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工作动态周报
急传科 2024年第15期
内容导读
人民网
今日,我们迎来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谷雨时节,寒冷天气接近尾声,气温逐渐升高,降水也频繁了起来。
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保康医院主任医师韩娟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谷雨时节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湿邪侵犯人体,容易造成湿邪困脾,出现春困、不思饮食等现象。此外,还易发生湿阻经络,引发关节疼痛、神经痛等症状。因此,建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关节部位的保暖,尤其护好裸露部位的关节。发肤未干时勿吹风,避淋雨。天晴时晒太阳,平时适当运动出汗。饮食在遵循“少酸多甘”原则的同时,宜多食用健脾祛湿之品,如山药、赤小豆、薏苡仁、扁豆、鲤鱼、鲫鱼等。
“日常还可通过按揉足三里、丰隆等穴以达到健脾祛湿的目的,可于每日早晚用拇指按揉以上穴位,按揉过程中以感到酸胀为度。”韩娟说。
“谷雨时节还有喝谷雨茶、食香椿的习俗。”韩娟指出,谷雨茶可令人神清气爽、阳气生发,“春困”得消。谷雨时节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有健胃止泻、利尿祛湿、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菌消炎等功效,非常适宜食用。
韩娟提醒,谷雨时节,春暖花开,过敏体质者易出现或复发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荨麻疹等,表现为打喷嚏、流鼻涕、咳嗽、喘息、皮肤瘙痒等。建议易过敏人群在这期间注意防护,戴好口罩、穿长袖衣服,户外活动时要避免与过敏源接触。过敏反应发生严重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419/c14739-40219296.html
网易健康
痛风,这个听起来就让人“痛不欲生”的疾病,是许多现代人面临的健康挑战。它常常悄无声息地潜伏在我们身边,一旦发作,便让人痛不欲生。
每年的4月20日是高尿酸血症日,也是世界痛风日。今天,我们就痛风防治的相关问题采访了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张海涛。
病例回顾:饮酒吃肉后,右足跖趾关节疼痛剧烈
患者李先生(化名),一年前体检时发现血尿酸高达500umo1/L,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两天前,李先生在饮酒吃肉后,次日右足跖趾关节突然红肿热痛,疼痛剧烈,活动时更是加剧。
情急之下,李先生来到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张海涛门诊就诊。经过检查,内分泌科张海涛主任发现李先生的血尿酸已经飙升到645umo1/L,尿素氮和血肌酐也分别达到了9.35mmo1/L和121umo1/L,显然已经处于痛风急性发作的状态。
痛风的辨别:从细节中发现疾病的踪迹
痛风,一种因体内尿酸代谢异常而引发的疾病,往往在饮酒、进食高嘌呤食物后,出现关节的急性红肿、疼痛,这种疼痛往往来势汹汹,让人痛不欲生。因此,当我们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人出现类似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此外,痛风患者还伴随肾功能异常等症状。因此,定期进行体检,关注自己的血尿酸水平,也是预防痛风的重要手段。
痛风的预防:从生活细节中筑起防线
1、饮食调控
饮食是痛风发病的关键因素之一,尽量避免高嘌呤食物,如肉类、海鲜等,同时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的摄入。像李先生那样,过度饮酒和进食高嘌呤食物,是导致他痛风急性发作的重要原因。
2、适宜运动
运动有助于维持适当的体重,促进尿酸的排泄。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和受凉等,也对预防痛风发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3、生活方式调整
除了饮食调控以及适宜运动外,日常生活中多饮水、限制饮酒,以此碱化尿液、控制体重,进一步预防痛风的发生。
痛风太难忍,防护有妙招
对于痛风患者来说,除了积极的治疗和预防,合理的护理同样重要。这里,我们介绍一些痛风护理新方法。
1、日常饮食护理
痛风患者的饮食应以低嘌呤为主,严格控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等。同时,以食疗促进疾病恢复,例如金钱草车前草茶和薯蓣薤白粥,不仅具有利尿排石的作用,还能有效缓解痛风引起的症状。
2、冰敷
痛风患者出现关节肿胀、疼痛时,提示病情处于急性期,此时需要进行冰敷,可以使用冰块、冰袋进行外敷,可以起到消炎镇痛的作用。但是不建议热敷,可能会加重病情。
3、生活习惯调整
痛风患者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促进新陈代谢,但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诱发痛风发作,同时,患者应注意保暖防潮,避免关节部位受到风寒湿邪的侵袭。
4、心理调适
痛风急性发作期患者往往因疼痛而情绪低落,甚至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心理调适也是痛风护理的重要一环。患者可以通过与家人、朋友交流、参加兴趣小组等方式来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张海涛提醒,痛风虽然让人痛不欲生,但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防范和治疗方法,就能够有效应对这一健康挑战。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远离痛风的困扰吧!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J02N86OU051496NU.html
国家卫健委机关党委
4月1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党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纪学习教育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以及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精神,集体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安排部署委直属机关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工作。
会议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纪学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审定工作方案,多次就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为我们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蔡奇同志、李希同志在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对党纪学习教育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安排部署。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纪学习教育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委党组要发挥领学促学作用,带头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开展好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和专题读书班等,在学习贯彻上作出表率。
会议强调,要把握好目标要求,落实好各项工作安排,确保党纪学习教育取得扎实成效。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解决一些党员、干部对党规党纪不上心、不了解、不掌握等问题,组织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以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方式,推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入脑入心;加强警示教育,让党员干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加强解读和培训,抓好以训促学,深化对《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理解运用。
