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民日报最常用的4种开头方式。
1
开门见山式
翻看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成绩单,一串串数据令人眼前一亮。(摘自:双碳”工作取得良好开局)
“双碳”工作取得良好开局
翻看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成绩单,一串串数据令人眼前一亮。
氢能作为火炬燃料,氢能大巴穿梭接驳,三大赛区26个场馆实现100%绿电供应,北京冬奥会成为首个“碳中和”冬奥会。
发展清洁能源,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截至2021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5.9万亿元,存量规模居全球第一。
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超11亿千瓦,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均居世界第一,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
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两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扎实推进各项任务,‘双碳’工作实现了良好开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司长刘德春说。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
9月22日,杭州西站投入运营。从空中俯瞰,白色屋顶与光伏板的组合,让车站外形分外酷炫。
中铁建工杭州西站工程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杜理强介绍,车站屋顶布置1.5万平方米光伏发电板,年发绿电量预计可达231万千瓦时,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300余吨;十字天窗加透光遮阳膜的设计,使自然光倾泻候车大厅;室内采用智能照明系统,可根据客流量和天气变化自动调节光照强度;车站屋顶还“披上”一层辐射制冷膜,反射屋顶热量,降低制冷能耗。
“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了车站建设全周期,杭州西站获得国家绿色建筑三星级认证,这是我国绿色建筑评估标准中的最高级别。”杜理强自豪地说。
杭州西站正是我国重点领域推进绿色发展的缩影。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大力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实施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2021年已完成改造2.4亿千瓦,2022年继续改造2.2亿千瓦。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规划建设4.5亿千瓦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带动周边清洁高效煤电和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建设,第一批近1亿千瓦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2020年以来,我国新增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连续两年突破1亿千瓦,水电装机增加约2000万千瓦。2021年,我国新能源发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大关。
绿色建筑占比更高。加快推进城乡建设、运行、管理模式转型,积极推广绿色建筑,结合城市更新推进既有建筑绿色低碳升级,截至2020年底,全国城镇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超过15亿平方米;2021年城镇当年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84%,为逐步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低碳交通成为风尚。我国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持续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力度,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超过350万辆,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单月市场渗透率从2020年初的2.4%上升到2022年8月的约30%。加快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2021年,快递电子运单、循环中转袋基本实现全覆盖,可循环快递箱(盒)投放量达630万个,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率达80.5%,快递包装的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取得积极进展。
产业绿色发展步伐稳健
山西太原,屯川河畔的屯兰矿下,轰隆隆的机器声,奏响绿色开采的进行曲。通过工艺创新,山西焦煤屯兰矿把无用的粉煤灰以注浆方式充填到井下关键层,去年多回采优质焦煤118万吨,创造经济效益1380万元,还有效防止了地表塌陷。
40公里外的杜儿坪矿矸石山,草木葱郁,亭廊错落。通过生态修复,昔日的矸石荒山变成了周边群众散步休闲的好去处。
同一座城市内的中国宝武太钢集团,实现了荒煤气热能的回收利用、烧结烟气无补热直接脱硝。
太原这座工业城市的绿色转型,正是“双碳”工作良好开局的代表。
产业升级提效率。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树立能效标杆和基准水平,出台改造升级实施指南,大力推动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等传统行业节能降碳改造。2021年我国粗钢产量同比减少近3000万吨。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21年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升至15.1%,推动重点行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2021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分别降低2.7%、3.8%。
科技创新促动力。推进“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实施“可再生能源技术”“新能源汽车”“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等20多个重点专项,增设“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专项。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批复设立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持续加大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强化“双碳”专业人才培养,设置直接相关本科专业21个,支持高校设置学科点37个。
生态修复增后劲。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2021年,我国完成造林5400万亩,草种改良草原4600万亩,抚育森林3467万亩,修复退化林1400万亩,新增和修复湿地109万亩,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森林蓄积量达到194.93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0.32%,湿地保护率达到52.65%,已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绿色低碳经济政策逐步完善
推动市场主体和社会各方主动护绿、降碳、减排,离不开完善的政策体系引领护航。
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相继发布,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顶层设计,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
此后,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实施方案,煤炭、石油天然气、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实施方案,科技支撑、财政支持、统计核算、人才培养等支撑保障方案,以及31个省区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均已制定。
“总体上看,系列文件已构建起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措施有力、衔接有序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形成各方面共同推进的良好格局,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源源不断的工作动能。”刘德春说。
实现“双碳”目标需久久为功,绿色低碳经济政策在逐步完善,“双碳”工作激励约束机制也在不断健全。
