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

茏茏 痛风养生 2024-12-22 1 0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

【关键字】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被社会高度关注,因此各大高校都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开办了心理咨询室。尽管如此,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是层出不穷。为什么开办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有这种情况的发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怎样的问题?出现了问题又该怎么解决?对于这些问题,我将进行一一的探讨。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从中学升入大学,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周围的一切都是陌生的,这时的大学生极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大概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曾经在中学是优秀生,在大学却变得非常平凡,再加上如今的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低,这中间的巨大落差让人一时间无法适应,致使大学生感到焦虑不安。第二种是感觉自己考上了大学,沉浸在家人朋友的赞美声中飘飘然,非常自满,并把这种情绪带到了大学校园,认为自己是最棒的,没人能超越自己,学习不思进取。 (二)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以上提到的两种心理健康问题在高校大学生身上很普遍,那么高校里心理健康的有关部门是怎么对待这两种问题的出现的? 据我调查发现某些高校所谓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在入学的典礼上简单说了两句,大意就是既然来到了这个学校,就要努力地学习,要调整好学习心态,其他有关心理健康的一概没说。在后来的了解中我也发现大学校园虽然设置了心理健康咨询室,但形同虚设。在平时,心理健康咨询室大门紧闭,很少见到有人在里面上班,在调查中甚至还发现有很多同学根本不知道心理健康咨询室在哪里。据该校同学回忆,有段时间学校的确重视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开放了心理健康咨询室,还进行了很多的宣传。在心理咨询室旁的宣泄室里放置了许多宣泄的器材,他当时还去过看过。但过了不久,他感觉心理压力过大想去宣泄时却发现大门紧锁,而且以后再也没见开过了。 在调查走访中还发现有些高校虽然重视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仍不容乐观。据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说,现在的高校大学生即使有了心理健康问题也不愿意来咨询。在那些高校大学生看来,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是一件很自卑的事,害怕让人发现,更别说主动去心理健康咨询室咨询了。高校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不敢面对,这也给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带了很大的难度。对于高校大学生不配合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老师也感觉很苦恼。“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不是精神出现了问题,而是指人不能保持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但在有些大学生眼里,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就等同于患上了精神病,会受到歧视。这种认知让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难开展。”一位高校心理咨询老师如是说。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于高校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在于大学生的认识错误。 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予以重视,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高校应对大学生定期宣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对于刚入校园的新生,应开设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课,帮助其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而不能草草一两句话了事。心理咨询室必须每天有人坐班,心理宣泄室也要对学生们开放。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可以定期出刊报,对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将其分发到每个学生手中,以帮助他们正确调整自己心理状态。 对于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心理健康的这个问题,学校需积极宣传,解释心理健康的含义,将心理健康等于精神病这个思想从学生心里剔除。对于羞于露面询问的高校大学生,学校可以公布专用的心理咨询邮箱及电话号码,以方便他们进行心理健康问题的咨询。心理健康咨询的邮箱公布后,不能形同虚设,心理健康教育老师需要每天查看并进行回复,给予大学生正确的心理健康指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 三、小结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有两点:一是学校不重视,二是大学生对其认识的错误。上文就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希望高校能将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辅导,使其调整好心态,正确认识自我。 参考文献: [1]王维铭.浅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4,第十九期 [2]杨秀英. 浅谈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J]. 济宁师专学报,2001,第四期 [3]张小明.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J]. 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2,第三期 关键词:社区心理学;当代教育心理学;挑战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067-02 自心理学研究产生以来,经典的心理学研究分支层出不穷、不断发展,其中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各分支中发展最迅速的领域,也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一个领域。但在近十年中,教育心理学不断适应各学科的要求,朝向一种包容性广泛的方向发展。我国教育思想源远流长,但形成体系的教育心理学还源于西方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学者一方面学习、引进西方的研究结果,另一方面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展开独立研究。