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商务厅关于印发《湖南省“十四五”内贸流通发展规划》的通知
湘商运〔2022〕1号
各市州商务主管部门:
湖南省商务厅
2022年1月10日
湖南省“十四五”内贸流通发展规划
1.消费规模质效稳步提升。“十三五”以来,全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断创新高,从2015年的11241.41亿元扩大到2020年的16258.12亿元,年均增长7.7%。从消费形态看,2020年全省商品零售额14374.65亿元,年均增长7.8%;餐饮收入1883.47亿元,年均增长6.9%。从城乡结构看,全省消费品市场呈现出城乡市场同步增长、共同繁荣的局面。2020年,全省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212.94亿元,年均增长15.7%;全省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4045.18亿元,年均增长6.7%。
2.现代流通方式快速发展。流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线上线下、多业态融合成为流通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全省电子商务交易规模保持快速增长,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长29.1%,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长31.2%,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0年,湖南省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5万亿元。其中,网络零售额超过3000亿元,网络购物成为居民消费重要渠道。快递业务量高速增长,从2015年的3.18亿件增长至2020年14.71亿件。全省形成了以长沙市为核心,辐射带动其他市州协同发展的格局。长沙、株洲、郴州成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长沙市、益阳中南电子商务产业园、岳阳电子商务产业园为国家级电商示范基地。长沙市黄兴南路步行街入选商务部试点步行街。城市综合体、社区团购、直播带货、无接触配送等方式蓬勃发展。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从2015年的17.5%降至2020年的14.7%。
3.企业竞争力显著提高。全面落实流通“千百工程”,推进商贸流通企业“破零倍增”。2020年限上商贸流通企业突破1.2万家,比2015年新增4000家。老字号企业从2015年的44家发展到2020年的184家。全省零售贸易企业超过4万家,步步高、通程控股、友阿集团、佳惠商业等企业连续多年进入全国零售连锁百强。截止2020年底我省已经通过商务部评审的“绿色商场”14家,中部第1、全国第4。累计获批7家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企业、4家国家级数字商务企业。长沙市便利店发展指数连续4年稳居全国前三。兴盛优选、天鹅到家成为全国社区团购和家政服务头部企业。文和友、茶颜悦色、墨茉点心局、黑色经典成为全国消费知名品牌。
4.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大力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提质改造,推进农集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和农商互联农产品供应链项目建设,推进马路市场安全隐患专项整治。全省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到35个,市场交易额超过3000亿元。全省冷链仓库保有量超过520万吨,居全国第10位、中部第2位,实现市县全覆盖。所有建制村实现了直接通邮,所有乡镇有了快递网点。
5.商务扶贫成效明显。深入推进电商扶贫、直播带货、家政扶贫、劳务扶贫、驻村帮扶,助力脱贫攻坚。“十三五”期间,全省51个贫困县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超过300亿元。全省79个县市成功申报为全国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县市,其中7个县获得二次支持,3个县市获得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彰激励县,实现了40个原国家级贫困县100%全覆盖,全省县(县级市)覆盖率达到82.8%。驻村扶贫通过国家、省级考核验收,实现整村脱贫出列。家政扶贫、对外劳务扶贫带动就业超3万人,家政扶贫成为商务部7个试点省之一。
6.对外开放成效明显。积极推进步步高、友阿等本省大型零售企业开展海外购,加强与跨国零售商、国际知名品牌企业合作。积极引进中百罗森、宜家、7-ELEVEn等著名跨国连锁品牌入驻我省。推进长沙、株洲、郴州、湘潭四个国家级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累计认定跨境电商试点企业264家。推进岳阳城陵矶港汽车平行进口试点建设,累计采购清关企业近2万台,清关量位列全国同类口岸第五,内陆港第一。中非经贸合作产业园迈出实质性步伐。连续成功举办5届国际食品餐饮博览会,湘菜在国内外影响持续扩大。连续成功举办2届中国城市夜经济发展论坛,夜经济成为湖南消费新名片。
7.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先后颁布多项涵盖流通各领域的政策文件,推动简政放权,取消石油和成品油批发仓储经营资格审批、下放成品油零售经营管理、拍卖业务许可等权限。有效加强成品油、拍卖、二手车、特许经营、再生资源等事中事后监管。市场统计监测和调控体系逐步完善。肉菜、中药材、酒类等重要产品追溯体系覆盖网络进一步扩大。运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等,推动家政服务等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大力优化线上消费环境,加大力度打击网络刷单炒信等黑色产业链,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和消费后评价。
“十三五”期间,我省内贸流通业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在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下,各地依然存在对消费基础性作用重视不足的问题,促消费的体制机制仍然不够健全,促消费力度不足。二是流通基础设施存在短板,公益性和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投入不足,公共服务能力有待加强。三是大型流通企业和总部企业偏少,尚未形成在全国有品牌影响力的企业群体,消费和税收外流问题突出。四是总体流通效率低、物流成本高、引导生产和促进消费作用弱的问题依然存在。五是在消费提质升级的大背景下,消费新渠道新模式新场景建设仍有待加强,数字化、智慧化等新技术应用有待深化,数字消费生态有待形成。六是内贸流通管理手段缺乏、法规体系不健全、基层管理队伍薄弱等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因素仍然存在。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变局加速变化,国内外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但总体看,危与机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从面临挑战看:世界正处于大变局阶段,国家间摩擦增加,国际经济循环面临大冲击,经济动能减弱,经贸规则面临重建,世界主要经济体2018年来的经济增速持续放缓。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三期叠加”阶段,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高质量商品和服务供给仍然不足,消费需求新增长点需深入挖掘,商贸流通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与业态、模式、应用场景创新相适应的政策和监管体系需加快健全,商务领域绿色低碳转型需加快推进。从省内来看,消费规模和质效在中部还比较靠后,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各市州发展不平衡,新的增长点缺乏。