财政政策不断丰富。明确重点支持领域,强化财政资金支持引导作用,研究设立国家低碳转型基金,落实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政策……财税支持绿色低碳发展释放强烈信号。
能源领域价格改革深化。出台新能源平价上网政策,创新抽水蓄能价格机制,有力促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
货币工具持续完善。截至2022年上半年已通过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发放政策资金超1800亿元,通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累计发放政策资金超350亿元,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
市场交易更加活跃。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批纳入2162家电力企业,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截至2022年9月13日累计完成交易量1.95亿吨,交易金额85.6亿元,我国已建成全球覆盖碳排放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摘自: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
今年8月17日,辽宁沈阳皇姑区三台子街道牡丹社区格外热闹。
在辽宁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来到这个改造后的老旧小区,“看看老小区有什么新模样”。
在居民李水家,习近平总书记同一家人拉起家常。这个始建于1983年的社区,居住着3000多户居民。如今路平了,灯亮了,各项设施完善了,休闲健身设施也建起来了,大家心里也亮堂了。谈起这些年小区大变样,一家人有说不完的话。看到他们日子和美兴旺,总书记十分欣慰。
“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饱含深情。
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最终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在新时代的十年里,这样的幸福与改善,真切地发生在大江南北:
在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唐宗秀家,“吃水不忘挖井人,要不是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好政策,哪来这些好福气!”
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镇生态移民村——弘德村刘克瑞家,“总书记对我说,‘乡亲们搬迁后,更好生活还在后头’。”
在新疆疏附县阿亚格曼干村阿卜都克尤木·肉孜家,“如果总书记再来,我要给他献上鲜花。鲜花象征着我们的幸福生活!”
…………
一句句幸福的表达,倾注了多少爱戴、饱含了多少深情!而对于共产党人来说,“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幸福而奋斗。”
人民是历史性成就的逻辑起点,人民是历史性变革的价值源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书写着世所罕见的人间奇迹,描绘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斑斓画卷。
坚持人民至上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2013年3月,北京人民大会堂。习近平刚当选国家主席不久,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说:“对我来讲,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人民重托,牢记责任重于泰山。”
8年多后的7月1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历史性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坚定有力的话语,激荡在每一位中华儿女心头,也让世界感受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人心中的分量。
50多年前,不满16岁的习近平来到陕北高原当知青,在延川县梁家河大队一干就是7年。种地、打坝、挑粪……他什么活儿都干,什么苦都吃,和老乡们甘苦与共。
离开梁家河的那天早上,院子里早早挤满了送行的乡亲。推开门的那一刻,习近平流下热泪。“那个时候,我就说,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
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有一次,习近平对时任正定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李亚平袒露心声:“只想着过舒适的生活,是平庸的追求。我是准备入‘苦海’的。”
先是带领正定“翻身”,后在福建强调“牢记政府前面‘人民’二字”,从浙江实施“八八战略”到上海要求“做服务人民的孺子牛”,再到掌舵全中国造福人民……时光的一页页,记录着习近平同志对人民的质朴感情,化为全党的意志,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至高无上,就是“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
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中南海怀仁堂。习近平总书记和其他6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坐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表情凝重:“大年三十我夜不能寐。”
在疫情来势汹汹的危急时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发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最强音,“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小到出生30多个小时的婴儿,大到100多岁的老人的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得到悉心呵护,经济社会发展有了坚实基础。
对待生命的态度,检验着一个政党的价值追求。得知东航MU5735航班失事,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时提议“向遇难同胞默哀”;正赴欧洲访问途中,得知江苏响水发生爆炸事故,强调“全力抢险救援,搜救被困人员”;在西藏考察期间,时刻关注河南特大暴雨灾害……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
至高无上,就是“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总书记,您平时这么忙,还来看我们,真的感谢您。”
“我忙就是忙这些事,‘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西桂林才湾镇毛竹山村村民王德利家做客。一段朴实的对话,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
经济层面筑牢“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一新发展理念的“根”与“魂”,政治层面突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文化层面“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社会层面强调“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生态层面强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0年来,“人民”二字,始终贯穿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追求“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全面深化改革,强调“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全面依法治国,指出“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始终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10年来,“人民”二字,标定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价值核心。
至高无上,就是“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
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一早从北京出发,乘飞机抵达重庆,再转火车、换汽车,翻过一座座山、爬过一道道梁,来到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走进老党员、已脱贫户马培清家,已是下午五六点钟,总书记亲切地招呼大家坐下来细细聊,“换了三种交通工具到这里,就是想实地了解‘两不愁三保障’是不是真落地。我们在奔小康。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扶贫工作做得怎么样。”
在贵州,总书记说:“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
在新疆,总书记说:“我来看你们,就是要验证党的惠民政策有没有深入人心、是否发挥了作用。”
在江苏,总书记说:“只要是人民群众欢迎、咧嘴笑的事,再难也要干到底;只要是人民群众不高兴、撇嘴的事,就坚决不要干!”