会议强调,委直属机关各级党组织要把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党组织书记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人责任,精心组织实施,抓好工作落实。要紧紧扭住学习重点,引导党员干部准确掌握“六项纪律”的主旨要义和规定要求,进一步明确日常言行的衡量标尺,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始终做到忠诚干净担当。
会议还对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情况“回头看”进行了部署。国家卫生健康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参加会议,党纪学习教育工作专班成员单位列席会议。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jgdw/s7967/202404/283c2807d0d
中国疾控中心
4月17日,中国疾控中心2024年标准化工作会在京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总结工作、分析形势、部署任务,推动卫生健康和疾控标准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国家疾控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中国疾控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卢江同志出席并讲话。卢江同志充分肯定了近五年来标准化工作的成果,系统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标准化工作要坚持人民至上、守正创新、质量优先和包容开放,要做好标准体系与具体标准之间的统筹、标准先进性与合理性之间的统筹、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间的统筹。会上,卢江同志对标准化重点工作提出几点要求:一是狠抓标准前中后全过程管理,进一步提升标准质量;二是紧紧围绕时代需求,持续强化公共卫生领域标准化理论研究;三是扩大标准推广应用覆盖面,持续提升标准影响力;四是构建国家和地方联动的工作和培养机制,加强标准化工作的队伍建设。
国家卫生健康委法规司二级巡视员郑云雁、国家疾控局规财法规司二级巡视员霍小军出席会议。
中国疾控中心协调管理的12个标准专委会代表,全国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疾控中心代表,各地方卫生健康相关标准技术委员会代表,相关学协会代表共120余人参加会议。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404/t20240418_276555.html
湖北省疾控中心
4月11日,湖北省疾控中心传防所艾防部党小组与中国疾控中心艾防中心第四党支部第三党小组共同开展“联学联做”主题党日活动,前往辛亥革命博物馆开展学习。
党员们通怀着崇敬的心情,有序进入辛亥革命博物馆。博物馆内庄严肃穆,布局考究,各种展示方式生动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党员们依次参观了“晚清中国”、“革命原起”、“武昌起义”、“创建共和”、“辛亥百年”等展厅,通过文物字画、人物蜡像、浮雕图示、多媒体放映等多种展现方式,深入了解了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起因、经过、结果及影响。通过此次参观学习,不仅深刻地认识到了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而且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决心。
此次联学联做活动的开展,不仅加强了单位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更是一次生动的党性锻炼。党员们深刻领悟了革命精神的内涵和价值,进一步增强了党性观念和历史使命感,为党建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互学互鉴、互促互进,各位党员表示要将此次学习的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为推进健康中国、健康湖北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引网址:https://www.hbcdc.cn/xwdt/gzdt/10284.htm
湖南省疾控中心传防科
4 月16日,湖南省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第七期学员结业仪式暨项目第八期开班仪式在长沙举行。省疾控中心主任高立冬、副主任蔡亮出席。湖南省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第七和八期学员及派出单位分管负责人五十余人参加了本次仪式。
开幕式上,传防科科长罗垲炜指出第七期培训项目开班一年以来,学员们“八种能力”逐步得到提升,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调查能力得到了一定提高,学员共完成专题调查11项、数据分析11项、疫情现场调查16起、撰写方案、指南、手册等材料20余份。培训持续秉承 “学中干、干中学”的理念,培养学员“敬业、团队、探索、求实”的职业精神,以启发式与研讨式教学为主,以深入现场着力实干为主,以培养学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
第七期学员代表李洁表示回到工作岗位上将继续多学习、勤思考,早日成为各地的优秀公共卫生人才,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公共卫生需求。第八期学员代表陈剑表示第八期学员将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不辜负各级领导的期望。
高立冬主任对第七期现场培训项目的圆满结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希望第七期学员回到岗位后能充分发挥学习成果,积极投身于当前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各项改革和工作中。他对第八期学员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他指出全体学员既应该专注学习,深入钻研、勇于实践,知行合一,也应该积极思考、乐于表达、互学互助、建立友谊。他鼓励学员要争当笃学不倦、严守纪律、学以致用的模范。培训期间要坚持勤奋学习,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好奇心。将每一次课程、每一次实践都视为提升自我、完善技能的机会。同时要强化纪律观念,自觉服从培训安排,牢记各项培训纪律。最后他提出要坚持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充分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积极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工作的动力和指导,推动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湖南省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是提升我省疾控人员现场流行病学技能、加强全省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过去的几年中,现场流行病学技能在应对新冠疫情和各类急性传染病疫情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省自2014年开始举办湖南省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至今已经举办7期,共培养学员74人,其中市级41人、县级33人,覆盖14个市州、25个区县。本次仪式既是对第七期湖南现场流行病培训项目的总结给予肯定,也是对第八期湖南现场流行病培训项目的开启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期望。
摘引网址:http://www.hncdc.com/html/web//news/zhongxindongta
医诺维
这项研究结果提示了反式脂肪酸对生物寿命的潜在影响,同时也提醒人们要警惕长期摄入反式脂肪酸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