此外,新冠肺炎疫情当前仍在全球变异蔓延,新冠病毒与人类长期共存很可能成为常态,对消费供给、消费业态、消费信心都带来巨大冲击。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我省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将更加严峻,畅通内循环构建新格局将成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立足点和关键点,内贸流通将迎来重要发展窗口期,促消费、畅流通、拓市场正当其时,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科学主动应变、善于转危为机,充分发挥内贸流通对产业链上下游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国内贸易成为双循环协调畅通的核心环节和主要动力,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服务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为根本目的,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以落实“推动流通创新发展促进消费提质扩容行动”方案为抓手,着力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万商千品兴三湘、传统消费提档升级、新型消费培育促进、消费预期和环境提升等工程建设,着力推进产销融合、城乡融合、内外融合、线上线下融合,着力构建内贸流通高质量发展体系,着力提升消费对经济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坚持改革创新。以改革创新为主引擎,全面深化内贸流通领域改革,健全体制机制。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着力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内需市场和国内循环可持续发展。
2.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增强内贸流通繁荣市场、扩大就业、满足消费等功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3.坚持绿色发展。深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决策, 坚定不移推进内贸流通领域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发展绿色消费、创建绿色商场、支持绿色配送、促进绿色贸易。
4.坚持开放融合。积极推动内需与外需、出口与进口、省内市场与省外市场协调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一带一部”区位优势,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促进湖南与国内外市场互联互通。
5.坚持统筹协调。统筹推进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协调发展,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统筹推动城乡流通共同发展,推进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
通过5年努力,在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提升消费供给质量、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优化消费环境、健全促进消费体制机制、构建现代流通体系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流通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加快构建,统一开放、协同创新、贯通城乡、便民惠民的现代流通体系基本形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
到2025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34万亿元,年均增长7.5%以上,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0%。规模以上批零住餐业实现增加值1.1万亿元,年均增长8%;网络零售额突破0.5万亿元,年均增幅10%。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35000元,年均增加8%,服务消费占比达到60%。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下降1.2个百分点。力争各项指标在中部领先、全国进位。
表1 湖南省内贸流通“十四五”发展目标
完善城乡物流网络。 深化长沙、株洲、衡阳等地国家流通领域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试点,支持长沙、衡阳、岳阳、郴州、怀化等地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加快现代物流标准化、智能化、国际化建设,促进物流园区与产业基地、交通枢纽融合发展,构建多点支撑的现代物流网络。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探索发展高铁物流。完善冷链物流、快递物流网络体系,推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冷链物流设施和交易平台建设,加快城市物流配送中心、县级仓储配送中心、城乡末端服务网点和中心站点建设,大力实施“村村通快递”工程。持续推进“物流降本增效”行动,围绕多式联运、城乡共同配送、信息平台建设、物流资源整合等方面开展降本增效试点,优化交通运输和物流环节收费,到2025年,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较2020年降低1.5个百分点以上。
优化商品市场布局。合理规划布局商品集散中心、综合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等流通节点。依托海吉星、红星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打造辐射中西部地区的区域性农产品批发中心。科学布局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引导生鲜电商、邮政、快递公司等企业在果蔬、水产、肉类等农产品主产地建设乡镇冷链仓储配送节点、村级仓储保鲜库,加强移动式冷库应用,发展产地低温直销配送中心。大力实施“商品市场优化升级”专项行动,鼓励各类批发市场应用互联网技术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向生产、零售环节延伸,实现由商品批发向供应链管理服务转变,创建一批商品经营特色鲜明、供应链服务功能强大、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商品市场示范基地。将废旧物资回收市场建设纳入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合理布局、规范建设“交投点、中转站、分拣中心”三级回收体系,推动城乡再生资源回收处理体系一体化发展。
推进城市商业体系提质升级。
打造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云集国际国内精品,引领时尚消费品潮流,营造主题消费、体验消费、沉浸消费、融入式消费热点。鼓励街区延长消费时间,活跃夜间商场和市场,支持开设深夜营业专区、24小时便利店和“深夜食堂”等特色餐饮街区,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在具备条件的城市核心区域,打造国潮活力街、文化风情街、怀旧传承街、国别商业街、城市会客厅、免税商品街等多种形式的特色街区。
打造国潮品牌特色街区。围绕国内地域特色和湖南传统文化,将非遗、老字号齐聚一堂,以“传统文化+现代潮流”跨界结合的方式打造时尚潮流、符合年轻人审美的国潮品牌特色街区。
打造分时步行特色活力街。结合步行街改造、夜间经济发展、特色小店培育、老字号创新等,提升分时步行街品质,引入特色化周末集市、地摊文化和街头艺人表演,打造特色化活力街区。
打造湘派特色街。聚集风貌保护区特色商业品牌资源和特色人文历史旅游资源,打造潮宗街、太平街等一批历史有根、文化有脉、商业有魂、经营有道、品牌有名的湘派特色商业街区。
打造高品质城市会客厅。在城市核心区域,打造以场景为核心、以体验为驱动、建筑可阅读的既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物质需求,能满足人们审美需求且商业繁华的高品质城市会客厅。