尽管当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比较成熟、研究和实践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体制上也趋于完善,但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与创新,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不足逐渐显露。 一、社区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一)社区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经济水平得到了快速增长,随之而来的个体心理健康问题逐步显现。为了捍卫个人利益,美国国民发起了心理卫生运动和民权运动,为社区心理学的产生提供了准备条件。然而,社区心理学真正诞生的标志是1965年5月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斯维姆斯哥特市举行的社区心理学会议,会议产生并创建社区心理学这一新领域,同时呼吁社区心理学重点关注“在复杂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连接个体行为和社会系统的心理学过程”。美国心理学会则在第二年成立了社区心理学分会。 尽管如此,直至1975年4月,社会心理学才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市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中真正取得了学科建设的独立地位。会议的主题是预防与促进社会行动以及公平与尊重多样性作为主题,同时探讨了社区心理学家的培训模式,促进了社区心理学与社区心理卫生的分离,使社区心理学真正走向学科独立和特色化发展。1987年,美国心理学会将社区心理学分会改名为“社区研究与行动学会”(SCRA),促进了美国社区心理学向多学科合作及重视行动研究过渡的新阶段。 (二)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社区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社区心理学的服务和干预重点是加强个人与社区目前的心理防御能力,同时发展和提高个体个人能力而不是治疗其病例缺陷。因此,这种服务和干预重点可以大大降低心理或药物治疗的个体人数。因此,社区心理学家逐渐将工作聚焦于一级预防(心理问题的预防)和二级预防(心理症状早期阶段的干预),而不是三级预防(对官能障碍的治疗等)。 2.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区心理学主要关注个体与社区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相互合作的研究关系,将理解提高个体、社区及社会的生活质量作为研究对象。广义地讲,社区心理学关注个体与社区之间多样的关系。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关系,社区心理学家对其进行了生态学水平的分析,像朋友圈、工作环境、学校、志愿者协会、宗教集会、教会、社区及邻居,或者更大意义上的社会或文化均属于这类社会关系。此外,社区心理学还关注互助型组织和自助型组织,当个体面临巨大压力事件时,会采用非正式渠道(朋友,邻居,同事)来获得社会支持。因此,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等因素都是社区心理学主要的研究内容。 3.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由于社区心理学属于交叉学科,因此其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主要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参与观测法,是研究者“加入”社区生活,与社区成员一起工作、生活,从而观测他们的情况的方法;(2)个体定性访谈法,是以合作的方式和开放式问题来消除参与者语言和经验的影响,集中于小样本研究的方法;(3)聚焦组访谈法,与定性访谈相似,但在团体中可能消除一致的观点;(4)社区个案研究法,是集中于一段时间仅研究单个组织或社区的方法;(5)定量观测法,是以大样本数据进行标准测量和统计分析的方法;(6)随机区组实验法,是采用控制组和实验组进行的实验方法;(7)非同质比较组实验法,和区域实验很相像,无随机分配条件;(8)间断时间序列设计,是采用多基线设计,在实验干预前后对一个或几个情境进行纵向测量的方法。 (三)社区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自1975年美国奥斯汀市召开的学术研讨会议以后,社区心理学的发展呈现出多样的趋势,每种趋势都代表一种新的发展方向。 1.预防和提高社会胜任力 社区心理学的发展能有效解决社区居民的各类问题,如儿童的社会发展障碍和学习障碍;青少年各类行为问题;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离婚、家庭暴力等社会问题。 2.社区构建、公民参与和授权 为了体现社会构建以及公民参与的趋势,社区心理学家集中于研究、开发或创造一种社区系统。这种系统一方面能够加强社区居民的社区感觉,推动其参与群体活动计划、实施的经验,另一方面能够以更有意义的方式影响更多的居民群体,帮助他们进行社区变革并进一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3.理解人和文化的多样性 社区心理学家正尝试创建与文化社区中居民的合作关系。在这一过程中,社区心理学家不仅鼓励居民参与研究设计和实施的各方面,而且试图让他们理解不同的文化群体以及这些不同文化群体所产生的各类因素。 4.社区心理学的生态学转向 社区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向是逐步建立生态化的社区。研究者凯利及其同事提出了社区心理学的四个生态学规则,即相互依存、资源的循环、适应和延续。社区心理学还对环境心理学进行了长期关注,他们都强调自然条件下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同时将其概念、理论等应用到社会行为中。此外,研究者西恩及其同事的研究表明社区心理学对物理环境的研究兴趣逐渐增加。 (四)我国社区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西方的社区心理学正趋于成熟,但在中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还刚刚起步。直至20世纪90年代,国内才显现一些有关社区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但个体对社区心理学的认知仍旧模糊不清。不少人认为,社区就是“居委会”的翻版。但是综合我国实际情况,社区心理学既要狭义地研究小区居民的心理服务工作以及和谐小区建设工作等问题,也要广义地研究和谐社会建立的问题。因此,我国的社区心理学重点关注个体问题行为的预防以及个体社会能力的促进,同时提供社区的生活水准,建立和谐文明社会。 我国心理学者对社区心理学研究的关注点:一是社区与青少年发展。考察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社会态度以及家庭因素中家庭软环境(家庭关系和家教方式)之间的关系。在保护青少年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社区预防与矫正使社区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二是社区老年人的研究。考察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社区集体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三是其他社区人群的研究,特殊女性(更年期妇女、离异女性)、亚健康人群、残疾人群、外来人群等。 二、对当代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挑战 (一)方法论的挑战 社区心理学为当代教育心理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多元化、生态化的理论视角。