近日,广东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在" Biogerontology "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Chronic trans fatty acid consumption shortens lifespan in male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on a high-sugar and high-fat diet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显示,在等热量的饮食中,反式脂肪酸摄入量增加,会加速果蝇的衰老过程,并将其寿命缩短50%。此外,摄入反式脂肪酸还会导致体重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并导致氧化应激、运动缺陷和肠道屏障受损。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在等热量高糖高脂饮食(HSHF)中,用反式脂肪酸替代某些顺式脂肪酸,对果蝇整体健康和寿命的影响。
根据饮食方式将果蝇分为三组:正常饮食组、HSHF饮食组、HSHF+TFA饮食组。
总的来讲,三组的食物摄入量没有明显差异,在第18天和第24天,HSHF饮食组和HSHF+TFA饮食组果蝇体重明显增加,到第24天时,HSHF+TFA饮食组果蝇体重更重,体内蛋白质和甘油三酯水平也明显更高。
此外,反式脂肪酸饮食组缩短了寿命,与对照组相比,HSHF+TFA饮食组的果蝇平均生存期从48天缩短至24天,寿命缩短了50%。
对于平均寿命而言,正常饮食组、HSHF饮食组、HSHF+TFA饮食组分别为51.5、32.4、26.8天。这表明,反式脂肪酸缩短了果蝇平均寿命。
对于最长寿命而言,三组分别为94.2、50.9、40.5天。这表明,反式脂肪酸也缩短了果蝇最长寿命。
进一步分析发现,反式脂肪酸饮食还会导致果蝇泛素化蛋白聚集、增加氧化应激水平、加剧运动缺陷,并破坏了果蝇的肠道屏障。
研究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在高热量饮食的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就能看到反式脂肪酸对健康的不利影响,反式脂肪酸会缩短果蝇的平均寿命和最大寿命,以及增加氧化应激、运动缺陷和肠道屏障受损。
综上,结果表明,长期摄入反式脂肪酸,会缩短果蝇的寿命,还会导致体重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并导致氧化应激、运动缺陷和肠道屏障受损。研究提供了反式脂肪酸摄入带来的不良健康影响和缩短寿命更多的证据。
这项研究结果提示了反式脂肪酸对生物寿命的潜在影响,同时也提醒人们要警惕长期摄入反式脂肪酸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因此,减少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选择更健康的脂肪来源,对于维护健康和延长寿命都是非常重要的。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4cba82163514.html
生物世界
很多人一旦减到目标体重就会停止减肥。实际上,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终身维护,包括药物治疗,就像高血压或心脏病一样,目前还没有能够真正治愈肥胖的方法。
2024年2月29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柳叶刀》发布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1】,全世界肥胖总人数突破10亿大关,也就是说每8个人里就有1个人肥胖。更重要的是,儿童和青少年肥胖率正在快速增加,2022年儿童和青少年的肥胖率是1990年的4倍。
与庞大的肥胖人口数量及快速增长的肥胖率相对应的是,司美格鲁肽等GLP-1受体激动剂类药物开始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药物,2023年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销售额突破200亿美元。
司美格鲁肽等GLP-1类药物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减肥市场,让人们得以仅仅通过药物就能实现接近减肥手术级别的减重效果。然而,在司美格鲁肽热销的同时,也有大批的人在使用一段时间放弃继续用药。
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最近在 Obesity 期刊发表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2】,在被医生开具减肥药(司美格鲁肽、利拉鲁肽、芬特明-托吡酯、纳曲酮-安非他酮、奥利司他)的肥胖患者中,44%的人在三个月后仍在用药,33%的人六个月后仍在用药,而在一年后,仅有19%的人仍在继续用药。其中,使用司美格鲁肽的肥胖患者,在三个月、六个月和一年后仍在用药的比例分别为63%、56%和40%。也就是说,能坚持使用司美格鲁肽一年时间的人已不足一半。
持续使用司美格鲁肽,会让人更快、更长时间地产生饱腹感,从而实现有效减肥。那么为什么这些肥胖患者没有能坚持使用呢?
研究人员和临床医师通常将GLP-1受体激动剂视为一种终身治疗,但实际上,有很多因素会迫使患者放弃继续用药。例如难以继续承受价格,遭受严重副作用,药物供应短缺,或药物处方期限有限等等。
随着肥胖人数、肥胖率的不断增加,以及司美格鲁肽等GLP-1受体激动剂的持续热销,研究人员开始尝试回答一个关键问题——当人们停止服用这些减肥药物时会发生什么。
停药后,体重和健康状况会如何?
司美格鲁肽(Semaglutide)多年来一直被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商品名为Ozempic),自2021年以来,被批准用于治疗肥胖(商品名为Wegovy)。司美格鲁肽是一种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能够模拟其作用,减少饥饿感、减少饮食、减少热量摄入,在降血糖和减肥方面效果突出。
此外,司美格鲁肽还被证明可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和无糖尿病的超重和肥胖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2024年3月9日,美国FDA宣布批准司美格鲁肽全新适应症——用于降低患有心血管疾病和肥胖或超重的成人心血管死亡、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风险。
之前已有研究探索了当人们停止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时会发生什么。例如,有临床研究显示,GLP-1受体激动剂停药一年后,许多人减掉的体重会回复大约三分之二。
研究人员认为,我们的身体会自然地倾向于保持自身体重,这种倾向可以比作一个紧绷的橡皮筋,当你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来减肥时,相当于减轻了橡皮筋的张力,而当你停药后,这种紧绷的张力又回来了,减掉的体重也随之回归。
例如,2021年发表于《JAMA》的在一项研究司美格鲁肽停药后效果的临床试验显示【3】,大约800名参与者每周给药一次司美格鲁肽,同时改变饮食习惯,进行锻炼并接受专业咨询,在20周时间里,他们的体重平均下降了10.6%。然后,其中三分之一的参与者的药物被换成安慰剂48周时间。结果显示,这些换成安慰剂的人恢复了6.9%的体重,而继续使用司美格鲁肽的人则继续减重了7.9%。
也就是说,在使用司美格鲁肽并改变生活方式68周时间里,参与者平均体重减轻了17.3%,而那些停药近一年的参与者,减掉的体重恢复了约三分之二。
而在今年1月份发表的一项观察性研究显示,在20274名使用司美格鲁肽的患者中,停药1年后,18%的人之前减掉的体重100%恢复,甚至变得更胖了;26%的人之前减掉的体重恢复了25%-99%;其余56%的人体重总体保持或继续减重。
值得注意的是,停药后体重反弹并不是唯一的健康风险因素。在2021年《JAMA》发表的这项临床研究显示,持续使用司美格鲁肽的参与者的腰围继续下降,而那些停药的人开始恢复腹部脂肪,这些脂肪存在于关键器官周围,可能会出现脂肪性肝病等问题。此外,心脏病和胰岛素抵抗也与腹部脂肪过多有关。
实际上,如果这些通过GLP-1受体激动剂药物来减肥的人,如果在停药后保持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能够持续保持体型,防止体重反弹。如果他们重返之前的饮食习惯或经历压力等因素,体重反弹的风险就很高。
有哪些原因促使人们停药?
坚持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药物可能并不容易。因为其中有些人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和便秘等副作用。多项临床试验显示,使用司美格鲁肽的参与者中有近75%曾经历了胃肠道不适,当然,其中大多数副作用是轻度至中度的。临床试验参与者中大约有7%的人因为胃肠道或其他不良事件退出了临床试验。
司美格鲁肽的开发公司诺和诺德在药物供应方面也遇到了困难,自2022年以来,司美格鲁肽一直供不应求,这也导致了有些人因为美元及时买到而停药。
此外,当司美格鲁肽用于减肥时,通常不在医保范围内,因此,使用者需要自费购买,例如,在美国用于减肥的司美格鲁肽的价格为1350美元/月,并不便宜的价格也导致有些人难以长期使用。
当然,许多人停药是因为已经成功减到了目标体重,或随着时间的进行,减肥效果进入平台期,体重以保持稳定,不再持续下降。
最好的停药方式是什么?
