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不能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认为87版电视剧《红楼梦》无比的 “经典”, 还什么“难以超越”、 “不可逾越”。
我非常仔细地看了三遍,认真做了看剧笔记。发现,除了邓婕的王熙凤表演精彩以外,哦,还有王立平美妙绝伦的音乐,其他部分非常之粗糙。
看看秦可卿、尤氏屋里挂的、摆的,全是地摊货,宁国府不至于的吧;凤姐的屋里光光溜溜的,刚一开场就跟已经抄了家似的,极目所至,未见任何值钱的东西,而她还得意地跟贾蓉吹啊, “没见我们王家的东西都是好的不成?” 这是故意搞笑逗乐吗;王夫人的房间品味低俗,穷酸,灯罩都糊歪(见下图),而对着理妆的浴室镜子却现代感十足;林妹妹的潇湘馆花花绿绿,杂乱无章,哪里有潇湘妃子的高洁和雅致(见下图);怡红院群芳开夜宴使的高脚玻璃酒杯肯定是剧组偷懒在西单商场随便买的;宝玉吃水果用的是很普通的、很容易辨认的、方便面里的塑料叉子;晴雯补裘上下走针、粗针大线“钉扣子”,女红水平比我还不如,那能是高精尖的"界线"吗?红楼女儿们头上的首饰是用稀稀拉拉的劣质塑料珠子串的,特写下惨不忍睹;一场戏里乌鸦拼命啄脚上绑着的绳子,哈哈,典型的捆绑演出;那王夫人特地带刚进贾府的黛玉绕着道儿去看大立钟,看一眼钟,又意味深长地看一眼黛玉,这是啥意思啊,土豪炫富?原著里可有这一笔?贾琏吃葡萄被葡萄籽卡了,用手指进嘴抠(见下面动图),恐怖啊,这是琏二还是倪二啊?而凤姐在屋内直接往地上吐痰(见下面动图),真是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么。这哪里有百年贵族之家的气派和气质?光人物的穿着和打扮像贵族是远远不够滴。贾琏抠嘴里的葡萄籽
凤姐直接往地上吐痰
王夫人的房间。哪里有“龙王请来金陵王”的感觉?
87版的潇湘馆,导演真忍心让林妹妹住这种花里胡哨的地方?
有人嫌我挑剔,说这些个都是小问题,瑕不掩瑜。那好,我们来看看“大问题” -- 编、导、演、摄、录、美。87版的剧作只四个字:剧力松散。事无巨细,人物故事缺少铺垫,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事件的来龙去脉不清不楚,脚踩西瓜皮,滑到哪是哪。表演僵硬,甚至低龄化,比如宝玉。另外,不少配音演员念台词的功夫欠佳,只要把眼闭上,你会听到可怕的照本宣科。
戏剧舞台式的哭戏,干嚎多到令人发指;手绢离眼睛半尺远“拭泪”。第30集,香菱死了,一帮演员一滴眼泪挤不出来不说,有人居然一面演戏一面偷看镜头,宝钗薛姨妈甚至笑场。贾宝玉坐在香菱床边,死活挤不出眼泪。如果不是最后无意中眨了下眼睛,那场戏都没法收场。
镜头语言的使用非常初级,缺乏创造性:人物对话是没完没了的“正打反打”,还有大量的摇移和推拉。闭门羹一场戏里那个紧闭的大门三次推向林妹妹;三姐自刎里那把鸳鸯剑又是三次推向尤三姐;每当视觉表现不足时便靠王立平的音乐来救命。
当断不断、拖拖蹋蹋的剪辑:比如尤三姐自刎,居然各种纠结宛转不肯死,一定要把戏彻底做足,倒在柳湘莲怀里意味深长地微笑后,才终于死去。 咱不谈对原著里三姐的烈性子解读,光这种“交党费”似的狗血死法在80年代就臭了大街。
曹公的故事被庸俗化,脸谱化:比如鸳鸯抗婚一场。贾赦与鸳鸯狭路相逢,大老爷居然流着哈拉子,把鼻子凑到鸳鸯脖子上去闻脂粉香,还动手抹下点脂粉搓搓,生生把内容深刻、内斗精彩的戏码变成老色鬼贪色可耻失败的故事。更可笑的是,失败后的贾赦竟然举着拳头喊口号:“我要报仇!” 大家想想,贾赦会公然调戏母婢吗,原著里有任何暗示吗;把宝钗比杨妃一场,宝玉竟动手拉住宝钗的手,往人家脸上盯着死瞧。原著中宝钗芳姿珍重难犯,对她 “雪白的臂膊” 宝玉只敢动动心思,87版变成明目张胆地耍流氓(见下图);曹公的螃蟹宴居然被个贾雨村吃光了,蟹宴的全部意义变成吹嘘卖弄 “我们有银质的古董蟹八件哦”,这是不是捡芝麻丢西瓜?还有那晴雯,自己最后只剩了半口气,还不忘横眉怒目居委会大妈一般对自己嫂子进行穿越式的道德批判:“你不要脸,不要脸!”