随着社区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兴起,教育学者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研究,将原有的方法论进行改进,并从另一角度建立新的研究方法,充分体现了取向多维、方法多元、立场多重、观点多样、研究环境生态化的宗旨。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人文过程,而教育心理学面对的是情感丰富、有情感体验的人,因此量化研究与实验方法必然导致教育情境的局限。社区心理学以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生活环境生态化作为研究目标,在方法上给当代教育心理学家提供了另一种研究决策。 (二)对研究内容的挑战 社区心理学是一门建立在众多相关学科基础上的综合性学科,其研究内容广泛开放,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更多地注重区分什么不是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而不是什么是社区心理学的。尽管这门学科的科学地位已经得到承认,但其具体研究领域仍在不断发展,相关内容界定也需要进一步改善。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很可能与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有部分重叠。同时,社区心理学的发展对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有一定作用,例如在对青少年教育的一些观点方面,社区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可能对经典的教育学原理发起了挑战。 参考文献: [1]张春兴.从思想演变看教育心理学发展宜采的取向[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1). [2]陈良,张大均.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7,(5). [3]曹智荣.国外青少年社区心理健康促进及其借鉴意义[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2). [4]冯增俊.美国社区心理学概述[J].心理学动态,1989,(2). [5]王广新.西方现代社区心理学述评[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6]金庆英.社区心理学研究综述[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26). [7]于华林,杨毅.我国社区心理学研究述评[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8]佐斌.西方社区心理学的发展及述评[J].心理学动态,2001,(1). [9]张骞,张大均.当代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问题与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9,(2).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探究 教育心理学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心理学现已成为各类高等院校中的专业必修课之一,目的是在于学生能够掌握教育心理学的技巧和基本知识。在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教学课程中,学习教材每在5-6年才会更新一次,进而导致学生学到的教育心理学知识落后,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成效,极其不利于学生在社会中,竞争力的提升。由此可见,针对高校的教育心理学课程全面改革是非常重要的。 一、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和教材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使用教育心理学的教材和课程讲授都以是两个方面的内容来进行的,一是着重强调实际教育服务,过去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大多都是以实际教育为起点,都一致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心理上出现的种种现象都是教育心理学的探讨的对象,所以现目前教育心理学的教材大部分都是从基础知识、审美特征、思想教育、技能培训等方面来进行组织开展的。因此这样就失去了对教育心理学其本身教育价值和学科价值。二是偏向对基础的研究讨论,教育心理学的教材和课程核心内容主要以对知识的表象与获取为主要核心,结果导致认知心理学和探究主题的反复交叉,进而忽视了对教学的实际需求。这两种问题的出现不仅限制了教育心理学自身的发展,也导致教育心理学难以对教学本身实践运用起到有效的教学作用。 (二)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方式中所存在的问题。我国教师长期采取演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其教学目的重结果轻,注重理论知识且轻于实践运用。但往往在实际课程中,授课教师在不断的讲课,学生在拼命的记,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对于心理学来说,这种书面的教育方式对于学生来讲只是纸上谈兵而已,反而不能让学生充分的掌握心理学教学知识,在以后的学习实践中也起不到有效地作用,也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此外,我国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一直是采用的笔试考试的形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考生在考试前拼命学习,考完后就忘得一干二净,这种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反而对高等院校的教学目标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二、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的改革途径 (一)改进课程结构 在对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的途径中,首先是需要对课程的结构进行改进的。改进课程结构就是对教学重点进行调整。现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教育心理学这方面的要求,最主要的是对人才的能力关注。因此,在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改革途径中,高校教师也应将把重点放在“心理学的教育”上面,主要因素在于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介绍心理学教育,如何培育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有着关键的作用。通过学习心理、心理学的教育这两个内容展开教育,实现对课程结构的改进,才有利于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二)教学内容的更新 在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教学课程中,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学习教材在5-6年才会更新一次,很多社会上比较先进的教学知识无法从教材中体现出来,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育心理学教学课程的改革过程中,高校教师应把教材内容及时的做进行更新,应与社会中较为先进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相结合,并详细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将学习知识进行科学整理和合理的筛选,这样才能保证知识对学生有一定的作用性,从而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 (三)注重实践操作 教育心理学最主要的目的在于解决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升学习和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教育心理学中应该是解决问题、技能学习、知识学习、动机激发、品德态度等部分内容。