在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药物时,需要从最小剂量开始,然后在之后的几个月里逐渐增加剂量。这种剂量递增的用药方式有助于减少副作用。尽管医生认为这类药物需要长期使用以稳定体重减轻效果,但实际上突然停药并没有生物学上的危害,它不会像有些药物那样停药后出现戒断反应。
但临床研究显示,有些使用者在停药后感觉比用药前有更强的饥饿感,因此,建议逐渐减少剂量,而不是突然停药,可能有助于防止饥饿感的突然反弹。
研究人员还建议,那些决定停药的人,要关注自己的食欲和体重变化情况,如果发现体重开始反弹了,可以从低剂量再开始使用,而不是等到减掉的体重完全恢复了再想办法。此外,建议停药后保持健康饮食习惯和运动锻炼,这有助于防止体重反弹。
人们停止继续使用司美格鲁肽等GLP-1受体激动剂的最常见原因之一是体重下降情况停滞不前,导致他们认为药物不再起作用。实际上,这是减重效果进入平台期,如果想进一步减重,可能需要加大剂量(但加大剂量可能会增加副作用风险)。
此外,很多人一旦减到目标体重就会停止减肥。实际上,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终身维护,包括药物治疗,就像高血压或心脏病一样,目前还没有能够真正治愈肥胖的方法。
近年来,国内外新型GLP-1受体激动剂的开发层出不穷,这类药物还被扩展到多种不同适应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肝病、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癌症,甚至是艾滋病。而现在,我们可能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探索使用这些药物成功减肥后会发生什么。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20e58220254f.html
奇点糕
这项研究成果突出了肠道微生物在人类代谢健康和疾病中的重要作用,为精准营养和个性化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撑。
美国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的Qibin Qi等人通过对近万名社区居民的饮食情况、肠菌组成、血清代谢物水平等数据进行前瞻性研究,破解膳食纤维饮食预防糖尿病的神奇秘方。他们识别了9个与膳食纤维摄入和2型糖尿病相关的人体肠道细菌属,并揭示由肠道微生物产生、与2型糖尿病风险下降相关的几种代谢物。
这项研究在人群队列而不是动物模型中,全面探索了膳食纤维、肠道微生物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我们提供了独特且宝贵的视角理解其中的复杂关联。论文于近日发表在Circulation Research期刊上。
人类和动物实际上可以视为由自身细胞、微生物、基因、代谢产物共同组成的“超级有机体”,微生物产生的代谢物进入到血液循环中,对我们的代谢健康造成影响。
当前已经有很多研究提供证据,支持体内微生物组成与疾病表型之间存在复杂关联。然而要想深入理解微生物如何具体影响疾病的发展,还需超越现有的相关性研究,探索其背后的具体机制。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们首先利用8185名美国社区居民的数据,揭示较高的膳食纤维摄入量与较低的2型糖尿病发病率之间存在显著关联。与膳食纤维摄入量最低三分位(每天3.4-8.4g/1000大卡)相比,膳食纤维摄入量最高三分位(每天10.8-22.1g/大卡)的人2型糖尿病风险降低29%(95%CI 6%-47%;P=0.023)。
随后,他们利用参与者的粪便样本进行多组学分析,鉴定了9种介导膳食纤维摄入与2型糖尿病风险之间相关性的肠道细菌属和酶,暗示肠道微生物可能通过参与膳食纤维的代谢过程来影响2型糖尿病风险。
利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者们对肠道微生物产生的代谢物进行分析。结果提示,膳食纤维主要借助两种肠道菌群铸造防御2型糖尿病的屏障,分别是Faecalibacterium菌属和Butyrivibrio菌属,这两种肠道中定植的菌属通过产生吲哚丙酸、3-苯丙酸、肉桂酰甘氨酸、隐黄素等有益的代谢物,发挥抗炎和抗氧化作用并改善葡萄糖代谢。
另外一些与膳食纤维相关的菌属(例如Roseburia和Ruminococcus),对2型糖尿病风险的影响与其产生的代谢物无关。换句话说,部分肠道微生物可能通过其它途径影响人体的代谢健康,比如影响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
当然,也存在唱反调的菌群。研究者们鉴定了几种潜在的致病肠道微生物菌群,Lachnoclostridium和Acidaminococcus,它们能够产生N-乙酰葡糖胺、羟基天冬氨酸等已被证明会增加胰岛素抵抗和肥胖的代谢物,其定植与较低的纤维摄入量和较高的2型糖尿病风险有关。
总的来说,研究者们基于人群队列对膳食纤维摄入预防2型糖尿病的机制进行探索,相比于动物模型实验,其研究结果更加贴近实际人类健康状况。这项研究成果突出了肠道微生物在人类代谢健康和疾病中的重要作用,为精准营养和个性化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撑。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3d282190170.html
生物谷原创
首次证明了一部分负责保护遗传物质的核糖核酸分子具有与神经元同等的长寿属性。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德国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心、德国糖尿病研究中心、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美国索尔克生物研究所和奥地利科学技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证实大脑神经细胞中的某些 RNA 分子终生不会更新。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4年4月5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Lifelong persistence of nuclear RNAs in the mouse brain”。
RNA 通常是寿命很短的分子,会根据环境条件不断重建。这些作者希望通过这项新研究的成果,破译大脑复杂的衰老过程,并更好地了解相关的退行性疾病。
人体内的大多数细胞都会定期更新,从而保持活力。但也有例外:心脏、胰腺和大脑中的细胞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都不会更新,但仍要保持完全正常的工作状态。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神经表观基因组学教授Tomohisa Toda 博士说,“衰老的神经元是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病变的重要风险因素。深入了解细胞衰老过程以及那些维护细胞基本功能的关键组件,对于开发有效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在这项新颖的研究工作中,研究团队揭示了大脑衰老过程中的一个核心要素:首次证明了一部分负责保护遗传物质的核糖核酸分子具有与神经元同等的长寿属性。Toda博士对此感到惊讶:“与相对稳定的DNA不同,大多数RNA分子的寿命十分短暂且处于不断替换的状态,而此次发现的某些RNA分子却能伴随神经元终身存在。”
为了确定 RNA 分子的寿命,Toda及其团队与奥地利科技研究所细胞生物学家Martin Hetzer教授的团队进行了合作。