升级改造县城商业设施。强化县城综合商业服务能力,鼓励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对县城购物中心、综合商贸中心、大型连锁超市等现有商业设施进行改造升级,推动商旅文体一体化业态聚集,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并向乡镇和村拓展市场,延伸服务,带动乡村商业发展,满足城乡居民需求。
建设乡镇商贸中心。发挥乡镇承上启下、紧靠农村居民生活圈、服务农村常住人口的区域中心优势,鼓励和引导连锁商贸流通企业通过自建、改造、合作等方式,对现有乡镇商业设施进行现代化改造,建设改造一批乡镇商贸中心、超市、品牌连锁店,推动购物、娱乐、休闲等业态融合;开展农贸(集)市场、菜市场标准化升级改造,明确功能分区,完善配套设施设备,丰富市场经营品种,叠加各种生活服务业态,提升乡镇集贸市场面貌,规范经营秩序,改善乡镇消费环境。引导乡镇商贸中心向周边农村拓展服务,满足农民消费升级需求。
改造农村传统商业网点。鼓励电商、物流、连锁商贸流通企业通过技术赋能、特许加盟、供应链整合等方式,发展新型乡村便利店,对天猫、京东、邮政、顺丰等企业的自建站点,兴盛优选、美团优选、菜鸟等加盟制快递企业的连锁加盟站点、村民个人店铺等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和标准化改造,丰富村级店日用品消费、农资、电商、金融、快递收发、农产品经纪等多样化服务,实现多站合一、一点多能、一网多用。满足农民便利消费、就近销售和基本生活服务。支持邮政、供销企业建设村级综合服务站点,支持农村加油站发展非油品业务,拓展服务内容。
引入和培育县域数字化、连锁化企业。积极引入省内外大型数字化、品牌连锁流通重点企业以县、乡镇为重点,下沉网点和供应链,通过连锁或股权加盟等模式,促进县乡村商业体系网络化连锁化。引导供销、邮政、快递和农村传统商贸流通企业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促进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优化重组,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在商品批发、零售、生活服务等领域,重点支持和培育县域重点商贸流通企业数字化、连锁化转型升级,通过组织创新、资源整合做强做大,提升市场竞争力和服务水平,增强对县域商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实施农村新型商业带头人培育计划。整合各部门政策资源,利用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师资团队等县域资源,共同开展新型商业带头人培育,重点对返乡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等开展品牌设计、市场营销、电商应用等专业培训,强化实操技能,加强与电商、物流、商贸流通企业的实习实训合作,提高就业创业转化率。举办创业创新和技能大赛,挖掘一批农村商业带头人。依托国家和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立农村电商人才培养载体和师资、标准、认证体系。
支持商贸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 完善培育机制, 加强品牌管理, 推动流通企业创新发展。大力引进境内外知名流通企业和服务领域品牌,支持其在省内设立区域总部及采购仓储、分拨配送、交易结算等功能性机构,发展“首店经济”和“首发经济”。引进一批世界100强、全国50强和5A级知名物流企业,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物流企业集团。推动引导优势商贸流通企业上市,到“十四五”末总数达到50家。
加强中小商贸企业培育。推动个体工商户转小微企业、小微企业升“限上”,到2025年全省新增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4000家以上。鼓励中小商贸企业在业态、产品、服务、技术、装修、体验等方面加强创新,以时尚、潮流、品牌、文化为特色吸引客户。大力发展小店经济,鼓励各类小店“一店多能”,特色化、便民化、标准化、连锁化、数字化经营,以延长营业时间、拓展品类项目、人性化管理等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便利化、多样化服务。发挥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网络平台的功能作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市场开拓、科技应用和管理咨询等服务。支持大型商贸企业、电商平台、物流企业、品牌商等将中小企业纳入自身供应链,为中小企业发展赋能。
提振实体商业。支持实体商贸企业建立直供直销渠道,压减中间环节,降低经营成本。引导大型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连锁便利店、大型批发市场等商贸实体,运用5G、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丰富线下消费体验、拓展线上业务。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加快推进长沙数字人民币试点,扩大应用场景和范围。实施“商品市场优化升级”工程,推动商品市场数字化转型,创建一批商品经营特色鲜明、供应链服务功能强大、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商品市场示范基地。
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动我省商贸流通业的创新,培育新业态、发展新模式、构建新场景、促进新消费,促进流通智能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 以流通方式创新推动消费和产业升级。鼓励大型实体店创新商业业态,增加餐饮、休闲、娱乐、文化等体验消费,强化服务体验优势,向智能化、主题商城等综合服务体转型。支持购物中心、商场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优化消费场景,发展智慧零售、无人零售,打造智慧商场、绿色商场。支持实体企业更多地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培育、丰富购物及娱乐、教育、工业互联、远程办公、医疗等线上消费。鼓励中小实体店自建电商营销渠道或依托第三方电商平台,丰富线下消费体验、拓展线上业务。
创新流通供应链管理。积极引导商贸流通龙头企业逐步由单一贸易功能向集采购、货运、配送、贸易、金融、信息等服务功能拓展,打造跨界经营综合体。鼓励连锁零售企业面向上游供应商、物流服务商和下游消费者延伸拓展品牌代理、新媒体营销、大数据等业务,提高供应链综合管理水平。支持实体商贸企业建立直供直销渠道,压减中间环节,降低经营成本。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支持推进长沙数字人民币试点,扩大消费支付应用场景和范围。依托湖南自贸试验区平台,建设若干交易、物流、金融、信息、大数据等功能融合协同发展的生产资料交易中心。加快现代物流标准化智能化国际化建设,深化长沙、株洲、衡阳等国家级流通领域供应链体系建设试点。
支持品牌连锁便利店发展。支持品牌连锁便利店加大门店新建力度,推动便利店进街区社区、进商圈商业街、进医院、进院校、进机关、进写字楼、进交通站点,扩大门店服务网络覆盖。支持品牌连锁企业加大24小时便利店建设布局。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大投入,打造夜间消费场景和集聚区,完善夜间交通、安全、环境等配套措施,提高夜间消费便利度和活跃度。支持品牌连锁便利店龙头企业开展跨区域布局经营,通过兼并重组、特许加盟等方式整合一批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较弱的非连锁便利店,降低加盟门槛,推动门店规模倍增。支持便利店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广移动支付、可视化技术,提升门店智能化管理水平。