比如:在“动机激发”中,如何把现有的成功案例对动机进行有效的激发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成败因素中如何进行原因总结,通过自身的效能进行自我形象的提高。在“知识学习”中,需要通过直接、概括将简单的知识有效的理解。在“品德态度”中主要涉及的是品德学习等方面的学习内容,并且要对个人品德规范和相关论述中进行说明。 (四)教学中体现教学情境 教育心理学课程中,教师应采取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然后在提问中观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和理解程度,教学情境模式能够促使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从而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思维方式。因此,老师应把自己从传授者变成引领者,在上课过程中给教学创造情境,准备实际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开展学生小组讨论,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并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心理学是高等院校最主要的课程之一,探究教学和课程的改革只是为了其他课程以后的改革创新提供方法和经验。心理学课程的改革需要教师进行综合调理整治,师生之间实现积极配合协调,从而实现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王大顺.高师院校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河西学院学报,2009,04:105-107. [2]汪玲.教育心理学课程中的探究教学构想[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S4:4-6. [3]沈承春.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0:162-163. 一、已取得的成果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有了新的研究视角,即从心理现象、心理问题以及心理规律入手,站在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此种研究方法既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科学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又是其‘‘科学化”的现实需要。总的来说,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 首先,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诞生十多年来,学界对其基础理论进行了深入的不懈研究。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基本范畴、内容体系、学科特点、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理论基础,等等。”^学界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基本形成了共识。以其研究对象为例,学界看法大体一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有着特定的研究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胡凯、荣复康着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以人们的思想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心理规律以及依据这种心理规律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0。姜相志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中是这样来论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郭崇岳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们心理活动规律及如何遵循人们心理活动规律去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科学。”4可以看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问题,表述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原则上大体没有分歧。那么可以说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基础性问题上,学界达成了普遍的共识,也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 其次,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的发起者、组织者,可以说,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者的心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受教育者所接受的教育,也事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教育能否取得一定的实效。而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践行者,其教育的“好与坏’“成与败”直接体现在受教育者的身上。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都关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学界关于教育者的心理研究中指出:其一,需要定位教育者在教育中的角色,提法有“政治的引路人’“精神的指导者’“心理的咨询师’“人格的示范者”等。提法虽然不同,但是,可以看出这些不同的提法对教育者有了不同的定位,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其二,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来论述教育者的心理品质。如智力方面的良好认知能力、敏锐观察能力、较强分析研究能力等,非智力方面的高尚的人格、顽强的意志力、良好的表达、决策及人际沟通能力等。其三,指出了改善和提高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途径,即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以及自我修养。关于受教育者的心理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个体心理研究和群体心理研究。个体心理研究集中在个体的学习心理、接受心理、个性心理以及个体差异心理研究等方面。群体心理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二是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研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成果的一个方面。 