…………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人民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真正得到了保障。
江西井冈山市神山村,巍巍山岭上那个“点赞”的手势,在金色晨曦中愈加璀璨,昭示着一个真理:人民至上,天下归心。
紧紧依靠人民
“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
“我们的胜利是千千万万的人牺牲换来的,这里面更多的是靠老百姓啊。”
今年8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辽宁锦州的辽沈战役纪念馆。参军160万人,民工313万人,担架20万副……支前馆里,一组“东北解放战争人民支前统计”数据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
习近平总书记感慨:“淮海战役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辽沈战役胜利是东北人民全力支援拼出来的。”
正是深知“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新年贺词里动情地说,“新征程上,不管乱云飞渡、风吹浪打,我们都要紧紧依靠人民”。
正是深信“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出历史的强音:“伟大、光荣、英雄的中国人民万岁!”
——紧紧依靠人民,就要坚持“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崇尚之、关爱之。
在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代表合影时,拉起黄旭华、黄大发两位老人的手,请他们到自己身边就座;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示意颤颤巍巍想努力站起来领奖的夏森不用起身,弯腰为她颁发奖章、证书……感人的一幕幕,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英雄模范的礼赞,更是对人民群众的致敬。
——紧紧依靠人民,“需要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
10年来,习近平总书记53次参加全国两会团组审议讨论,听取约400位代表委员发言。一次次坦诚交流、一次次深入互动,交汇着来自人民、源自基层的智慧,升华成中国的未来规划、顶层设计,同时也为党的创新理论的形成、丰富和发展不断注入活水。
“十四五”规划编制,也充分彰显了顶层设计同问计于民相结合。
网民“云帆”没有想到,听起来十分“高大上”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也有自己的一份贡献。2020年8月,“云帆”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建言专栏上建议的“互助性养老”模式,很快就送到了文件起草组案头,正式写入了文件。
线上线下,齐头并进。为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7场专题座谈会,参与者除了有经济社会领域专家、科学家、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还有很多地方党政干部、乡村教师、普通劳动群众。
沉甸甸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主持下,在一次次深入调研、广集民智中找到破题的关键,在一场场座谈交流中凝聚奋进的共识。
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网络征求意见活动也是问计于民的鲜活实践,一个月内累计收到850多万条网民建言。来自四面八方的金点子,通过网络从基层直达中央。“好的方针政策都应该来自人民、顺应人民的意愿、符合人民的所思所想。”
纵目回望,始终如一。
“习书记从不在办公室闲坐。”当年的正定县委办干部回忆说,习近平经常带着县委工作人员搞调查,“特别选在县城大集的时候,在大街上摆上桌子,拉着来赶集的老百姓做调查”。县委机关大门也总是敞开的,背着粪筐的老农径直进来同习近平交谈。
在福建,七下晋江,摸实情、谋发展,总结“晋江经验”;
在浙江,多次调研,走山村、看农户,提出抓好十个方面实事;
在上海,走访基层,察民情、听民意,汲取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难题的智慧;
…………
无论是在基层还是在中央,在习近平同志的心中,党的领导工作的正确方法就是将群众意见集中起来形成正确的决策,又到群众中宣传解释,将决策化为群众的行动,并在群众实践中检验这些决策是否正确。
——紧紧依靠人民,就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一以贯之,刮目相看!”2021年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时任闽宁镇党委书记张文颁发闽宁镇荣获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奖牌,并以8个字深情勉励。
无数像张文一样的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鼓足“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的干劲,让他们心热起来、行动起来,推动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我们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史诗,是亿万人民一笔一画书写的。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要汇集和激发14亿多人民的磅礴力量。
回望这10年的波澜壮阔,从实现摆脱贫困的千年梦想,到贡献“真正无与伦比”的冬奥会,从打赢防汛抗震救灾的顽强斗争,到抗击百年不遇的世纪疫情,人民的支持参与,正是中国共产党无往而不胜的力量之源。
2018年3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说:“有这样伟大的人民,有这样伟大的民族,有这样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
不断造福人民
“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
“老书记好!”
