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6月9日报道称,根据联合国“世界移民报告”,2013年中国大陆以930万移民数量,位居印度、墨西哥和俄罗斯之后,成为全球排名第四的移民输出国。事实上,这里的“930万”并非一些媒体报道的“中国2013年对外移民930万”,而是截至2013年的累计移民总数,即海外移民存量。中俄印3个“金砖国家”成为排名靠前的移民输出国,引起很多关注。是俄罗斯和印度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离乡背井?是否带来人才流失的担忧?他们在海外的生存状况以及形象如何?本报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俄印不同移民路
按照国际移民组织的界定,国际移民通常是指为在其他国家定居而跨境流动的人群,包括暂时性居住。最近媒体热炒“中国930万人移民”,相关数据并不新鲜。2013年12月17日,美国皮尤中心援引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数据称,中国在移民输出国排行榜上,从1990年的第7跃升至第4,移民人数从410万增至920万,排在印度(1420万)、墨西哥(1320万)和俄罗斯(1080万)之后。
作为最大的移民输出国,印度的海外移民大体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世纪初到1947年印度独立前,移民主要为契约劳工,去向为英、法、荷等国在西印度群岛、东南亚和印度洋的一些岛屿及非洲殖民地。第二阶段是印度独立后,先是一批英印混血儿移民英国,接着欧洲战后重建,大量印度劳力赴欧,与此同时专业人士、工匠等纷纷出国寻找机遇,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大量技术工人涌入海湾国家。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各类专业人士和知识精英前往美欧,印度经历着第三波移民潮。
俄罗斯的移民潮要从苏联解体时算起。冷战时期,合法的苏联国际移民极少,因为苏联地区与西欧和北美国家禁止人员流动。伴随着苏联消亡,一大批人踏上出国之旅,很多人去了原苏联国家。1989年,苏联出境移民达69万,1995年,仅前往德国的俄罗斯移民就达8万,直到2004年俄出境移民才减少为4万左右,但移民潮仍在持续。俄国际文传电讯社2013年6月援引列瓦达民调中心的调查称,希望移民国外的俄罗斯人已占居民总数的22%,最希望移民的是大学生和在校学生,接下来是企业主、公务员、知识分子和家庭主妇。
记者的朋友亚历山大早就立志去德国定居,他和女友是从远东地区来莫斯科“讨生活”的年轻人,只把在莫斯科当白领的日子看作生命中的一小段经历。亚历山大说,对他这种“没有可歌可泣家庭背景”的年轻人来说,莫斯科不是久留之地。在“官二代”、“富二代”现象同样触目惊心的俄罗斯,家境普通的年轻人很难通过自己的打拼来改变生存轨迹和人生命运。
对一些靠父母拥有了钱财和事业的年轻人来说,移民也是不错的选择。但他们不会选择纽约、柏林或巴黎,一个原因是他们仍然要靠自己的俄罗斯背景来做生意。另一个原因是“不能嗅不到俄罗斯的味道,看不到俄罗斯的风景”。于是美丽的波罗的海三国、幽雅的捷克成了俄罗斯移民的新宠。
人才外流都是隐忧
不少行业人士认为,富裕阶层和知识精英正成为中国新一轮移民潮的主力,移民人口日益偏向中产阶级。这与俄罗斯和印度当下的移民构成相像。因此,与人才外流话题在中国引起关注相似,俄印都很关注移民问题。
对俄罗斯来说,人口问题似乎永远是摆脱不了的伤痛,而造成“人口危机”的原因又恰恰是它自己。如果说苏联刚解体后的移民大军人口构成有高有低,那么近10年“逃离”的人群可以说是清一色的中产阶级。面对人口流失,上世纪90年代,俄政府开始制定吸引海外俄罗斯人回归的政策,比如颁布《国籍法》,对原苏联国家的居民作出新规定等。2006年,俄政府颁布“鼓励俄罗斯人海外移民自愿返回俄罗斯的国家规划”。但整体看,收效甚微。据《环球时报》记者观察,在俄罗斯,除了一些学者以及爱拿政治说事儿的反对派政客,普通人对移民现象没有太多争论。相比之下,莫斯科人对日益增多的外来移民倒是满腹怨言。根据联合国去3年的报告,俄境内外来移民1100万,仅次于美国。
按俄罗斯人的观念,移民现象折射社会现实,它既能够反映某种社会问题,也会传递出社会发展的脚步声。一个人选择去哪里生活,那首先是他的个人自由,可以自由地离开或回归,才是问题核心。俄作家扎哈罗夫曾说,不要对移民的离去说三道四,暂时的远离或许是为了更好和永久地回归。俄罗斯人离不开俄罗斯,他们不管到了哪里,永远是俄罗斯人。
印度的人才外流与印度国家政策及发展状态相关。独立后,印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政策保守,1974年印度所得税税率曾高达97.75%。印度近年来的人才流失,原因则是国内经济发展有问题,特别是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导致人才需求失衡。正如印裔美国作家萨丽塔·沙瓦特所说:印度外包行业仅吸收7%-8%的工程类毕业生,却使整个印度教育改变方向,以满足美国电脑产业的需要。此外,印度各级政府和许多大企业管理落后、腐败严重,也是原因。