再次,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引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单一,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引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多种研究手段,有利于加强、改进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如心理学研究中的心理咨询法、心理剌激法、心理诱导法等都对良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所帮助。科学的方法及手段有利于科学教育的实施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实践表明,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摈弃传统的“满堂灌”的教育方法。因为实践证明,这种忽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方法是有很大弊端的,同时,也会引起受教育者的抵触和逆反心理,而只有引入尊重受教育者心理及其心理规律的方法,才会取得教育的效果。而心理学的_些方法能给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这种现实的需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借鉴和引入心理学的方法是有所批判和保留的引入,缘由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特殊、独立的学科,有其特殊的教育方法。如果毫无保留地、不加批判地全盘引入心理学的方法,那么就会丧失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独立性。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引入心理学的方法时,需事先把握好_个度,即引入的前提与目的是‘‘为我所用’以便‘‘充实和完善自我”。 最后,关于教育环境的研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时,_方面离不开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离不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学者指出,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等社会小环境,同时包括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等社会大环境。自然环境有地理条件、气候、季节等。从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入手,了解受教育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而研究受教育者的心理环境。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中关于教育环境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进步。因为教育对象的思想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有关,而研究外在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并进一步研究受教育者内在的心理环境,对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并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有很大的益处。 二、面临的难题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新兴的学科,自成立以来,其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面临一系列的困惑与难题,等待研究者进一步进行研究。 难题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学界主要有两种倾向:_种是构建心理学体系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主要以童彭庆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为代表,主张从教育对象的心理现象出发,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另一种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总纲,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影响教育活动的所有心理因素,以杨芷英、王希永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为代表。第一种是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第二种是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探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各种心理因素。相比来说,第二种比第一种更值得借鉴。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建立,总的来说,还是为了更好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也是为了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独立的特殊学科,不能将其纳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否则将使这门学科失去其特有的属性。但是,可以借鉴吸收心理学研究中有益的东西来充实、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难题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范畴的确定。这个争论主要是为了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范畴和内容‘‘是什么”的问题。多数学者主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同时,另有学者认为,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概括为四大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心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研究。0可以看出,这种主张,从方方面面界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除了研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外,还涉及教育环境、教育过程。但是,又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不应该太宽泛,而是要深入研究,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就会失去其特有的学科地位。无论哪种主张,都有其可借鉴之处,但是需要学者进一步进行研究讨论,以达成一种普遍的共识,这对于构建科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大有裨益。 难题三: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工作者队伍的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究竟这些理论成果能否称之为科学的理论,就需要在实践中去检验。