东,从□□关首下北东城兵马司门首下北标营,柳树湾、关王庙,太医院等处过西下各沟,向来不得下流之处……”碑文中有柳树湾地名的记载,柳树湾的地名在明代确实存在,而且就在明宫城附近。于是,专家们又查对了《明宫城图第十》,上面标有“东城兵马司”“太医院”。将碑文与宫城图一对照,说明柳树湾的位置原来在东城兵马司与太医院之间,正与现在的石门坎相去不远(筑城后被城墙隔开)。至此明白,“高石坎”应为今天的“石门坎”,柳树湾即在今天的城东南角。   另从曲靖人士郝正治所著《汉族移民入滇史话》一书,也可印证柳树湾的具体位置。郝先生为考证柳树湾地名,曾数次到南京实地考察,他考证的结果是:柳树湾这个地方历史上曾经有过,其具体位置就在明故宫的东南角,即今天的蓝旗街一带。   再从南京的水道资料及《明应天府城内坊厢图》相互对照印证,得出这样的结论:柳树湾的大致范围应该在“标营”“太医院”“大中桥”的区域内,具体位置在当年太医院的上游,东城兵马司的下方,即今天南京市的蓝旗街、御道街一带。   综上所述,南京应天府柳树湾和高石坎或石门坎在明代的南京确实有此地名。 祖籍“南京应天府”之说的几种来源   民屯落籍。明朝在边疆民族地区实行军屯、民屯、商屯制度。据史书载,从洪武到成化(公元1368年至1465年)近一百年的时间里,明朝政府先后征调过河南、安徽、江西、陕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的军队(包括家属)和移民戍防屯垦云南。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在首都南京建立六部而拆除柳树湾、高石坎一带的民房,这些居民中的一部分有可能到云南屯垦,成为民屯的主要力量。   商屯落籍。明清时期,仍然沿袭了中国古代的食盐由国家统管的政策。商人必须将一定数量的粮食缴纳到指定的边地军队,换取官府盐场、盐井的盐引(提货单),才能贩运食盐。为了获得高额利润,商人以少量本钱在内地招募无地农民,到边疆地区垦荒,以生产出的粮食就地缴纳军粮换取盐引,明初大理的盐业已经十分发达,在云南的盐产量上占有大量的份额,号称“五大井”,包括当时的诺邓井、顺荡井、山井、师井、大井和丽江府的兰州井、鹤庆府的弥沙井等七个盐井,为江南商贾组织批量农民到大理开荒种粮(商屯)换取食盐提供了可能和条件。    从征落籍。明洪武年间柳树湾一带为东城兵马司、羽林左卫、金吾前卫的驻地,也就是说御林军驻扎在柳树湾。洪武年间,朱元璋的皇宫卫队有十七卫近十万人,傅友德、蓝玉、沐英率领的南征军在此集结并接受检阅后出发,有可能抽调部分御林军组成卫队随征成为南征军。云南平定后,沐英成为镇南王留守云南,其亲兵卫队肯定留下一部分而定居云南。据查阅有关史料载:“应起解者,皆拘妻佥解,津贴军装、盘缠。如原籍未有妻室,听就彼完娶,有妻在籍者,着令原籍就属送去完娶。”从中得知:明朝的制度是边遣戍之军都必须有妻室,并同往驻所。那么随沐英留镇云南的将士,又从南京迁入大批家属来滇,其中还有部分汉族男子与当地白族妇女通婚,定居大理繁衍后代。   这样,虽来自全国各地的汉族不完全是当时南京应天府的人,但离家时间一长,许多人免不了忘了自己的祖籍,自称来自南京应天府柳树湾。久而久之,代代相传,“南京应天府”便成了汉族或汉族与白族通婚人家的“祖籍”。大理地区至今还留下许多驻军和屯垦的地名,如卫、所、屯、哨、庄、塘、营。而且带有上述字样的村庄都有一个共同点:居民的主体民族都是汉族。   遣戍落籍。据传洪武年间柳树湾、高石坎一带曾建有监狱,犯罪的官吏、民众关押在监,而以罪流放、充军来云南的人就休想回原籍,只有世代定居下来。当时被贬谪戍的朝廷官吏在皇宫外奉旨,而皇宫又在柳树湾旁,也是从柳树湾出发。民众罪犯则在刑部领旨,而刑部即在柳树湾。因此,早在明清之际便有人声称来自柳树湾就不足为怪了。   附会之说。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命傅友德、蓝玉、沐英进攻云南。明军入大理,对大理国以及元代“在官典籍,在野典籍,悉付之一炬”,对大理地区白族的传统文化进行毁灭性打击,摧毁动摇了大理地区上层统治者的统治。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明朝时期大理地区的上层统治者中的部分白族,亦自称来自江南的“南京应天府”,以示其尊贵。而下层白族人民害怕受到迫害,纷纷效仿上层阶级,隐瞒身份,也自称祖籍南京应天府。加之前述,明以前的各种族谱、族牒、典籍皆被付之一炬,后辈已经无法考究其族源、祖籍。无论是各地因征集兵士、民屯充滇,还是征讨时开拔、入官谪戍充军,有的行前集结或居住于高石坎、柳树湾;有的未集结、未居住于高石坎、柳树湾,但记住了这个方位。来云南以后,传至后代,都记住了“南京应天府大坝柳树湾”这个地名,就如同陕西人记住“大槐树”一样。由此,明代以后这些落籍的军士、民户、谪官与出身低微的军士、平民和小官吏的后代在重修家谱、族牒或重立墓碑时,不论其祖先究竟来自何地,便人云亦云“祖籍南京应天府”。世代相传。由此可见,并非所有自称祖籍南京应天府的人,都是明代进入云南的汉族后代。 (原标题: 祖籍何处寻 南京应天府 —— 云南汉族移民祖籍南京之说源头探寻 ) 云南政协报投稿邮箱时政要闻稿件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各地政协稿件(除提案稿外)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议政·提案类稿件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社会新闻类稿件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公、检、法、行政司法相关稿件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人物·风采类稿件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各级统战部门、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相关新闻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文史、文学、鉴赏等副刊类稿件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新媒体部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卿瑞

这家伙太懒。。。

  •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