推动内外贸融合。统筹发展现代流通和对外开放,促进国内市场规则体系与国际经贸规则对接互融,加快国内外市场一体化建设。鼓励省内流通企业积极开展与国外企业的品牌共享、技术交流、管理创新等国际交流合作,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商业先进理念和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鼓励流通企业、制造企业、电商企业集群式“走出去”,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型境外商贸物流区、境外营销、仓储物流网络。鼓励创建内外贸融合发展平台,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展会。培育一批内外贸结合、经营模式与国际接轨的商品交易市场,加强中非经贸合作经贸园区建设。支持我省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开拓国内市场,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充分发挥大型批发市场、商超、零售等终端平台优势,设立外贸产品销售专区、专柜,组织各地大型商业企业与外贸企业开展订单直采,拓展外贸产品内销渠道。充分挖掘国内重点目标市场消费潜力,精准对接国内消费市场,引导步行街、大型商贸综合体等开展出口转内销专题促销活动。鼓励支持外贸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网上销售、直播带货、场景体验等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促进商品消费。推动吃穿用住行等实物消费向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型升级。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开展“汽车下乡”,鼓励家电产销企业开展“家电下乡”,推动汽车家电消费提质扩容。建立促消费长效机制,发挥消费券政策作用,常态化开展“消费促进季”“双品网购节”“网上年货节”等品牌活动,鼓励市州、县市区组织形式多样的促消费活动。完善应急保供机制,确保节假日和突发情况下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
发展绿色消费。以创建国家级、省级绿色商场为契机,推动建设一批绿色市场、绿色超市、绿色餐饮。倡导优先使用工业绿色设计产品,支持企业开展汽车、家电“以旧换新”,鼓励居民购买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完善废旧汽车、家电回收处理体系,推动汽车、家电更新消费。加快二手车流通,落实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支持打造全省二手车展销、交易平台。推广电子面单,支持简易包装和循环包装配送模式,完善末端回收体系,促进循环消费。推进商超、餐饮(外卖)、电商平台、展会等商务领域塑料污染治理。
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教育培训、医疗健康、养老育幼、家政服务、文体旅游等领域消费线上线下融合,构建“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推动在线教育有序发展,深入推进长沙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全面落实医院分时预约、结果查询、移动支付等线上服务,建设24小时“网订店送”药房。大力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探索家庭养老床位服务模式。加快发展“互联网+家政”新业态。积极发展智能体育,培育在线赛事、在线健身等新业态,支持长沙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积极发展数字文旅,加强湖南公共文旅云、智慧景区等平台建设,探索云演艺、沉浸式体验新模式。加快国潮经济、夜经济、银发经济、她经济等发展
加强新消费基础设施建设。以“三市两山”(长株潭城市群和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为重点,加快推进4G/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到2023年,实现市州、县市区、中心镇区和高速、高铁、地铁4G/5G覆盖。持续推进智慧城市、智慧乡镇、智慧广电建设,完善农村地区通信、广电网络覆盖,推进全省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广电5G建设一体化发展。推动在住宅小区、园区和办公楼宇建设智能快件箱、快递收发站、自提点等相关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推动车联网和充电桩(站)布局应用,加快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
推动数字生活建设。推动吃住行游娱购等生活型服务业的商家数字化升级,推动便民生活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支持到店与到家的双向服务模式,支持智能取餐柜、智能快递柜及自助服务终端的社区布局。
鼓励步行街数字化转型。建设对应实体街区的虚拟商业街,打造高科技沉浸式体验消费,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智慧化综合服务和极致的沉浸式购物体验。
推动老字号转型网红品牌。推动火宫殿、玉楼东、又一村、杨裕兴等传统“老字号”转型网红品牌,实施“老字号新消费计划”,通过设置老字号线上专区、老字号智慧门店改造、老字号数字化案例传播等方式,帮助老字号企业实现“品牌焕新”、形象升级。
引导专业市场数字化转型。引导重点批发市场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拓展物流配送、质量把控、金融服务、咨询服务等业务功能。支持有条件的专业市场设置电子商务专区,完善网络接入、仓储、快递配送、结算等电子商务配套功能。
提升城市消费。加快推动长沙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支持建设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加强中小型消费城市梯队建设。制定加快推进夜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智慧夜市建设,打造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多元夜间消费市场,重点打造“长沙夜星城”全国品牌。促进传统消费场所向消费、体验、社交综合场景转变,培育“网红城市”“网红门店”“网红品牌”,打造一批“夜间经济”地标和商旅文融合打卡地。加快建设品质高端化、体验便利化、服务集成化的智慧商圈,加快发展共享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和“智能+”服务消费等新模式,在全省打造20个智慧商圈。引进国内外品牌首店、旗舰店、体验店,开展新品首发首秀、时尚周、品牌秀、创意展等活动。鼓励老字号传承和创新传统技艺,推出更多富含时尚元素、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支持开设节假日步行街、周末集市、休闲文体专区等消费场所,拓宽假日消费空间。
扩大农村消费。依托县乡村三级商业设施网点,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构建和完善协调发展的生活服务网络。依托乡镇商贸中心、农村集贸市场等场所,提供餐饮、亲子、健身等服务。利用村民活动中心、夫妻店等场所,提供理发、维修、废旧物资回收等便民服务。鼓励城镇市场主体到乡村设点,直接向农民提供服务,缩小城乡居民服务消费差距。推动汽车下乡,鼓励整车企业开展多品牌联合经营,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汽车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推动农村地区家电更新换代,鼓励家电生产企业依托销售网点开展家电下乡。鼓励向农村中低收入群体发放电商消费券、商超消费券、餐饮消费券、家电消费券、出行消费券等。拓展农村地区代收代缴、代购代卖、小额信贷等服务,提升便民服务水平。大力整治规范农村市场秩序,依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加快农村消费信贷产品创新,进一步降低农村居民消费信贷的信用风险和融资成本。适时地推出适合农村消费特色的“汽车消费贷”“安居贷”“养老贷”“助学贷”等普惠信贷产品。
做优做强湘字号品牌。实施“湘品品牌提升”工程,大力培育具有湖南特色的名企名店名品,推进名企名店名街联动,鼓励发展旗舰店、概念店、体验店等,培育品牌消费、品质消费、时尚消费和定制消费。支持湘茶、湘酒、湘瓷、湘绣、花炮等传统特色产品品牌化发展,利用“中国品牌日”等国家平台,提升湖南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支持中华老字号、湖南老字号传承创新发展,培育一批老字号领军企业,到2025年全省老字号数量突破280家。实施“湘菜三名四化”工程,开展名店名师名菜评定,建设一批湘菜原材料品牌种养基地,培育一批湘菜行业标杆,推动湘菜产业标准化品牌化连锁化国际化,进军万亿大湘菜产业。