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正定县塔元庄村,一声问候从围拢过来的村民中传出。总书记转过身来,微笑着和大家握手。
“几张方桌、几把条凳,坐得很随便,聊得很热烈。”塔元庄村党支部书记尹计平回忆起当时在村里召开座谈会的场景,那感觉就如同30多年前一次寻常下乡座谈,又让大伙儿想起当年那个与大家“一块干、一块过”“很接地气”的年轻书记。
“当干部就应当实实在在为乡亲们干几件惠及长远的实事,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常说的话。当年他任县委书记时就是这样倡导、这样干的。”老县长程宝怀回忆说。
上世纪80年代,听说正定农民因为高征购,粮食不够吃,顶着农业高产的帽子到周边地区买薯干充饥,习近平忧心不已。他跑省进京,反映问题,通过调查核准,上级把正定的粮食征购任务减少了2800万斤,为调整和改变全县农业结构减轻了压力,也给正定人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此事至今让正定人民感念不已。
从人民利益出发,把造福人民的实事办实,把造福人民的大事小事办好,把造福人民的难事办妥,这是一份情怀,一份承诺,一份使命。
越是伟大的梦想越能照进普通人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起那个令他难以忘怀的梁家河。“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这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
回望历史、环顾世界,没有哪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需要”,是中国共产党人衡量中国社会发展的标尺、定义时代进步的标识。
也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
十年历史成就,十年伟大变革。举世瞩目的成绩单里,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
——“高了!”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2年实际增长78.1%,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50,老百姓腰包越来越鼓,人民群众获得感越来越强。
——“好了!”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增至87.5%。长江干流全线保持Ⅱ类水体,黄河干流到今年8月实现连续23年不断流。
——“全了!”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2021年末全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10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13亿人。
——“安了!”我国群众安全感由2012年的87.55%上升至2021年的98.62%,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住房、环境、精神文化生活……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都有政策措施最密集的覆盖。14亿多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富裕富足、扬眉吐气,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美丽家园上有尊严地生活着、幸福地欢笑着、激情地奋斗着,充满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中国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我国必须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和谐安定。”习近平总书记深谋远虑:“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农”工作重心实现历史性转移;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意见,赋予浙江先行先试为全国实现共同富裕探路的使命;
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安排;
…………
一项项部署,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犹记2012年11月15日,新当选的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牢牢植根人民
“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一个故事,跨越时空,辉映共产党人的初心。
1934年11月,红军长征经过湖南汝城县沙洲瑶族村,3名红军女战士借宿村民徐解秀家中,临走时把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一半留给她,也留下了一段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共产党就是“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一个榜样,思君夜夜,把泪焦桐成雨。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当时13岁的习近平和老师同学们一起被焦裕禄事迹深深感动,他说,“我当时正上初一,政治课张老师念了这篇通讯,几次都泣不成声……”
任福州市委书记时,写下《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直抒胸臆;到中央工作后,三入兰考,提出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多次号召做县委书记就要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对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推崇备至。“直到我从政,直到我担任县委书记,后来担任总书记,焦裕禄精神一直是一盏明灯。”
一双手,岁月更替,照见本色依旧。
2015年4月3日,春风扑面,习近平总书记扛起铁锹,大步走向植树点。这一画面,和几十年前在陕北梁家河扛铁锹干农活的镜头,跨越时间的长河重叠在一起。
同他一起植树的群众多年后还能忆起那些细节:“总书记一看就是干农活的老把式。”
2021年10月21日,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正在这里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一块示范田,俯身摘下一个豆荚、一撮一捻、仔细察看成色,顺手将一颗大豆放进嘴里,细细咀嚼:“豆子长得很好。”
这一幕,让一旁的农技负责人罗守玉既惊讶又感到亲切:“这是老农民才有的动作呀。”
在浙江工作期间,调研时不顾气味难闻,捞出沼气池里的废料进行观察;2016年,井冈访贫,打糍粑;2018年,汶川考察,转磨磨豆……不经意间的自然流露,映照的正是岁月不改的人民情怀。
一双脚,不辞万里,情系人民冷暖。
在正定工作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他走遍全县25个公社、221个大队;初到浙江,基层调研时间占了他有效工作日的40%以上;担任总书记,赴31个省区市考察调研,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从黄土地到黑土地、从吕梁山区到罗霄山脉、从零下十几摄氏度到海拔4000米……时光忠实记录下习近平同志夙夜在公、步履不停的坚实脚印,也让人们感受到习近平同志矢志不渝、躬身为民的赤子情怀。
一个政党,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人民是我们党的生命之根、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
正因为深知这一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5次党内集中学习教育,实现了直面现实的“‘四风’整治”、政治生态的“集中净化”、规范权力的“制度构建”,重建了党群、干群之间的良性互动,重塑了一个政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正因为深知这一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
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镇江市丹徒区永茂圩村考察时,74岁的老人崔荣海挤到人群前面,紧紧握住总书记的手:“总书记,您好!您是腐败分子的克星,全国人民的福星!”