凭借在表观遗传学和神经生物学方面的深厚造诣,Toda博士阐述:“我们巧妙地运用荧光标记技术追踪了RNA分子在小鼠脑细胞中的存续状况,令人惊奇的是,我们甚至能在相当于人类七旬老人的两岁小鼠体内,识别出带有荧光标记的长寿命RNA(long-lived RNA, LL-RNA)。不仅在成熟的神经元中,还在大脑的成体神经干细胞中发现了此类LL-RNA。”
此外,他们还发现LL-RNA往往位于细胞核中,与染色质紧密相连,其中染色质是由DNA和蛋白组成的复合物,经浓缩后会形成染色体。
这表明LL-RNA 在调节染色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为了证实这一假设,这些研究人员在成年神经干细胞模型的体外实验中降低了LL-RNA的浓度,结果发现染色质的完整性受到了严重损害。
Toda博士进一步阐释:“我们现在有足够的证据相信,LL-RNA在基因组稳定性长期维护以及神经细胞生存全程中均发挥了核心作用。未来的科研项目将深入探究LL-RNA长期稳定的生物物理机制。我们期待能更多地揭示LL-RNA在染色质调控中的生物功能细节,同时探索衰老过程对这些精细调控机制的影响。”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e2d0821e60cd.html
网易健康
《2023年中国癌症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肺癌发病率最高,约占总体癌症发病率的30%;胃癌发病率排名第二,约占总体癌症发病率的15%;肝癌发病率排名第三,约占总体癌症发病率的10%;结直肠癌发病率相对较高,约占总体癌症发病率的8%;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癌症类型之一,在女性中发病率较高。面对这些高发恶性肿瘤,专家提醒,关注这些肿瘤预警信号,科学防控肿瘤的发生发展。
肺癌预警信号:警惕这4种咳嗽
说到肺癌,很多人首先想到咳嗽。“咳嗽确实是肺癌最常见的症状,也是常见的早期表现之一。”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潘战和介绍,出现以下4个特点的咳嗽应提高警惕。
持续地阵发性刺激性干咳:常常会有咳不净的感觉,也可能会有少量痰,或白色泡沫痰,如果合并感染,则可能会有黄色脓痰。如果咳嗽带血(血丝痰,甚至直接咳血),更要重视。久治不愈:如果咳嗽长时间不见好转,迁延不愈,超过两周,要特别重视。原因不明:如果既不是感冒,也不是咽炎、喉炎、肺炎,要想到去排查肺癌,特别是肺癌的高危人群。原有咳嗽性质发生变化:如长期吸烟的人,会有间断咳嗽,如果某天原有的咳嗽性质发生了明显变化,要提高警惕,及时检查,以免延误治疗时机,影响病情恢复。
早期肺癌大多没有明显症状,很难被及时发现。上海市抗癌协会联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发布的《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2022版)建议,肺癌高危人群可进行低剂量螺旋CT筛查。
胃癌预警信号:腹部不适、恶心呕吐
“胃癌早期症状虽然比较具有隐蔽性(80%没有症状),但是只要多留意,还是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主任医师季加孚表示,出现食欲不振、早饱、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要警惕,由于这些症状容易和胃炎、胃溃疡等胃病混淆,所以容易被忽视。
及时做胃镜是最靠谱、最经济的方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胃肠肝胆肿瘤外科主任医师廉东波建议,没有症状的人群,可以从45岁开始做胃镜检查;高危人群,在没有不适症状的情况下最好在40岁去做胃镜的首次检查。此外,如果检查显示有浅表性胃炎,3-5年就要进行复查;如有萎缩性胃炎,最好1年就复查;如果伴有异型增生或上皮瘤变就需要更密切地随访,甚至是内镜手术。
肝癌预警信号:别忽视病毒性肝炎
“在中国以及亚洲地区,很多肝癌都是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孙利红解释,随着病程的延长,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病情反复波动,部分患者会进展为肝硬化,之后继续进展为肝癌,部分慢性乙肝和慢性丙肝患者会不经肝硬化而直接发生肝癌。
肝癌早期无特异性症状,患者很难自行发现,约80%的中国肝癌患者首次诊断时已是中晚期,5年生存率仅12%。“治疗肝癌的关键,就是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孙利红指出,筛查是发现早期肝癌的重要手段,建议肝癌高危人群至少每隔6个月进行一次检查。成年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最高,应缩短检查间隔。
结直肠癌预警信号:反复发作的腹痛、不明原因便血
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内科专业主任医师王韶华提醒,当身体出现反复发作的腹痛、不明原因便血、突然贫血、进行性消瘦、大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交替出现、长期慢性腹泻或长期便秘、腹部可以摸到包块等情况,都可能是肠道出现问题的报警症状,应尽快到医院完善检查。
应急总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刘晓川建议,50岁以下的一般风险人群,可以通过便隐血或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进行筛查;50岁以上可考虑做肠镜筛查,如果肠镜筛查没有检查出任何问题,则可以每隔5年-10年再做筛查。高风险人群,如直系亲属有肠道肿瘤或肠道腺瘤的病史,或者炎症性肠道疾病或家族性息肉病等,应从40岁或更早开始做肠镜筛查。如果首次筛查发现癌前病变等情况,可根据病变的大小、数目,病理等情况由临床医生来决定复查年限。
乳腺癌预警信号:乳头有溢液或回缩、变形
我国每年大约新增乳腺癌患者42万人,且近年来发病率每年递增3%-4%。尽管我国乳腺癌发病高峰年龄仍在50岁左右,但仍有一些年轻女性患病。
自我检查可以让大众保持防癌意识,提高警惕性。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防癌科主任医师毕晓峰建议,绝经人群每个月、未绝经人群在两次月经之间,对着镜子检查双侧乳腺的形状、大小、轮廓、乳头有没有溢液或回缩、变形等;触摸检查,右手查左侧,左手查右侧,手指并拢,按顺时针或者逆时针的方向,用手指指腹触摸乳腺;最后检查乳头、乳晕、腋窝部位,一旦发现和以往检查不一样,就要及时去医院检查。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江泽飞认为,不同危险度人群应制定不同的个体化筛查计划,如有已知基因突变、已知家族史或者已知乳腺不典型增生史的属于高危人群,应该定期检查,一年两次即可;健康女性两年一查即可。尽可能在相对固定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实现动态连续监测。不同年龄女性的检查手段也不同,年轻女性通过专业医生的查体和B超检查即可,钼靶适合40岁以上的女性。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jiankang/article/J030NQDN00388052.html
网易健康
常言道“一日之计在于晨”,经过一整晚的睡眠后,身体需要摄取充足丰富的营养来弥补夜间的能量消耗,吃早餐,就是适时地给身体补充营养,恢复元气,如果长期不吃早餐,会给身体造成危害。
据研究,相对每天都吃早餐的人而言,长期不吃早餐的人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将近一倍,中风风险也增加两倍多。所以,不吃早餐容易得病的说法是有科学道理的,那么不吃早餐会容易患上哪些疾病呢?不妨看看!