拓宽湘品市场渠道。实施“湘品入超”工程,支持品牌企业、农产品基地、供应商与大型商超对接,建设一批湘品销售专柜、专区和特色馆。开展“湘品三行”活动(中华行、海外行、网上行),支持湖南名优特新企业对接国内外知名电商平台、开展品牌营销活动、建立境外营销网点,推动“湘品出湘”“湘品出境”,加快融入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实施“湘品三同”工程,支持出口企业扩大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范围,通过自营、合作、特许加盟等方式打造内销品牌,拓展国内市场。打造内陆地区会展高地,持续办好“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中国国际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产业博览会”“世界计算大会”“互联网岳麓峰会”“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全球湘商大会”“湘台经贸交流合作会”等展会活动,推动贸易成交和项目合作,不断提升展会产业带动能力。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策划、培育新的展会项目,加强会展产业链建设,吸引更多国际国内品牌展会落户,做大做强会展经济。
打造内陆地区进口消费品集散中心。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扩大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范围,拓宽进口商品供给渠道。发挥指定口岸功能,促进肉类、粮食、水果、海鲜、药品、平行车等重点商品进口。依托“进博会”“消博会”、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等平台,挖掘优质进口资源,扩大优质消费品进口。落实国家降低日用消费品进口关税措施,调整优化高档手表、贵重首饰和珠宝玉石等进口商品消费税征收环节,扩大高端消费品进口。支持长沙、张家界等重点航空口岸设立口岸进境免税商店,扩大免税产品的品种,提升免税产品的品次,发挥跨境电商促消费作用,优化市场产品供给结构。
提升居民消费能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鼓励各类人才返乡投资创业,提升线上线下就业服务水平。完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支持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和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承接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文化旅游等特色项目,发展乡村产业、小镇经济,促进农村居民就业增收。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审慎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探索开展城乡居民利用宅基地合作建房试点。坚持房住不炒,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激发城乡居民消费意愿。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完善消费维权机制,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畅通12315等维权渠道。大力整治消费领域突出问题,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宣传等行为的监管执法力度。倡导推进线下实体店和旅游商品无理由退货。加强质量监管和风险防范,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消费场所安全。建立健全消费环境评价体系,深入推进放心消费示范创建。培育发展一批放心消费示范单位,基本覆盖消费较为集中的主要领域、重点场所和经营服务性企业。加强消费领域信用建设,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和消费后评价制度。加强宣传引导,倡导绿色、健康、智慧、共享的消费理念,正确引导社会预期,增强消费信心。加强个人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发展消费信贷,增加消费信贷品种。坚持鼓励创新和包容审慎的原则,采取既具弹性又规范的市场准入监管,简化各类行政审批事项,破除影响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发展的制度障碍。落实好“一照多址”“一证多址”“证照分离”等商事制度改革。合理利用城乡公共空间,适度放开外摆摊、户外促销活动等限制,满足城乡居民日常生活和小额经营活动需求。
到2025年,电子商务成为助力湖南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引擎,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安全可靠的电子商务市场体系,湖南省成为中西部地区电子商务创新发展高地。到2025年,网络零售额超过500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0%以上,全省农产品年度网络零售额达到500亿元。
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引导“电商+产业”商业模式创新,发挥电子商务企业拥有海量消费数据优势,深入挖掘消费数据商业价值,指导传统产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以新消费促进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鼓励传统制造业发展“工厂直播”“共享工厂”等新模式,拓展销售渠道。鼓励制造业龙头企业与平台企业进行数字化系统对接,搭建设计、采购、分销、仓储、配送等全链路供应链协同管理平台,发展供给与需求精准匹配的按需定制服务模式,提供研发设计、品牌打造、检验检测、供应链金融、展览展示、仓储物流等全链路数智化服务,倒逼生产供给系统智能化、柔性化改造,培育打造工业互联网、智慧供应链等产业数字化应用场景。
推进服务类电商融合创新发展。推动天鹅到家等本地生活服务类电商平台创新应用,加快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引导商超、便利店、早餐店、社区及农村便民网点等中小微商业主体转型升级,完善智能取餐柜、智能快件箱等建设布局,探索网订店取、社区团购、大数据营销等新营销方式,促进洗染、家政、维修、美容美发、健康护理、体育健身、摄影打印等通过互联网+创新应用,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创新发展。鼓励电商企业探索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加快发展农家乐、客栈民宿、租赁式公寓等新业态,拓展乡村旅游线上推广渠道。探索互联网金融新模式,促进产业融合,共建5G时代下的互联网金融新生态。发展数字创意产业,发展基于数字化的分享经济、平台经济等,以跨界融合提升发展潜能。
推动直播电商创新发展。充分发挥湖南媒体优势,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介,探索消费方式创新,发展健康的“网红经济”、内容直播等。鼓励企业发展以抖音、快手等知名平台为主的直播电商。依托马栏山视频文化产业园、湘潭京东直播基地等本地有实力的直播基地,推动湖南直播电商发展。鼓励商贸流通企业采用直播带货、虚拟实景等营销新模式,加快建设精细化的全渠道分销和服务体系,提升在线销售占比。
引导传统商贸数字化转型。深化“湘品网上行”等应用,扩大湖南产品网上销售,鼓励百货店、连锁店、产品生产商、步行街、老字号等开展基于电子商务引领的数字化转型,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引领性的电子商务创新产品和服务品牌,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升级需求。支持百货商超、餐饮住宿等传统商贸企业,建设发展数字商业系统,形成系统化数字运营服务能力,加快传统商贸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广网订店取、网订店送、网订自提等方式。