习近平总书记面带笑容、语气坚定:“不辜负全国人民的期望。”
执政党有什么样的作风,一个社会就呈现什么样的风气;执政党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一个国家就展示什么样的状态。这10年,我们党将作风建设视为党群干群关系的“晴雨表”,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紧抓不放、久久为功。调查显示,2020年95.8%的群众对全面从严治党、遏制腐败充满信心,比2012年的调查提高了16.5个百分点。
“我是党员,我先上!”“危急时刻,不正是党员站出来的时候吗?”一声声震撼人心的冲锋号,响彻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迸发在地震洪涝等灾害救援中,成为群众心中最富有号召力的动员令。实践证明,共产党人牢牢植根人民,以身作则凝聚人民力量,解决问题才能势如破竹,攻坚克难才能立竿见影。
迈上新的“赶考”之路,中国共产党正带领人民续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故事。
“我们要继承发扬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催人奋进。
心中装着人民,手中握有真理,脚踏人间正道,我们信心十足、力量十足。
2
描写引入式秋日的黄土高原,山谷间果园、林地、梯田、淤地坝错落有致。在飞机上俯瞰,从黄土高原到毛乌素沙漠边缘,仿佛覆盖了一层“绿被”。黄土覆绿、黄沙后退、黄河水逐渐变清……如今,陕西绿色版图向北延伸了400多公里,陕北大地上书写着生态修复的生动故事。(摘自:好生态是“金饭碗”)
好生态是“金饭碗”
秋日的黄土高原,山谷间果园、林地、梯田、淤地坝错落有致。在飞机上俯瞰,从黄土高原到毛乌素沙漠边缘,仿佛覆盖了一层“绿被”。黄土覆绿、黄沙后退、黄河水逐渐变清……如今,陕西绿色版图向北延伸了400多公里,陕北大地上书写着生态修复的生动故事。
生态治理是系统治理。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考察调研,在听取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西沟村探索黄土丘陵沟壑区综合治理情况介绍时指出:“高西沟村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你们坚持不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发展农村事业,路子走的是对的。”实施退耕还林以来,陕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近5.7万平方公里,年均治理沙化土地105万亩,860万亩流动沙地基本得到固定半固定,沙区植被平均盖度达60%。实践证明,找对路子、精准聚焦、精细治理,就能探索出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黄土高坡实现“绿肥黄瘦”,离不开一代接着一代干的决心和勇毅。榆林大地涌现出很多治沙植绿代表。在补浪河乡女子民兵治沙连基地,连长席彩娥一家三代出了7位治沙女民兵,誓把治沙精神传下去。前几年,榆林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其间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636.9万人次,累计植树3134万株,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6%。在延安的黄河岸边,“悬崖植树队”采用“石坑客土大苗”方法,将一株株树种在了峭壁上。一代代植树人,一支支植树队,打坝修田、整沟治地、修复植被,用行动把绿色种子播在黄土高坡上,成就了绿色梦想,诠释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生态修复成果需要珍惜,巩固和拓展这一成果需要向纵深处发力。黄土高原生态脆弱是基本地情,群众勤劳肯干、善用技术成果以及法律法规日益完善等,在很大程度上为黄土地构筑起保护屏障。下一步,必须更加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智慧水保”平台为水土流失监测预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提供技术支撑,中型以上淤地坝有了“身份证”,在黄河流域通过遥感技术实现违法违规生产建设全覆盖、常态化监管……近年来的一系列新举措、新手段,为陕西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事业不断增添助益。着眼未来,仍须久久为功、接续奋斗,在薄弱环节着手、向最佳效果努力,大力推进生态修复与生态治理。
厚植绿色家底,实现生态美,也是为发展添动力。高西沟村曾饱受水土流失之苦,通过打淤地坝、兴修梯田、林草结合、沟坡兼治的小流域治理,把荒沟变成米粮川。有了良好生态,小米、山地苹果、畜牧养殖等产业成了村民的“粮囤子”“钱袋子”。好生态是“金饭碗”,绿色发展释放红利。立足生态资源、深挖绿色富矿,发展动能会越来越足,高质量发展道路会越走越宽广。
“层层梯田盘山头、片片林草盖坡洼”。经过持续努力,陕北黄土高原遍布好风景,生态美为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黄土高原更加绿意盎然、生机勃勃,更多绿色奇迹正等待我们去创造。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老城镇,一片玉米田被风吹过,绿浪起伏。田间,玉米株两米多高,每两垄玉米间,留出了一垄空地;黑土地里,依然可见去年秋收时留下的秸秆。(摘自: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助增收)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助增收
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老城镇,一片玉米田被风吹过,绿浪起伏。田间,玉米株两米多高,每两垄玉米间,留出了一垄空地;黑土地里,依然可见去年秋收时留下的秸秆。
“秸秆还田,是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模式,而这种‘二比空’种植技术,能充分发挥作物边行效应,通风透光,比传统方式每亩增产超100斤。”指着边行的玉米,昌图县现代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军说,“看,很多玉米株都结了两穗棒子。”
昌图县是产粮大县,2021年粮食产量43.98亿斤。张军说:“咱们昌图粮食产量高,主要靠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近年来,昌图县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推广玉米秸秆还田、免耕播种等保护性耕作方式。今年,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23万亩,其中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175万亩。
“保护性耕作,能提升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抗旱保墒。”昌图县阳宇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忠华介绍,今年合作社种植的2.26万亩土地全部实现保护性耕作,比7年前刚开始尝试时,每亩增产近100斤、节约种植成本近100元。