1、引发肠胃病
不吃早餐容易伤胃,这是因为人如果长时间处于饥饿状态,大脑对饥饿的感知能力就会降低,不及时对身体发出进食的指令。
而胃部又是存有一定的胃酸的,长时间空腹必然会刺激到胃黏膜,造成损伤,严重时甚至会引起胆汁反流,引发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胃肠道疾病。
除此以外,正常吃早餐的时候,会产生胃结肠反射,大脑将神经反射信号传递到排泄系统,大肠便会开始加快工作,将大肠内的消化残留物排出体外。所以,如果长期不吃早餐,胃结肠反射就会减弱,容易出现便秘。
2、胆囊结石
人经过了一夜的睡眠后,如果不及时摄取食物,那么胆汁在胆囊里储存时间就会超过12个小时,这时候胆汁浓度比较高,如果没有消化活动,不能够把胆汁排到肠道,就容易析出胆盐结晶,而且析出的胆盐结晶还会像滚雪球一样,慢慢地会变大,最终形成结石。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长期不吃早餐的人,会在体检中发现自己患上了胆囊结石。
3、肥胖
跟每天正常吃早餐的人相比,长期不吃早餐的人肥胖的可能性会增加四倍。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不吃早餐有助减肥”,因为不吃早餐就开始工作,会使血糖水平降低,而低血糖就会刺激生长激素的分泌,而后就会有强烈的饥饿感,促使摄取大量的食物,摄入能量过高,就会转化成脂肪囤积在体内。
所以不吃早餐的人往往在午饭会吃得过多,更容易长胖。
4、心脏病
不吃早饭会导致人体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这是一种坏胆固醇,会降低胰岛的敏感性,而胰岛敏感性降低可能会增加心脏病和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5、甲状腺疾病
长期不吃早餐就开始工作,身体为了获取动力,就会调动甲状腺、脑垂体等组织分泌各种激素,促使体内的器官组织燃烧糖和脂肪以获得能量,长此以往,甲状腺等腺体组织就容易出现功能亢进之类的疾病。
很多人不吃早餐的理由无外乎“没时间”,但其实偷一下懒,却会对身体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为了自己的身体着想,建议大家还是每天早上都定时吃早餐。
如果时间比较紧,可以提前一个晚上准备好二天的早餐,然后在洗漱的同时加热一下早餐,吃完了再赶路去上班。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J022NTRI0514DR4T.html
网易健康
春风十里,花草萌发,又到了吃野菜的季节。在野外,经常会看见带着工具“挖呀挖呀挖”的挖菜族。很多人外出踏青时,也经常会采摘一些野菜回来尝尝鲜。近日,北京疾控微信公众号发布提醒,野菜虽美味,采食有风险,不知不识莫乱吃。
正规途径购买,谨慎野外采挖
很多野菜与有毒植物及其相似,采摘时辨别错误的概率大,不建议大家野外采挖。现在很多野菜都已经实现了人工种植,要想安全食用野菜,建议到正规的超市、农贸市场购买野菜,不要随便在散商游贩处购买。
工厂附近、污水附近和垃圾填埋场附近等区域生长的野菜容易受到环境污染,公园里和路边的绿化带通常会施用农药防治病虫害,这些区域的野菜不宜采摘食用,随意采挖也容易破坏生态环境,不宜提倡。
适量食用、因人而异
很多野菜也是药用植物,不宜经常食用,一次也不宜吃得太多。食用前要进行浸泡和焯水,这样不仅有助于去除部分毒素,还可以去除涩味,更有利于消化和吸收。
婴幼儿、孕妇、乳母、老人、对野菜有过敏史、消化系统存在疾病的人群,不建议食用野菜。
合理膳食,营养均衡
野菜虽然为人们的餐桌带来了“春天的味道”,但难以满足人体所需求的全部营养,还是推荐大家要合理膳食,营养均衡。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建议,推荐大家平均每天应摄入300-500g新鲜蔬菜,除了绿叶蔬菜外,紫色、红色、橘色等颜色的蔬菜也都可以经常选择。
出现症状,及时就医
野菜中毒的症状根据食用量、植物种类、个体差异有所不同,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多见,有些可以引起过敏症状,严重的可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甚至死亡。
建议一旦发生不适,马上停止食用,立即催吐,携带剩余野菜及呕吐物,及时就医。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jiankang/article/J030BSF700388050.html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4月17日电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可以为退休生活提供一份稳定的养老收入和权益保障,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平时总能看到这样的说法:“缴够15年就可以退休了,不用继续白交钱了”“一次补缴10万元每月领1400元”“断缴3个月待遇清零”……这些“科普”都靠谱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今日在微信公众号发文集中答疑。
养老保险缴满15年,就可以退休坐等收钱了?
《社会保险法》第十六条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十五年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醒,这里说的15年,只是领取基本养老金的最低缴费年限!
如果是在职职工,社保缴费满15年后,在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之前,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继续为职工参保缴费,达到待遇领取条件后,办理退休手续,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如果是灵活就业人员,以个人身份参保,缴满15年后是否继续缴费,可以自由选择,但是建议不要就此中断缴费!因为,养老保险有一个重要原则——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缴费水平越高、缴费年限越长,将来领取的养老金相对就会越多。
那么,怎么算自己退休能领多少养老金呢?点击http://si.12333.gov.cn,输入相应参数,就可以估算了。
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养老保险没缴够年限,能一次性补缴?
能否补缴,分情况!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解释称,如果参加的是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达到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够15年,可以延长缴费至满15年。这种情况包含一个分界点:在2011年7月1日《社会保险法》实施前已经参保缴费的,若延长缴费5年后还不够年限,可一次性缴费到满15年;在《社会保险法》实施后参保并缴费的需继续缴费至满15年后再领取养老金。
如果参加的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分为三种情况:
情况一:在户籍所在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时,已满60周岁,且未领取过国家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障待遇,那么不用缴费,就可以按月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养老金了。
情况二:制度实施时,距60周岁的规定领取年龄不足15年,应逐年缴费至60岁。也允许补缴,但累计缴费不超过15年。
情况三:制度实施时,距60周岁的规定领取年龄超过15年,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不少于15年才能领养老金。
养老保险断缴,待遇清零?过期作废?