印度国内对于移民导致人才流失存在争议,一方面认为人才流失制约并影响了印度发展,应当采取措施留住人才并吸引人才;另一方面,一些人认为海外印度移民为印度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比如软件服务外包和生物医药的巨大发展都与印度的海外移民息息相关。鉴于此,印度政府双管齐下,既限制人才外流,又创造条件,争取吸引更多人回国。
“模范少数族裔”
在一些印度人的早期移居地中,印度移民占据重要地位,甚至成为主人。印度洋中的岛国毛里求斯,大部分人口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后裔。圭亚那及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分别有48%、40.3%的人口是印度后裔。但总体看,印度移民主要流向发达国家,移民素质较高且比较富有。
2003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说事栏目在关于“美国从印度进口什么”的节目中称,“美国从沙特阿拉伯进口石油,从日本进口汽车,从韩国进口电视,从苏格兰进口威士忌,从印度进口什么呢?答案是人,是高科技人才。”印度亚洲新闻社2009年的一项统计显示,在美国,成年印裔人士中74%具有本科以上学历,高出全美平均水平;在美国硅谷2000多家新崛起的移民高科技企业中,40%由印度人创办。
美国《福布斯》曾报道称,大部分美国人对印度移民的印象是:非常擅长拼字比赛。在2014年全美拼字大赛由两名印度裔少年同时获得冠军后,1999年以来的17位冠军有13位是印度裔。文章称,事实上,印度移民的成功表现在诸多领域,印裔美国人是新的“模范少数族裔”——该词可追溯至上世纪60年代,华裔、日裔和韩裔美国人因教育程度高、收入高而获此称号。在美国人眼中,印度人既擅长数学、逻辑、推理,又能讲流利英语。这些优势塑造了印度人“文明有教养”的形象。在英国,印度移民也是所有少数族群中最富裕的,但英国影视剧中的印度移民形象两极化:一类是老实憨厚的仆人,一类是精明的商界奇才。
与印度移民相比,尽管美国的中国移民在参政方面表现得更活跃,但整体看,在教育、就业和收入方面与印度移民存在差距。英语能力是中国移民融入当地社会的一大短板。美国移民政策研究所公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移民约有3/5英语能力有限。中印移民的差异在其他国家也有体现。在新西兰,印度移民融入社会的程度明显优于中国移民。且不说口音如何,印度移民至少在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上实现了“英语化”,但很多中国移民做不到,尤其是中老年人。
对于中国海外移民的形象,西方文学及影视作品中多有塑造,但往往比较偏颇。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的路阳博士对《环球时报》说,早期的华人移民多体现出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族群形象,但由于以低下阶层为多,国外媒体及公众习惯性地借“唐人街”、“脏乱差的生活环境”等看待。上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新移民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更容易在当地发展,成为一些国家的“模范少数族裔”。当然,由于国内生活条件和教育等的限制,不少移民在移居地表现出不文明行为。
与中印海外移民相比,俄罗斯移民受关注度不太高。美国2012年的报告显示,出生在俄罗斯的移民在美国有近40万。在美国的统计中,俄罗斯移民通常被列入“东欧移民”。俄罗斯移民在美国政治、社会和经济活动中影响有限,所以常常不被关注。在南加州华裔社区,俄罗斯移民的出现经常与音乐和绘画等艺术有关,比如经销钢琴乐器等。
在加拿大,早期的俄罗斯人很多选择务农,近年来则从事各类职业,其中选择教科文卫工作的比例较高,并涌现出前联邦保守党领袖叶礼庭、著名外交家黎义恩、“世界环球小姐”娜塔莉·格列波娃等知名人物。在英国伦敦,著名的富人区贝尔格拉维亚由于聚集了很多俄罗斯富人,被外界戏称为“伦敦格勒”。在英国影视剧中,俄罗斯移民往往是流亡寡头,或是与特工部门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神秘人。在德国,二战后俄罗斯移民曾是“伏特加”的代名词,上世纪90年代,许多俄罗斯富人定居德国后成了“暴发户”;现在,随着高学历移民的到来,俄罗斯移民多了点“技术味”。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