推进社区电商智能化发展。推动社区“数字商务”发展。鼓励本地有实力的企业参与社区数字生活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社区服务网点资源数字化,创新服务消费方式,促进社区生活服务精细化、专业化发展。运用电子商务手段整合社区零售、家政服务、健康医疗、教育培训、餐饮娱乐等生活服务和煤电缴费、个人缴税等公共服务资源,全面提升社区便民服务品质。支持有实力的电商企业参与社区数字生活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一站式”社区便民服务圈。
推动农产品供应链升级。对湖南省农产品交易数据进行监测,动态分析农产品市场变化,帮助市场主体精准定位,推进订单生产、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打造农村电商多元化供应链,加强农产品分级、包装、营销,加速涉农产品商品化、标准化、品牌化进程。建立健全适应电子商务需求的农特产品质量追溯、检测等保障体系。
提升农产品电商化水平。鼓励培育区域公共品牌,推动炎陵黄桃、湖南冰糖橙、湘西猕猴桃、张家界莓茶、崀山脐橙、新化白溪豆腐、芷江水晶桃、汝城辣椒酱、安化黑茶、江华瑶山雪梨、祁东黄花菜等网销农产品品牌建设,促进农产品品牌建设与地方民俗、旅游等资源创新融合,丰富乡村业态。建设地方优质品牌,持续推动农产品上行,带动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立电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持续资助可电商化的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解决农产品网销质量控制和消费者信任问题。
拓展农产品电商营销渠道。鼓励农业企业加强与全国知名电商、社区团购、短视频等大平台的对接、合作,扩大农产品销售规模。利用各类展会、节庆、大赛等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开展品牌推介、产销对接。引导电商主体、生产企业应用直播电商、社区团购等电商新业态,促进数字产品和服务在农村地区的应用。
健全农村电商物流配送体系。引导电商、物流等企业加强物流配送、农产品分拣加工等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电商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鼓励邮政、供销社、快递、物流企业及涉农电商企业的自营物流网点向农村延伸,重点与农产品、农资、农村消费品集散中心有效对接。推动县域快递物流资源整合,发展“统仓统配”模式,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推动村级电商服务站布局优化和功能整合,盘活村级电商服务站点,激活农村消费市场。
扩大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优化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清单,丰富跨境电商进口品类、品牌,建设各类跨境电商进口展示消费体验中心、保税分拨中心、进口消费服务中心等,增强跨境电商进口消费集聚能力,为创建长沙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升进口消费供给。探索湖南与“一带一路”重点国家和地区之间跨境电商专项通道建设。支持“跨境电商+”在外贸领域创新应用,鼓励跨境电商与市场采购贸易、中非“易货贸易”融合发展,扩大跨境电商出口规模。
拓宽跨境电商销售渠道。引导传统商贸企业与阿里巴巴国际站、敦煌网、大龙网等B2B跨境电商出口平台,亚马逊、速卖通、eBay等 B2C跨境电商平台资源对接。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包括跨境电子商务综合交易平台、垂直交易平台和全球搜索平台等,推动本地传统外贸企业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业务。
构建跨境电商综合服务体系。通过政策创新集聚跨境电商服务资源,提供关检报税、物流仓储、金融信用、法律咨询等一站式专业服务,合理布局跨境电商海外仓、海外展示中心、海外物流服务网点建设等,完善跨境电商供应链体系,面向内陆地区打造跨境电商供应链服务中心。围绕“三个高地”建设,面向高端零部件、技术设备、科技服务等发展数字化采购模式,建设先进制造业跨境智慧供应链跨境电商服务模式,提供进口高端设备、材料零部件等保税共享服务,助力打造内陆地区先进制造业跨境采购供应链服务中心。
鼓励跨境电商业务模式创新。围绕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积极创建“跨境电商+加工贸易”产业园区,探索发展“跨境电商+加工贸易”服务模式,延伸拓展研发设计、营销服务、检验监测等服务功能,促进湖南加工贸易产业升级。推动跨境直播、跨境电商新零售等新模式应用,鼓励有条件的跨境电商企业自建独立站。鼓励传统外贸企业运用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加强研发设计,开展智能化、个性化、定制化生产。发展保税仓直播、独立站、线上展会、DTC品牌等新型跨境电商运营服务体系。
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服务需求为出发点,推进生活服务业向高质量、数字化、精细化、智能化、绿色转型发展。
到“十四五”期末,全省生活服务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行业关联辐射效应明显增大,行业发展结构进一步优化,企业实力不断增强,消费链条成熟完善,努力成为我省服务业的重要增长极和国内生活服务业的发展标杆。到2025年,我省生活服务业营业收入总量达到6250亿元,年均增长为7%。住宿业营业额达到830亿元,年均增长4%;餐饮业营业额达到2700亿元,年均增长10%;家政服务业营业额达到320亿元,年均增长8.5%;美容美发业营业收入突破700亿元,年均增长6%;人像摄影行业产值规模达到60亿元;洗涤行业营业总收入达到130亿元,年均增长8%;沐浴业门店总数达到7000家,营业额达到800亿元,年均增长6%;家电维修业营业收入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7%。
推进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最新技术应用于生活服务,以技术引领生活服务的创新发展。打造生活服务的大数据平台、在线预订和评价平台,推动生活服务的组织管理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加快推进生活服务的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以品牌为龙头、技术为核心、资本为纽带、服务标准国际化为方向,整合优势产业链,培育发展一批本土化服务业龙头企业和优势品牌。到2025年,培育多家出湘、出境的住宿餐饮企业,多家代表性的龙头家政服务企业,至少1家销售额过10亿元的美容美发连锁企业,多家全国连锁的人像摄影龙头企业,至少1家全国连锁的洗涤企业,多家中医健康发展代表的连锁沐浴企业,1家市场份额跻身全国前五的家电维修龙头企业。
搭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智慧服务消费平台,推动生活服务业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加强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以及新技术的运用,推动人工智能在生活服务业的快速落地。建立生活服务业大数据平台,实现精准服务和全过程监管。加快住宿业的电子商务和营销平台建设,鼓励开展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上预订、网上支付等业务,降低交易成本。进一步完善互联网+餐饮+中央厨房发展模式,实现标准化、信息化、集约化管理,推动智慧厨房发展。家政业利用“互联网+”采取线上面试与签约,以分享录播课和开直播课程的方式进行线上培训。美容美发行业采取互联网+实体店融合的经营模式发展,帮助实体店构建基于会员管理的O2O营销闭环,吸引潜在客户上门以及提高已消费顾客的回头购买率。基于AI科技发展人像摄影行业,促进拍摄场景化和后期处理智能化。洗涤业采取互联网+洗衣相结合的模式,联手大流量互联网平台,充分释放洗涤行业剩余产能。沐浴行业通过互联网平台合作,逐渐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家电维修行业可围绕以5G、IoT、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基础的“新基建”,构筑数字化和智能化协同发展的新生态,完善“产品硬件+软件+服务”的新探索。
4.加快生活服务业对外开放