如果打算离职待业、从城市回老家……养老保险因此中断缴费,之前缴纳的钱会过期作废吗?记录会清零吗?还能领养老金吗?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示,养老保险出现断缴,参保记录不会清零!社保经办机构会保留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保存全部参保缴费记录,个人账户储存额也会连续计算利息,已缴的养老保险费不会白缴。若累计缴费满15年,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就可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同时提醒,长时间断缴,相应的累计缴费时间就会相对较短,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会相对较少,最后到手的养老金也会相对较少。如果长时间中断社保缴费,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缴费年限不够,那领取养老金的时间也要相应延后。
没有在单位就业,怎么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呢?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建议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拿上本人的身份证(居住证)或社保卡等相关资料,到户籍地或就业地社保经办机构办理参保手续即可。线上可以通过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si.12333.gov.cn),电子社保卡APP、小程序,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网站等渠道办理。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介绍,可以在本省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60%-300%之间选择适当的缴费基数,按照20%的缴费比例,自由选择按月、按季、按半年、按年等方式,由个人缴费。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且满足最低缴费年限要求的,也可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享受的待遇计算方法与企业职工一样。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HRDs23BRvW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4月17日电(记者 吕少威)北京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研究型医院,支持其与京内医疗机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吸引全球高水平临床试验和国内首创标志性临床研究项目,开展同步多中心临床试验;支持其与创新医药企业深度合作,打造创新药械验证与示范中心,加速成果转化应用。
《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4年)》17日发布,提出将以国家医学中心、研究型病房为核心,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创新机制,聚集资源,组建10家以上区域或专科、专病临床研究联合体,并对30家研究型病房示范建设单位进行考核评价及质控管理,提升临床研究质量和效率。
北京还鼓励医疗健康数据赋能创新,将聚焦新药研发、互联网医疗、智能辅助问诊等应用场景,鼓励创新医药企业依托人工智能数据训练基地,开展医药健康大模型训练。实施“监管沙盒”机制,有序推进医疗健康数据的交易和流通。
在助力加速创新药械审评审批方面,北京将推动实施“药品补充申请审评时限从200日压缩至60日、药品临床试验审批时限从60日压缩至30日”的国家创新试点。充分发挥国家和市级创新服务站作用,对创新医疗器械企业的审评服务前置,2024年新增10个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争取国家相关部门支持,前置评估、优化流程,建立临床急需进口药械审批绿色通道,2024年力争推动10个临床急需品种进口。
同时,北京还将大力促进医药贸易便利化,助力医药“引进来”与“走出去”。北京将优化药品进口通关抽样一体化服务,实现24小时通关便利化,2024年增加进口药品品种5个以上。推动企业更广泛深入参与国际合作,建立对外交流平台,优化药品出口流程,2024年推动5个品种“走出去”。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HRD0SSOW6D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4月19日电 (记者孙红丽)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中国疾控微信公众号近日发布信息称,麻疹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多见,儿童是主要易感人群。麻疹是传染性最强的疾病之一,患者为麻疹的传染源,在疾病的潜伏末期到出疹后5天均具有传染性。凡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人,在接触麻疹患者后,均易被感染而发病。
另外,麻疹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患者可通过打喷嚏、咳嗽等方式将病毒播散到空气中,易感者吸入病毒后可感染;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分泌物而传播。
临床症状有哪些?
1.潜伏期:约10天(7~21天)。在潜伏期末可有轻度体温上升。
2.前驱期(出疹前期):一般2~4天。主要表现有:发热,体温可达38℃甚至更高;流涕、喷嚏、咳嗽上呼吸道症状及流泪、畏光,眼结膜炎等症状。发热2~3天后,口腔颊粘膜周围可见周围有红晕的蓝白色斑点,称柯氏斑(Koplik斑),是麻疹早期诊断的标志。
3.出疹期:发热2~5天后可出现特征性皮疹:自耳后、发际、前额、面、颈部开始自上而下波及躯干和四肢手掌足底,为玫瑰色丘疹,疹间有正常皮肤。出疹时体温达到高峰,全身症状加重。
4.恢复期:若无并发症,皮疹出齐后体温开始下降,进入恢复期。皮疹出齐后,依出疹顺序逐渐隐退,色变暗,有色素沉着及糠皮样脱屑,2~3周消退。疹退同时体温随之下降到正常,病情自愈。
该怎样预防麻疹?