因为只有理论用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以验证,才能得知其是否为科学的、可行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也不例外,须由实践来证明和验证。那么建立一支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工作者队伍是必要的,这样也有利于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实际操作。但是,遗憾的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建立时间不长,使得学科队伍建设也比较滞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体系,导致专业化从业人员比较缺乏,从而也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实践中困难重重。鉴于此,在未来研究中,大力推动建立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工作者队伍刻不容缓。 三、未来的发展构想 结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和现实需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构想,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 第建立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作为一门成立不久的年轻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面临着学科体系方面不成熟、理论准备不充分、理论整合不强等问题。基于这样的现状,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未来的发展中,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并与诸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进行整合,逐步完善其理论体系,形成自己完善的理论体系是当务之急。 第二,加强实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产生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基础上。应用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其理论更多的是用以指导实践,因此免不了注重实际操作的研究。同时,加强实证研究,有助于推动理论体系科学化。一个理论能否称之为科学的理论,全仰仗于该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如果理论在实践的检验中被证明是可行的、正确的,那么理论才是可以被采纳的。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实证研究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的科学化和实践的可操作化。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心理学;改革路径 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主体性教育、成功教育、快乐教育、素质教育等教育模式的纷纷涌现正是为适应经济的发展而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模式的改革,但不论如何改革,都离不开以学生为中心的全面发展,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教育心理学正是一门研究“教”与“学”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地方师范院校是为培养地方教育师资服务的。为体现师范性和教育性,培养出合格的中学师资,教育心理学已成为地方师范院校的公共必修课程。如何改革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心理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其在培养肩负未来地方教书育人重任的教师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直是教育心理学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地方院校教育心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地方师范院校的调查,许多院校只开设了心理学而忽视了教育心理学。师范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不能掌握“学”与“教”的规律,如何能提升自己?如何能更好地培养祖国未来的花朵呢?部分地方院校在没有开设心理学的条件下就开设教育心理学,无视课程开设的规律及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规律。随着我国地方师范教育的发展及其对教育心理学要求的日益迫切,地方师范院校教师对教学改革的要求日益强烈。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师资方面存在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与专业课相比,由于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因而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人员的安排上表现出年轻化和低职称化。他们缺乏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对师范生的素质和师范教育的要求知之不多,仅限于书本,更不要说理论联系实践了,不能真正实现高师公共课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即便安排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由于科研任务重,大部分地方院校仍然以科研能力评价教师水平等因素,很少有教师真正乐意为教好该门课程而花费很大的精力备课。这就导致在实际的教学中,出现理论与实践脱离、本本主义,缺乏针对性等现象,令公共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与价值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二)教材内容存在问题。大部分教育心理学教材内容庞杂、安排不一。有的以教育心理学为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却添加了许多发展心理学、心理健康及管理心理学的内容,俨然成了心理学知识的大杂烩。由于对部分知识的歧视或偏见,有的学校在自编教材中随意去掉技能学习等部分章节的内容,有的即使教材上有,在教学时也会因考与不考的因素而随意篡改。同时,有的教材观念相当陈旧,知识点条块分割严重,缺乏内在联系,学生易产生内容枯燥、无用、难以掌握之感。 (三)教育心理学教学存在问题。首先,教学方法、手段单一。从各个地方院校的公共课的实际教学看,基本上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缺少相应的辅教学手段,如实验、课件等,有的即使使用课件也仅仅是文字的呈现,致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这也是导致学生逃课的原因之一。其次,学时数量偏少,一般是36或54课时,这些有限的学时必须面临大量的教学任务,造成时间少、任务紧,部分教学内容只能蜻蜓点水般一点而过,很难深入、全面地进行讲解。另外,上课时间安排欠佳,为给专业课让步,大多数上课时间被安排在上午最后两节课或下午甚至晚上,此时,学生精神萎靡,教学效果肯定不尽如人意。最后,学生专业混杂,人数较多。目前,各校大量扩招,给学校师资带来了很大压力,教育心理学基本是合班上课,人数特别多,有时甚至专业混杂。面对如此一个超级大班,教师要面对各个专业的不同需求,在各个领域的知识联系、实践运用就显得分散,形式上更抽象,教学实践存在困难,甚至根本无法实施,只能纸上谈兵。 