昌图县还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每年培训农业科技人员3000人次,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2021年全县农机具保有量7.6万台套,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2.04%。今年,全县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340万亩,推广农作物主导品种8个,推广试验宽窄行技术模式20万亩、“二比空”技术模式2万亩。
在昌图县盛泰农机专业合作社与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合作种植的试验田边,一个太阳能供电的摄像头高高悬挂,随时观测着玉米的长势变化。“这块试验田里还有不少设备监测着土壤湿度、温度等等。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知道哪些种植模式更适合推广。”合作社理事长盛铁雍说,自己跟着专家在试验田里不断积累经验,再推广应用,亩产量比8年前提高了300多斤。
“我们既要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又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昌图县委常委、副县长李景涛说,目前,昌图县正进一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做优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力图实现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转变。
在昌图牧士饲料有限公司大门外,一辆辆原料运输车经检验合格后依次驶入生产区,卸下玉米、豆粕等原料。去年,这家企业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公司总经理赵永忠介绍,今年上半年企业产值达1.5亿元,员工平均月收入约7000元。
数据显示,2021年昌图县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2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家,销售收入35.9亿元,同比增长5.5%。
在中科农业(昌图)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们正为免耕播种机装配播种器、橡胶轮、圆盘刀等部件。这家企业以前生产换热设备,去年投资1亿元,开始研制、生产保护性耕作相关农业机械设备。“昌图县农业基础好,在这里生产农机,大有可为!”公司董事长李英军说,去年企业共销售187台免耕播种机,今年已接到订单1000多台,提供了200多个就业岗位。
地肥粮丰,农民增收。2021年,昌图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25元,同比增长10.3%。
3
引用数据式在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的大背景下,今年前7个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17.3%,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0.4%,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0.2%……逆势上扬的态势,来之不易更弥足珍贵,坚定信心更增强底气。(摘自:以坚定信心赢得长远发展)
以坚定信心赢得长远发展
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在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的大背景下,今年前7个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17.3%,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0.4%,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0.2%……逆势上扬的态势,来之不易更弥足珍贵,坚定信心更增强底气。
市场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预期经济,信心和预期对于引导人们的行为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未来预期稳定、充满信心,市场主体就会增加投资,消费者就会敢于消费,人们就能够从更长远的视野来规划自身发展,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就能形成相互增强的正反馈。因此,越是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越要加强预期引导和预期管理,越要增强信心、坚定信心。“气可鼓而不可泄”。既有发现问题的清醒,更有解决问题的自信;既有对短期困难的充分估计,更有对长远发展的稳定预期,才能克服预期转弱的压力,赢得最终的胜利。
看待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要看风平浪静时的表现,更要看风狂雨骤时的状态。以此观之,我们对中国发展充满信心,不仅因其在顺风顺水时能够高歌猛进,更因其在逆风逆水时亦能负重前行。疫情防控期间,中国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压力测试”,做了一道又一道“加试题”,但总是在唱空的声音中不断做多、做大,在超预期影响面前取得“超预期成绩”。这种打不倒、压不垮的韧性,这种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坚强,充分说明中国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战胜短期风险挑战,赢得未来长远发展。因此,我们没有必要为暂时波动所困、为杂音噪声所惑,而是有信心克服困难、有底气赢得未来。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以大海为喻纵论中国经济,正因其呈现出大海之大、大海之广、大海之深、大海之力。说到底,海上波浪虽有起伏,但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基本面,这正是我们对中国发展充满信心的底气。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我们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有效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同时,市场巨大有空间,产业完备有能力,政策支持有力度,创新发展有活力,科学防疫有条件……“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基本面不变、基本盘稳固,就一定能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回首来路,中国的发展过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一直都是在克服困难中发展进步,在应对挑战中超越自我。从更宽广的历史视野来看,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因此,放在长周期坐标中,眼前的困难不过是时间长河中旋起旋灭的浪花,历史的车轮仍将一如既往地滚滚向前。只要我们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做好自己的事,中国号巨轮就一定能越过激流险滩,驶向更加光明美好的彼岸。