鼓励国际知名金融、咨询、设计、检测等专业服务机构入湘发展。推动国际一流医疗机构与在湘医疗机构加强技术创新与协作。吸引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支持长沙市、岳阳市、郴州市等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学校,发展合作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围绕新闻出版、影视娱乐、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建设文化保税产业中心,开展进口文化艺术品和文物的保税展示业务。推进数字服务业发展,发挥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等数字服务产业平台作用,引进国际一流数字服务企业,推动长沙“软件再出发”,提升软件服务外包承接能力,形成跨区域数字服务产业集群。做强长沙片区数字视频创意产业,促进数字视频金融服务、版权服务、软件开发等产业集聚发展。搭建旅游推介平台,积极引进文旅领军企业,加大医养结合项目建设力度,支持建设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带,打造“花明楼—韶山—乌石”红色文化走廊,开发一批航空高铁旅游产品。
以中心城市为载体,以市场为依托,以重点项目为抓手,以改善民生为目标,大力促进生活服务业快速发展。从补齐供给短板、完善提升消费业态、提高服务品质入手,深度开发人民群众从衣食住行到身心健康、从出生到终老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生活性服务项目,重点打造住宿、餐饮、家政、美容美发、人像摄影、洗涤、沐浴、家电维修等服务消费产业,延展产业供给链,促进产业融合升级,全面激发和满足发展型、现代型、服务型的消费需求。结合各市州、县市区的特色和优势,差异定位、错位发展,培育生活服务业新的增长点,打造一批基础扎实、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服务业示范集聚区,形成全省多点协同、百花齐放的发展格局。
“十四五”期间,为实现规划目标任务,组织实施 十三大重点工程和行动,引领、示范和带动内贸流通创新发展。
科学应对灾情疫情,健全市场应急供应管理制度和协调机制,健全完善高质量、高效率、高标准的现代化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保障体系。
完善应急储备体系。根据相关储备标准,按湖南城镇人口每人每天2两肉计算标准,保证7天以上猪肉储备量。通过政企合作方式,增加粮油肉蛋奶等生活必需品企业商业储备,实现政府储备功效。健全应急投放机制和渠道,根据实际需要适时组织平价或低于市场价格投放。
培育保供企业队伍。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及大型批发市场、商贸流通企业、电商企业、生产加工企业龙头作用,分层组建起省、市、县三级保供企业队伍。
聚焦消费人气集聚、消费市场繁荣、消费潜力释放,以“乐享消费 湘当韵味”为全省消费促进活动的统一主题,联动市州力量、发挥市场作用,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发力,全力打造内外贸、产供销多元对接、相互促进、具有湖南特色的常态化消费促进机制,做到“月月有活动、期期有亮点”。活动突出扩大汽车消费、家电家具以旧换新、夜经济、餐饮消费、农村消费、扶贫消费等重点。活动突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商品服务同步、商旅文游购娱一体,具有地方特色,形式多样。
顺应国际城市发展和消费升级新趋势、新特点,赋予城市新功能定位,让环境更优美、商业更繁华、业态更丰富、城市更智慧、消费者更满意。发挥湖南产业、市场、宣传等优势,以规划引导、市场驱动、标准对接、制度创新为着力点,以国际知名度、消费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政策引领度为指引方向,聚焦消费品牌聚集、消费地标提质、消费融合创新、消费业态培育、区域协调提速、消费环境创优六方面重点任务,支持长沙推动传统消费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新的消费业态、模式和场景,提升长沙商业国际化水平和体量能级,努力将长沙打造成有品位、有特色、有影响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带动作用,坚持市场化运作方式,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加大对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为全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进一步夯实基础。
以怀化、湘西、张家界等市州为重点,聚焦果蔬类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的薄弱环节,进一步补齐冷链物流建设的短板,有效提升全省冷链物流发展水平。
通过三年时间,支持建设一批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新增冷藏保鲜能力30万吨以上,新增冷藏运输车辆1000台以上,全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基础明显提升,初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配套、上下游畅通”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格局。
“对接大平台,线上大促销”。以“6.18”、双“11”、双“12”等电商传统促销旺季为契机,加强与阿里、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大平台对接沟通,指导支持湖南企业扩大产品销售、提升品牌影响。借助第三方统计监测机构数据及趋势分析,把握湖南地区网络消费特色亮点。
“聚力‘一县一品’,打造网销品牌”。以123个县市区为主,按照各县重点突出1个网销农特产品品牌的思路,支持开展产品加工研发、包装设计、商标注册等,采用电商大平台主推、电视媒体宣传、新媒体助推、爆款网销等方式,着力打造网销“一县一品”品牌,发挥品牌效应,提升产品附加值和销量。
探索建立市场化长效运营机制,引进培育专业化会展企业,策划培育新的会展项目,吸引更多国际国内品牌展会落户,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会展经济生态链。建设集成国内外会展数据和实时信息发布的综合性信息平台,突出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功能,提升产业项目与技术资源供需对接水平。积极创新“云”会展模式,推动传统展会与现代信息技术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探索实施云展会、云会议、云展台等数字会展项目;鼓励会展企业建立独立的参展商和专业观众数据库,并应用数据库实现需求对接,提升办展的市场化和专业化水平。出台《关于推进绿色会展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绿色展台和绿色项目的认定标准,完善绿色展装配套服务支持体系。
完善家政服务业信用体系建设,鼓励家政企业规模化、连锁化发展,培育一批家政服务龙头企业,培塑家政服务行业品牌。依托各类农村公共就业服务网点,加强家政服务岗位信息发布和收集,加强家政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推动家政劳务输出基地建设。引导和鼓励输入地家政行业协会、大型家政企业与输出地特别是脱贫地区政府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开展有组织的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引导大型家政企业和家政平台企业通过连锁经营、“互联网+家政”实现服务向县城和乡镇下沉。
深入开发推进湘西地区特色商品,在高铁等交通站点,设置“乡村振兴”产品专区,进行集中陈列;利用零售便利门店,进行销售推广;将高铁客流引流线上,进行网上营销,全面促进湘字号土特产的全国推广。逐步推进特色湘品开发,聚焦重点,优先开发和销售各地区现有支柱种植、养殖产业商品和手工艺商品;优化品质管理,建立完善的品质管理机制,以确保商品和各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本地品牌口碑和商誉;注重产品升级,匹配顾客不同场景下的消费,获取最大化的销售机会,助力区域化特色品牌的建设;提升文化融入,将当地文化风俗和特色手工艺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商品设计中,提升商品的溢价空间。