二、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心理学的改革路径 从以上存在的问题不难看出,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心理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师范生是现在的学生、将来的教师。他们既是学习者,又是将来的授业者。如何提高他们的素质,就成了改革的中心内容。自我国1993年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以来,教师专业化确定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教师专业包括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学科专业知识是由各学科的专业课程构成的,教育专业知识即教育理论与实践知识,它由专为师范生开设的教育类课程知识构成,这些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和教学实习等。目前,许多地方师范院校用公共教育心理学取代了公共心理学。在此,从以下三方面分析了教育心理学的改革路径。 (一)调整课程体系的路径。目前,教育心理学教材种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有21世纪规划的教材,也有各个院校的自编教材,各类教育心理学教材内容繁杂,以概念、原理为主,内容生涩、难懂。在现阶段课时有限的情况下,针对以上不足,就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内容提出以下改进措施:1.重整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教师教学的靶子,只有靶子放置到位,射击者才能明确其具置,才有可能射中靶子,实现目标。目前许多人把目标分为三级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目标应调整为:在认知上,重视概念、理论基础,了解新的发展趋势;在能力上,重视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能力;在情感上,注重学习过程、培养乐学爱学的主动探究精神。2.重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实现途径。只有通过良好的课程内容,才能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对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内容的重构从两方面入手:首先,优化课程结构,将教育心理学主要内容分解为五大部分:绪论、学生心理、学习心理与理论、教学心理和教师心理。突出心理理论部分的基础知识,厚今薄古,缩小旧理论的篇幅,促进学生了解学习、学会学习。在学生心理部分突出初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应采取的教育方式,为其将来的教学做铺垫。其次,更新课程内容。在课程中吸纳教育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教育改革实践中的热点议题及社会生活中的 一些典型教育问题。同时,一些课程内容(如学习策略)尽量与学生的学科专业紧密结合,这样既能指导学生现在的学习,又能为其将来的教学提供参考。3.注重教育实践。教育心理学本身就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实践既能检验理论的真伪,又能使学生认识到“学以致用”以及如何运用。这样,所学的知识才能变成活知识,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能力。 (二)优化教学体系的路径。教学体系的优化主要从教学方法与手段及教学评价两方面进行。 1.优化教学方法、手段。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手段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到底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手段是最佳的,其评判依据有两点:一是适合教学的主题,二是符合学生特点,能抓住学生的眼睛、耳朵。只要能达到这两个方面的就是最好的。因而根据不同的主体及学生的特点,可以随机采取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传统讲授法,主要针对一些概念性的、基础性的问题,但是尽量少些,因为这种方法容易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2)课堂讲演与讨论。多用于基本理论问题,如心理发展理论、学习理论、动机理论等。(3)小组合作与探究学习。多用于基本规律问题,如学习策略的运用、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社会规范的内化等。(4)观察与案例分析。让学生观摩典型的课堂教学录像,或深入中小学课堂听课,运用所学理论分析教学的优劣,并提交书面案例、分析报告。(5)多媒体技术多用于呈现一些生动、形象的案例及图片,它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使所讲授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6)专题讲座。主要针对一些社会性的问题,如这一章节的学习前,可以针对新一轮的“知识无用论”,开展一次讲座,还可以针对学科专业就学习策略,开展学习方法的讲座等。 2.完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兼顾课堂表现(20分)、结业考试(40分)、论文撰写或作业(40分)三个主要形式,满分为100分。课堂表现包含学生的出勤情况、参与课堂讨论情况、提出创造性见解等情况。结业考试主要采取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形式,不仅考察知识面,还注重考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分析、综合和评价情况。 (三)调整、优化师资配置路径。一切教学改革的最终实施者都是教师,因此有人认为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高专业水平,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技能。这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与教师之间的团体合作。为了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可以经常派遣年轻的老师去观摩、进修。也可以组织教师组成团队,大家互相讨论、协商,共同准备课程教学,共同促进。最后,还可以让有经验的老教师经常就不同的内容多给年轻老师上观摩课,提升年轻教师的业务水平。总之,公共课的师资力量的提升不仅是教师自身业务问题,还与各个高校的科研至上的态度导向有密切的关系。 总之,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心理学的改革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各方的协作才能完善。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陈传锋,陈红.高师公共课心理学的教学改革心理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11):101. [2]刘儒德,伍新春,姚梅林.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J].心理科学,2004(3). [3]邓志军.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浅析[J].抚州师专学报,2001,20(4):94-95.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茏茏

这家伙太懒。。。

  •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