国家也好,企业也好,个人也好,只有对自己追求的目标有着坚定信心、稳定预期,才可能抵达终点、取得成功。我们深知,前进路上必然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风险挑战;我们深信,保持“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自信,挺起“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脊梁,涵养“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就一定能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书写新辉煌。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21年底,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亿人,占总人口的14.2%。预计到2025年,65岁及以上人口将达2.21亿。如何让更多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美满生活,是无数家庭的美好愿景,也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道考题。(摘自:让老年人的获得感成色更足)
让老年人的获得感成色更足
完善硬件设施、丰富服务内容,让老年人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21年底,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亿人,占总人口的14.2%。预计到2025年,65岁及以上人口将达2.21亿。如何让更多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美满生活,是无数家庭的美好愿景,也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道考题。
今年发布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指出,老年人需求结构正在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老龄事业和产业也应与时俱进,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老年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
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在硬件上,要不断加强养老设施建设,持续扩大适老产品供给。截至今年一季度,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总数达36万个、床位812.6万张。养老床位总数比2012年底的416.5万张翻了近一番。在养老机构不断增加的同时,居家养老仍是大多数老年人的现实选择。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补贴一点、企业让利一点、家庭自付一点”的资金分担机制,帮更多老年人改造房屋设施。卫生间进行防滑处理、洗澡时配置沐浴椅、床边加装护栏……适老化改造大幅提升了老年人的居家养老质量,对释放消费潜能、培育新兴产业也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软件方面,要积极开展养老服务,让服务内容更丰富、更有质量。扩大供给,积极开展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居家医疗服务;创新业态,不断丰富老年人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健身休闲、金融支持等服务;加强保障,持续优化养老产业营商环境、不断扩大和提升从业人员规模和能力……近年来,各地针对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需求,出台多项举措,有效解决了涉及老年群体切身利益的急难愁盼问题。
同时,社会各界也在积极想办法、出实招,让养老服务更智慧、更贴心:有的企业聚焦老年人需求,开发智慧平台,通过电话、手机软件等预约家电维修、上门理发等多种服务;有的社区鼓励低龄老人参与志愿活动,将服务时间存入“银行账户”,用来兑换生活用品或健康保健等服务。大家群策群力,一起为老年人的幸福生活贡献力量。
完善硬件设施、丰富服务内容,努力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老龄事业和产业就一定能获得高质量发展的充沛动能,让老年人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4
举例式青春的模样,是奋斗的模样。乡村振兴一线,青年才俊同乡亲们一起挥洒汗水,躬耕希望田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青年志愿者与广大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合力筑牢人民健康防线;从祖国边防到治安消防,勇毅的青年面孔让万家安乐有了坚实保障……青春身影活跃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成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奋发向上的生动写照。(摘自:青春有为,“要有事业心、责任感”)
青春有为,“要有事业心、责任感”
青春的模样,是奋斗的模样。乡村振兴一线,青年才俊同乡亲们一起挥洒汗水,躬耕希望田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青年志愿者与广大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合力筑牢人民健康防线;从祖国边防到治安消防,勇毅的青年面孔让万家安乐有了坚实保障……青春身影活跃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成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奋发向上的生动写照。
在四川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同企业员工们亲切交流强调:“大家都是‘80后’、‘90后’,正当其时,要有事业心、责任感,努力奋斗,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时,大家一定会为‘强国圆梦、功成有我’而感到自豪。”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新时代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激发事业心,厚植责任感,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广大青年必将续写新的华彩篇章。
事业是锻炼本领的沃野,有事业心才能立身立业。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建筑工地、城市街巷,正是千千万万青年奋斗的广阔舞台。这里走出了23岁就创造新的桥吊单机作业效率世界纪录的张彦,走出了为“中国碗”装“中国粮”增添底气的水稻专家周雷,走出了世界技能大赛获奖者、砌筑工邹彬,走出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快递小哥阮海良。青年激发事业心,增长才干、锤炼品质的动力就更充沛,做好工作、干成事业的愿望就更强烈。青春因坚守而崇高,青春因奋斗而亮丽,青春因立业而出色。
