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县清华镇的香榧种植基地。本报全媒体记者 徐黎明摄
初冬时节,婺源县思口镇漳村漳溪河清澈见底,两岸青山苍翠欲滴。有游客驻足在一块清代石碑前,认真品读林区禁伐禁猎乡规民约,感受古人的生态智慧。
婺源百姓自古就养成了尊重自然、敬畏山水的习惯。如今,这些流传已久的生态理念得到优化传承。从改燃节柴、天然阔叶林禁伐,到自然保护小区的创建推广,婺源依托“林长+”系列协作机制,在源头管理、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生态公益诉讼和生态保护修复上持续发力,走出了一条全链条闭环管护森林资源的生态之路。
建立生态修复司法保护机制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婺源县思口镇专职护林员王海和吕焰保已在密林里检查树木健康状况,记录野生动植物的情况,清理枯死树木。
“只有守护好绿水青山,才能守住好日子。”王海的指尖轻触手机屏幕,通过巡护软件上报巡护情况。
在秋口镇李坑村的山林里,该县林业局森林资源保护中心负责人程志河正在操纵航测无人机在空中盘旋,片区内的森林、建筑物等一目了然。
“通过开展无人机空中巡护和陆地巡防,及时发现和制止危害林草生态安全行为。”程志河告诉记者,婺源设立县、乡、村三级“林长”400余人,组建林业监督员、专职护林员队伍340人,实现了每片林地都有“林长”。
位于思口镇蛇林嘴山的补植复绿示范基地,木荷、野鸭椿杉等林木色彩斑斓、枝繁叶茂。这片山林为公益诉讼生态补偿复绿基地,占地52亩。
婺源县林业局副局长严家军介绍,该局联合县公安局、县检察院、县人民法院共同出台了公益诉讼协作机制,3年共侦办案件25起,收缴生态赔偿金33万元,在县域内建立补植复绿基地2处。今年8月,婺源县在赋春镇鸳鸯湖成立了全省首个野生鸟类司法保护基地。
香榧树让残次林披上绿装
从高处俯瞰初冬的婺源,郁郁葱葱的秀美山川和层林尽染的生态家园让人陶醉。这份自然生态的“高颜值”,不仅来自自然的馈赠,也蕴含着近年来婺源林业人高效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项目,森林质量持续跃升的成果。
位于清华镇横坑塅村附近山场上的香榧树,树干挺拔、细叶婆娑。正在香榧林工作的村民方松生说,村里有20多人常年在山场务工,多的时候有60多人,人均月收入3000多元。
这片山场原本是残次林,当地通过招商引资打造成8000亩的香榧种植培育基地。香榧果实营养和药用价值较高,市场需求量大,每年亩产值超过1万元。10年来,该基地每年为周边林农提供2万多个工作岗位,累计向林农发放工资2400多万元。
这只是该县通过可持续经营催生绿色财富的一个缩影。去年,婺源通过适当抚育间伐后,选择楠木、木荷、枫香、檫木等乡土彩色树种进行补植,共完成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面积1.4619万亩。
打造森林旅游“加速度”
山路蜿蜒,鸟鸣啾啾。在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珍珠山乡,不少骑行爱好者穿越绿意盎然的茶园和云雾缭绕的林区,欣赏着湖光山色,感受着清新的空气。
森林覆盖率高达92%的大鄣山乡,依托丰富的森林生态资源,探索“森林+体育”“森林+观光”“森林+康养”等新业态,挖掘擂鼓峰、金岗岭等森林徒步古道22条,先后承办登山健身大赛、古驿道徒步大赛、骑行挑战赛等体育赛事。
让绿水“流金”,让青山“变现”。目前婺源已建成经济林5万亩、中药材基地1万亩、苗木花卉基地1万亩、毛竹林21万亩、油茶林10万亩、有机茶园18万亩等,发展各类林业专业合作社197家,促使林下经济从业群体近10万人增收致富。
“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培育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为发展全域旅游贡献森林力量。”婺源县林业局局长吴进良介绍,该县在建设彩色森林的同时,培育生态功能更好的高大乔木森林,形成了复层阔叶混交景观林,打造了森林旅游“加速度”。
“中国最美乡村”婺源,山峦绵延起伏,河道川流不息,满目葱茏之间处处响动着绿色发展的拔节之声。
单长华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黎明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