接种麻疹疫苗
通过预防接种含麻疹成分疫苗,提高人群免疫力是预防麻疹的最有效措施。目前我国使用的麻疹疫苗毒株为S191,免疫后产生的抗体可中和不同基因型的麻疹病毒流行株,不论单一疫苗还是联合疫苗使用对麻疹的预防都具有良好效果。适龄儿童按免疫程序及时接种疫苗非常重要。自2020年6月起,我国实施8月龄和18月龄各接种1剂次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的免疫策略。
其他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加强对患者的管理,坚持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2.注意室内空气流通,开窗通风,晾晒被褥。同时要注意防寒保暖,维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平衡饮食,增强免疫力。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4.尽量不要到人群拥挤、空气流通比较差的公共场所,尤其要注意加强对8月龄以内的、还未到疫苗接种年龄的婴幼儿的保护。如果不得不去,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如科学佩戴口罩等,以减少感染麻疹的机会。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419/c14739-40219384.html
科技日报
据最新一期《自然·遗传学》杂志报道,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遗传学研究确定了95个与患PTSD风险相关的基因座(即基因组中的位置),其中包括80个以前没有发现的基因座。该结果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会患上PTSD。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布罗德研究所研究人员的这一发现,证实了遗传性是PTSD的核心特征,并再次印证了导致PTSD复杂性的遗传因素。
研究人员汇编了88项不同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数据,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超120万人的患PTSD的风险信息。
数据分析揭示了95个与PTSD密切相关的基因座,其中43个似乎在导致PTSD中发挥了作用。研究人员发现,PTSD与抑郁症有许多共同的遗传特征。
尽管之前的研究发现女性PTSD的患病率高于男性,但研究人员在他们的数据中没有发现这方面的证据。他们检查了X染色体,发现了5个与PTSD有关的基因座,但X染色体上的这些变化将对男性和女性产生类似的影响。
研究还发现,控制运动和平衡的小脑可能与这种疾病有关。连接运动神经元和感觉神经元的中间神经元也与患PTSD的风险提高有关。未来的研究可能有助于确定这些组织和细胞中的关键基因是如何影响PTSD症状和行为的。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419/c14739-40219288.html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北京电 (申奇)国家卫健委近日发布《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以下简称“指南”),明确六类肝癌高危人群,建议高危人群至少每隔6个月进行1次筛查。
指南介绍,在我国,肝癌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具有乙型肝炎病毒和/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过度饮酒、肝脂肪变性或代谢功能障碍相关性肝病、饮食中黄曲霉毒素B1的暴露、其他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及有肝癌家族史等人群,尤其年龄>40岁的男性。
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癌和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癌,其中肝细胞癌占75%至85%。指南建议,肝癌筛查应将肝癌风险预测评分作为有效工具,开展社区、医院一体化的精准筛查新模式,从而有效提高肝癌早期诊断率,降低病死率。高危人群至少每隔6个月进行1次筛查。
指南表示,肝癌的不同影像学检查手段各有特点,应该综合应用、优势互补、全面评估。如超声显像具有便捷、实时、无创和无辐射等优势,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肝脏影像学检查方法;动态增强CT、MRI扫描是肝脏超声和/或血清AFP筛查异常者明确肝癌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则是肝癌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必须进行的检查。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419/c14739-40219259.html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4月18日电 (陈子源)今天,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护佑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
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副司长胡强强介绍,今年4月是第36个爱国卫生月,全国爱卫办开展了以“健康城镇 健康体重”为主题的爱国卫生月活动。
全国爱卫办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表示,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爱卫办围绕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改变不健康行为习惯、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把爱国卫生月的主题宣传和全年健康促进活动有力结合。
一是调动全系统力量,为社会开展权威科普活动,提供信息源头,提供科普资源,采取多种方式把健康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公众,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素养水平。
二是希望全国各地各个方面组织开展群众性的科普实践活动。通过义诊、体检、健康咨询等健康服务活动和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推动健康生活进社区、进农村、进单位、进学校、进家庭,促进将健康理念转化为健康行动。
三是宣传推广典型做法。促进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健康中国综合治理的新格局。
“近期,我们还将发布新一版居民健康素养66条,这66条是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在健康科普方面的核心信息。希望在新一版健康素养66条发布后,广大公众能够及时了解、学习和掌握健康理念和健康的行为。”毛群安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418/c14739-40218785.html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4月18日电 (记者孙红丽)据中国政府网消息,来自河北石家庄的网民“雪艳”、来自安徽合肥的网民“ 翔翔妈”等多地罕见病患者及家属建议,加大对国内药企研发罕见病治疗药物的资金帮扶力度,建立完善配套的药品快速审批程序,对于一些“国外有药,国内无药”的罕见病治疗药品,希望进一步加大引进力度,并适当降低关税税率。
国家药监局收到中国政府网转去的网民留言后,认真研究办理,作出如下答复:
感谢网民提出的意见建议。近年来,国家药监局高度重视罕见病治疗药物,通过健全罕见病用药审评审批体系、加快企业研发指导、提高罕见病临床可及,全力保障罕见病患者健康权益。
一是加强对申请人的沟通指导服务,对符合要求的罕见病用药品种纳入优先审评审批通道,依法依规完成审评审批工作。2023年批准罕见病用药45个品种,其中15个品种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得以加快上市,1个品种通过附条件批准上市。
二是为满足公众临床用药急需,2022年6月2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药监局制定发布了《临床急需药品临时进口工作方案》,对于国内无注册上市、无企业生产或短时间无法恢复生产的境外已上市临床急需少量药品,医疗机构可按照工作方案要求提出相应药品的临时进口申请。对此类申请,国家药监局均按照方案规定予以加快办理。
三是为鼓励企业研发罕见病药物,国家药监局出台了一系列技术指导原则,指导研发申报,使罕见病患者及早获得安全有效的药物。
四是国家药监局与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罕见病药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目前已陆续发布了三批清单,对纳入清单的罕见病药品减按3%征收进口环节增值税,并对“孤儿药”研发企业给予企业所得税优惠,降低企业负担,促进罕见病药品研发。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418/c14739-40218789.html
人民网
2024年4月15日至21日是第30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对女性来说,乳房是身上最容易出问题的部位之一。其中,乳腺结节,更是体检报告上常见的字眼。体检发现有乳腺结节怎么办?它跟乳腺癌有着怎样的联系?检查乳腺的最佳时期又是何时?针对一系列乳腺健康问题,人民网采访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主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乳腺癌学组组长袁芃。
袁芃介绍,乳腺结节并不是一种单独的疾病,而是一种症状,是在影像学检查中发现的乳腺内一种形态学改变。大多数乳腺结节是良性疾病,包括乳腺增生、乳腺囊肿以及乳腺纤维瘤等,不需特殊处理,定期复查即可。
“女性朋友应在每个月定时自查乳房是否有肿物或者结节,每1年或2年进行一次体检。”袁芃提醒,月经结束后1周是自查的最佳时段,当第一次发现乳房有肿物时应及时前往医院明确是否为良性乳腺结节。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肿块不断增大、越来越硬,或是在乳腺结节所在的同侧腋窝或脖子也触及肿块,可能为恶性乳腺结节,比如乳腺癌,需尽快去医院检查。
哪些人群是乳腺癌的高危人群?袁芃表示,有乳腺癌家族史、乳腺密度高,在正常生理年龄未育、未哺乳,雌激素水平高,生活方式不健康等因素都容易引发乳腺癌。对此,她建议女性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合理膳食、心情舒畅、适量运动、远离烟酒、少用或不用激素类药物、定期体检、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预防乳腺癌的发生。
袁芃指出,得了乳腺癌不用过度害怕和担心,目前乳腺癌的总体生存率较高,大多数乳腺癌患者只要采取正规、科学、合理的治疗,都会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特别是早期乳腺癌患者经过规范治疗,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在治疗方式方面,根据乳腺癌的分期,患者可选择局部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和全身治疗(包括化疗、内分泌治疗及靶向治疗)等措施。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419/c14739-40219295.html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