责任是成就事业的基石,有责任感才能尽职成事。梦想不能信手拈来,成功不靠纸上谈兵,举凡奔忙打拼的人,无不是有着强烈责任感的人。在“悟空”“墨子”“天问”等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中,新时代青年担重任、挑大梁,用知识和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举办过程中,广大志愿者用青春和奉献提供了暖心的服务,向世界展示了蓬勃向上的中国青年形象。厚植责任感,一个人就会愈发主动追求成长进步,愈发自觉兼顾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把每一项工作做好就是有责任感,把每一项小事做好就是不平凡。青年用臂膀扛起责任,展现的是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的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事业心、责任感,落脚点都在踏踏实实地奋斗实干。实干是青春最响亮的誓言,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新时代的广大共青团员“要做刻苦学习、锐意创新的模范,带头立足岗位、苦练本领、创先争优,努力成为行业骨干、青年先锋”。让青春结出累累硕果,广大青年要争做永不停歇的奋斗者,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转化成报国之行,立足岗位从本职干起,立足本领从自身做起,立足实践从点滴奋起,把责任使命落到实处,不断开辟事业发展新天地。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新时代青年心怀使命、肩负担当,奋斗向前、挺身而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当好开路先锋、事业闯将,必将创造“强国圆梦、功成有我”的青春佳话。法治建设的成就,体现在经济社会生活的点滴。新环保法长出“钢牙利齿”,守护青山绿水;“100-1=0”的“法治公式”,警示执法司法维护公平正义;把法治作为最好的营商环境,保障公平竞争……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取得重大进展。(摘自: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伟大时代诞生伟大理论,伟大理论引领伟大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其中最重要的标志性成果就是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本版即日起推出系列评论,与广大干部群众一起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
——编 者
习近平法治思想既是这十年法治发展的伟大理论成就,也是这十年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原因
法治建设的成就,体现在经济社会生活的点滴。新环保法长出“钢牙利齿”,守护青山绿水;“100-1=0”的“法治公式”,警示执法司法维护公平正义;把法治作为最好的营商环境,保障公平竞争……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取得重大进展。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提出一系列重要举措。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和理论创造力,创造性提出了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标志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这一思想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实践实现新飞跃,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的历史高度。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强调“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指明全面依法治国正确方向;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处理好政治与法治、法治与德治、改革与法治、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等关系,为法治中国建设指明方法路径……既有从无到有的理论创新,也有从旧到新的理论发展,既有前后相续的经验传承,也有因时因势的思想升华,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历史的长河,将会铭记这十年许多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第一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专题研究、专门部署全面依法治国的中央全会;党中央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设立这样的机构;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这是第一次以党中央工作会议形式研究部署全面依法治国……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法治建设战略实现历史性转变、法治体系建设取得历史性进展、法治工作质效取得历史性突破、法治保障能力实现历史性提升,法治中国建设开创了新局面。就此而言,习近平法治思想既是这十年法治发展的伟大理论成就,也是这十年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原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向前推进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一步。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战略思想,针对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任务、重大问题、重大挑战提供了法治解决之道,为我们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提供了法治上的战略指引。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对外开放深入推进,需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防范化解风险,依法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我们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方面和全过程,提高全面依法治国能力和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凝聚着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是制度之治最基本最稳定最可靠的保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始终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前景将会无限光明。
文章来源:学习强国、人民日报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