建立“湘品出湘”公共服务平台,举办“湘品走天下”活动,推进“湘品出湘”,统一组织参展和专题对接会,在全国重点地区宣传推介湖南名特优新产品,对展位、布展及推介活动等组织费用给与支持。举办“湖南优品、湘飘天下 ”线上展会,对出口企业产品进入商超体系,、在国标申请认证方面予以快速办理;支持省内步行街组织开展出口产品转内销专题活动,拓展出口产品内销渠道;举办商贸品牌故事汇和“湖南优品”品牌认证,引导老字号和品牌消费,全面推动湖南名优特产品进北上广和海外大店。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因地制宜,大胆探索的原则,推动大型商超与农村特色产品规模化生产组织建立稳定的产销对接模式,全面促进一乡一品渠道优化,培育农产品品牌,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将“湘品进商超,万企促振兴”打造成为商品流通的重要平台、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优化供给的重要引擎。“十四五”期间,全面推动大型商超等流通企业与农村特色产品规模化生产组织建立起成熟稳定的产销对接模式。到2025年,全省农村特色产品规模化生产组织产销直接对接率达50%以上,商超生鲜农产品直采率达40%以上,全省果蔬冷藏运输率提高10%以上,流通环节腐损率降至15%以下。
支持省内商贸流通企业通过参股、控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跨行业、跨区域兼并重组,支持商贸流通企业上市融资,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零售、批发、住宿、餐饮、电商企业集团。对兼并重组和上市辅导过程中产生的评估、审计、法律顾问等前期费用、并购贷款利息等给予补贴支持。鼓励外商投资现代流通业,大力引进国际先进流通技术和管理经验。支持外商投资建设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物流配送中心和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鼓励省内流通龙头企业通过资本并购、品牌合作、强强联合等方式加强与境外企业合作。引导金融机构审慎规范发展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加大对本地流通企业发展新型消费领域信贷支持力度,有序扩大线上消费贷款运用,提升消费者融资便利。
吸引国内外知名品牌、百强连锁企业落户湖南,在湖南开设品牌首家线下门店或品牌新概念店,发展“首店经济”。紧抓湖南自贸区建设、中非经贸合作、乡村振兴、县乡流通体系建设、传统产业升级发展、强化产业链招商六大机遇,对接连锁百强,积极开展委托招商、代理招商、以商招商等招商活动。充分利用各类经贸活动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信息沟通和交流,精心开发包装一批优质项目,并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宣传推介,促成有效合作,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积极开展网上招商。推进连锁商业企业多业态融合,扩大连锁经营规模,鼓励企业股权并购、强强联合,提高行业集约化水平。
本规划是指导未来五年湖南内贸流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实现规划的目标任务,主要依靠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资源整合,创造良好环境。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各级政府和商务主管部门要切实按照规划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要求、突出重点,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全面有序推进具体工作。切实发挥工作专班的作用,加强规划的组织落实,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各项任务的扎实完成。各地要因地制宜制订具体实施方案,科学制定年度计划,加强专项规划与本规划的衔接。做好商业网点规划、成品油网点规划修编,鼓励有条件的市建立规划管理和监管信息系统,推进与自然资源、住建等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整合。促进各类规划有效衔接,注重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配合,强化规划情况的动态跟踪分析,加强监督检查。
完善流通领域的政策法规体系,积极探索流通业地方立法。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继续放宽准入限制,健全公平竞争的审查机制,统一高质量标准,行业企业认证认可制度。支持各地先行先试,整合各级政府部门内贸管理职能,突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立责任明确、协同高效的部门协作机制,强化政策制定、执行与监督相互衔接,积极推进简政放权、政务公开、电子审批等。建立健全商务领域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商贸流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创新行业协会商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政府与行业协会商会的新型合作关系。规范和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等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探索建立“市场机制指引,政府管理服务、社会协同共治”的内贸流通新型治理模式。
发挥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的促进作用,加大对内贸主体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鼓励社会资本设立内贸流通发展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支持流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优化商贸发展专项资金项目配置,重点支持内贸流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完善公益性流通设施投入长效机制。保障重要商品储备库、新型农村流通主体、新建社区商业、智慧物流、再生资源回收等设施用地需求。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拓宽融资渠道,不断加强商贸流通企业的金融保障。稳步推广供应链金融,开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
完善内贸流通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健全服务消费、电子商务等统计指标,完善流通相关的服务业统计,更好地反映内贸流通新行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情况。健全市场监测体系,完善有商务特色的消费品市场监测指数,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采用企业直报、部门合作、社会采集等多种方式,构建涵盖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的内贸流通统计监测大数据平台。完善加工分析体系,加强数据深度挖掘和关联分析,研究内贸流通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完善景气指数,强化预测预警。完善信息发布体系,围绕社会公众信息需求,顺应信息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趋势,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发布网络。
推进现代流通和消费促进领域学科专业建设,鼓励省内高等院校增设高水平的数字商务、新媒体营销、品牌建设、现代物流、现代会展等专业和课程,培养符合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加强人才引进,吸引海内外精通现代流通方式、掌握商业经营管理和信息化知识的高端紧缺人才,促进人才流动。支持电子商务等各类流通领域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发掘和培养优秀创业创新人才。加强干部培训,强化基层内贸流通管理队伍建设。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