编导者为了增加世俗看点,公然媚俗,迎合低级趣味,把曹公删掉的“扒灰”--“淫丧天香楼”--添油加醋地搬上屏幕,太把自己当回事、太不把曹公当回事了吧。 上咸猪手公然调戏就不说了,“真是太富态了” 这种台词也敢编出来?
后六集人物性格彻底扭曲:宝钗王夫人面目可憎,花袭人简直成了女特务,去王夫人处告密还扒开树丛四处乱看,表演令人作呕。
“襁褓之间父母违” 的史湘云不再是孤儿,她那死了十几年的爹“史鼐老爷”居然还活着!(见下图)这些个大变活人的乱七八糟真不知是哪个红学家闹出的荒唐!有人一再说87版贵在用心,贵在对古典名著的认真态度,87版这么干能服人么?
87版成天吹嘘拥有 “天王” 顾问团,剧组演员如何熟读红楼原著,以此压制一切批评意见。结果,“读西厢” 一场,演员居然拿着 “董西厢” 装模做样(见下图)。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王实甫的西厢记完全是两回事,搞搞清楚就这么难吗?而且,从上到下,从导演到演戏的演员,没人认为 “董西厢” 有问题。几位在剧组晃来晃去的红学家、所谓的24位“天王级” 顾问也没见有人提出异议。后来还是北影厂的大剪辑师 傅正义 使劲地摇头,认为如此 “没文化” 必须坚决纠正。于是,“读西厢” 几乎剪掉了一半镜头,到处是用王西厢剪剪补补贴贴的痕迹;至于其他问题,比如人物的发型头饰服装屡屡出错...例子不胜枚举。
87版艺术投入严重不足。拍红楼梦本来是难事,主创人员却只把它当室内剧来拍,对艺术上的挑战既无思想准备,也没有打算下苦功夫去攻克难关。 扑蝶一场的特技从62越剧版严重倒退,连1953年的电影《梁祝》“化蝶” 都不如,粗糙得没法看。蝴蝶仅有一只,站在树丛里不会飞,离曹公的一双蝴蝶 “大如团扇,迎风翩跹” 差了老鼻子去了,脍炙人口的宝钗扑蝶终成扑空气表演;探春扇王善保家的那一巴掌缺了镜头,巴掌没有打到王的脸上,而是在空中变成一指禅,直戳戳指向王善保家的 “怒斥”;同时期的89电影版的 “风月宝鉴” 可以正反两面照,87版却只能照单面。非常考验制作水准的、具难度系数的太虚幻境87版缺席,最具视觉挑战性的诗会87版逃避…更别提原著中的诗情画意、人物成长和深刻的思想表达了。
如果一部 “经典” 只能粗看不能细观,真不知道 “经典” 二字从何而来?
都说瑕不掩瑜,但是,到底要多少 “瑕” 才算掩了 “瑜” ?一百个?两百个?还是至少五百个?作品的质量分是靠创作人员一分分认真攒的,也是一分分丢的,量变会导致质变,这是真理。
导演王扶林自己曾给87版打分“及格”,我看这不是谦虚而是实事求是。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